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被誉为“小儿泄泻第一方”的七味白术散(又名白术散)。
此方出自宋代儿科大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方思路轻灵巧妙,深得中医调和气机、升清降浊之旨。 方剂析义:七味白术散
本方由人参、白茯苓、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七味药组成。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烦躁口渴。 一、 病机核心与方义逻辑
本方所治之证,乃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清阳下陷,津液耗伤 之虚实夹杂证。
其病机演变环环相扣: 1. 脾胃虚弱(病之本):小儿脾常不足,或久病伤脾,致脾胃气虚,运化水谷与水湿的功能减退。此为一切病理变化的基础。
2. 湿浊内生,清阳下陷(病之标):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下注肠道,故见泄泻、甚则如水注。
清阳之气本应上行,因脾虚而升举无力,反随湿浊下陷,加重泄泻。
此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3. 津液耗伤,虚热内扰(病之变):频繁的呕吐泄泻,直接导致津液大量丢失。
津伤液亏,不能上承,故见烦躁、口渴引饮。
此渴乃津液亏虚所致,与实热伤津之渴不同。 因此,七味白术散之治,在于 健脾止泻,升清生津。
其立意高远之处在于:
不止泻而泻自止,不生津而津自回。
通过恢复中焦运化与升降之枢,使水湿得化,清阳得升,则泄泻自止;
清阳上行,布散津液,则口渴自除。 二、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
本方实为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加藿香、木香、葛根而成,其配伍精义,尽在加味之中。 第一类:健脾益气,扶正固本(四君子汤底方) 1. 人参(上品):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析义:大补元气,补益脾胃之虚,为治本之君药。其“安精神”、“止惊悸”之功,亦能针对泄泻伤津后之“烦躁”。
2. 白术(《本经》作“术”):
《本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析义:味苦甘性温,健脾燥湿。其“消食”之功助运化,“燥湿”之性直接针对水湿下注之病机,为止泻要药。
3. 茯苓(上品):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析义:味甘淡性平,健脾渗湿。
其“利小便”之功,能“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水湿从前阴分消,则大便自稠。
其治“口焦舌干”,亦合本方口渴之症。
4. 甘草(上品):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析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助人参、白术以补脾,并使药力温和持久。 第二类:芳香化浊,理气醒脾(加味之核心) 1. 藿香叶(未载于《本经》,但其性味功效可归芳化类):
后世认知:味辛性微温,气味芳香。其辛散之性,能化湿浊,醒脾胃;
其温通之性,能和中止呕。
针对湿困中焦、胃气上逆之“呕吐”,尤为对症。
其芳香之气,能唤醒被湿浊困阻的脾土,恢复其运化之机。
2. 木香(上品):
《本经》:“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
析义:味辛苦性温,其“主邪气”、“强志”之功,体现在能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气行则湿化,气顺则胀消。
木香能疏通脾胃气机,消除因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使补而不滞。 第三类:升清止泻,生津止渴(点睛之笔) 1. 葛根(中品):
《本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析义:此药为本方之灵魂,其作用多重而精准:
“起阴气”:此为关键。《本经》所谓“起阴气”,即能鼓舞胃中清阳之气上行,有“升清”之功。
清阳得升,则下陷之势乃止,泄泻可愈。
“主消渴”:葛根能生发津液,濡润经脉,直接针对泄泻伤津所致之“口渴”。
其升清之力,能将津液上输于口,故能止渴。
“主呕吐”:与藿香协同,有和胃降逆之功。 配伍逻辑:全方以四君子汤补脾虚之本,奠定中气之基。
加藿香、木香,芳香化湿,行气醒脾,使补中有行,静中有动,湿浊得化,气机得畅。
更妙在葛根一味,既协同四君子升举下陷之清阳以止泻,又独擅生发津液以止渴。
如此,则脾胃健、湿浊化、气机畅、清阳升、津液布,诸症自除。 三、 类方鉴别 1. 参苓白术散:
鉴别要点:两方均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主治脾虚泄泻。
但参苓白术散配伍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等,其功偏于健脾渗湿,益气固涩,长于治疗脾虚湿盛、大便溏薄之证,升清与生津之力较弱。
七味白术散则因有葛根,升清止泻与生津止渴之力尤为突出,更适用于泄泻频急、津伤口渴明显者。
2. 补中益气汤:
鉴别要点:两方均有升阳举陷之功,用参、草、术补气,葛根(或柴胡、升麻)升清。
但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补气之力更强,配伍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久泻久痢、气虚发热,其病机核心是“下陷”。
七味白术散则主治脾虚湿盛,津伤液耗,其证“泄泻”和“口渴”并重,病机更侧重于水液代谢的紊乱,故用茯苓、藿香、木香以化湿行气。
3. 理中汤:
鉴别要点: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主治中焦虚寒之腹痛、吐、利,其方以干姜温中散寒为主,适用于寒象明显(畏寒、肢冷、不渴)者。
七味白术散证寒象不显,而湿阻与津伤之象突出,故去干姜之温燥,加茯苓、藿香、木香、葛根以化湿、行气、升清、生津。 四、 全面总结
七味白术散是一首充分体现中医“和法”与“调理气机”思想的经典方剂,尤其在小儿科领域地位尊崇。 1. “运脾”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方不是简单的“补脾”,而是“运脾”。通过补气(四君)、化湿(藿香、茯苓)、行气(木香)、升清(葛根)四法协同,动态地恢复了脾主运化的功能,使脾土重新变得“灵动”起来。此乃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核心思路。
2. “升清降浊”法的巧妙运用:方中葛根升举下陷之清阳,茯苓、藿香降泄中焦之湿浊,一升一降,恢复了中焦如枢的气机运动,从而使吐泻自止。这完美诠释了“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
3. “燥湿”与“生津”的辩证统一:本方证既有湿浊下注,又有津液亏耗,看似矛盾。
方中以白术、茯苓、藿香之“燥”与“渗”以治湿,又以葛根、人参之“升”与“补”以生津。
使湿去而津不伤,津生而湿不助,处理得恰到好处,展现了极高的配伍艺术。
4. 临床应用的广泛性:此方不仅用于小儿泄泻,凡辨证属脾虚湿盛,清阳不升,兼有津伤之泄泻,如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性腹泻等,见有渴泻并作之特点者,皆可化裁使用。
其辨证眼目在于:泄泻频急,口渴欲饮,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白或腻。 总之,七味白术散以其轻灵周到的组方,成为调理脾胃功能紊乱,特别是水液代谢失调的典范之方。
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医治病不在于对抗症状,而在于恢复脏腑气化功能的底层逻辑,至今仍是中医儿科乃至内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36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