第十八节 风瘙痒
风瘙痒是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瘙痒,搔抓后可引起抓痕、
丘疹、血痂、皮肤肥厚及苔藓样改变。瘙痒是一个症状,许多
皮肤病都可引起瘙痒,所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疹的皮肤病称“
风瘙痒”。本病临床上有泛发性、局限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
、肛门周围最为多见,这里只叙述泛发性者。
〔病因病机〕
风热与血热郁滞皮肤腠理之间,内不得入,外不得出而发痒证
。或由血虚肝旺,生风生燥所致。另外情志抑郁,烦躁易怒,
焦虑惊恐,过食辛辣往往引起本病的发生和症状加重。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一是抓主要症状,明确诊断。风瘙痒可发生于全身,但以两大
腿内侧,小腿屈侧,关节周围等处较为常见,一般为阵发性,
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白天症状较轻,晚间入睡则难于控
制,常抓破出血,直到疼痛为止,由于经常搔抓,全身各处常
有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若染毒常可并发脓窠疮
、疖病等,并常伴有失眠、心烦易怒等症。二是依照发病久暂
、发病情况和全身症状辨析。
(二)论治要点
风去痒自止,祛风是治疗本证的重要方法,常选用四物汤加白
藓皮、蛇床子、蝉蜕、苦参等。久病治宜养血润燥止痒,多选
用养血润肤汤加蜈蚣、全蝎、僵蚕等。
(三)常见证治
1.风热血热:一般以年轻者为多,病属新起,遇热则痒重,搔
抓后皮肤可见红色条状扁平丘疹,全身可有发热,心烦口渴,
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疏风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朱灯心。
2.血虚风燥:病程慢性反复发作,皮肤干燥,搔抓后有干性血
痂出现,有的可因长期搔抓而留有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全身
有心烦失眠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养血润肤饮,
夜寐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
(四)外治法
麻黄、地丁、甘草各50克,水煎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洗
2次,一剂洗2天。
(五)临证权变
大便秘结加大黄;心烦失眠多梦加远志、阿胶;腰膝酸软加枸
杞子、首乌;病发于下加牛膝;发于上部加菊花、白芷,若并
发脓窠疮;疖病者,按脓窠疮、疖病治疗。
〔调护〕
忌食辛辣鱼蟹等荤腥动风之食物。
〔应用例案〕
王X,男,58岁。于1971年9月2日初诊。患者一年多全身皮肤瘙
痒,搔后皮肤发红,不起风团,影响入睡。曾用过镇静药物及
脱敏药物未效。检查全身皮肤粗糙。个别区域显苔藓样变,无
渗出液,有明显抓痕血痂。西医诊断为皮肤瘙痒症。此证乃系
风湿内侵,结为湿毒。治宜除湿解毒,熄风止痒。余投以加减
止痒全虫方(全虫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刺蒺藜15克
、炒槐花15克、炒枳壳9克、苦参6克、荊芥6克、蝉蜕6克、威
灵仙12克、白藓皮30克、紫草根9克)。服药10剂,瘙痒已减轻
,全身皮肤损害也逐渐光滑,皮肤润泽已见恢复。又连用15剂
,病获基本治愈。
按:风瘙痒病情缠绵难愈。赵氏之方除湿、熄风、凉血、止痒
,恰中本病病机,故疗效尚称满意。(节选自《千家妙方》赵
炳南)
〔简便验方〕
当归15克,枣仁18克,蛇床子4.5克,熟地18克,生地18克,蝉
蜕4.5克,苍术4.5克,甲珠9克,姜皮少许,每日一剂,水煎,
一日2次。(选《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6月)
〔文献摘录〕
《外科大成·诸痒》“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又云:风盛则痒。
盖为风者,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
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73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