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夏日“邪风”袭面(面瘫),中医守护容颜
2025
08-12

夏日“邪风”袭面(面瘫),中医守护容颜

夏季炎热,空调与风扇成为人们消暑的常用工具。然而,过度贪凉可能引发面瘫(中医称为“口僻”或“口眼㖞斜”)。该病在夏季发病率明显升高,其病机符合中医“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的理论。

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正气不足是根本原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经常熬夜,易耗伤气血,导致卫外功能下降(抵抗力不足)。夏季贪凉饮冷,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使正气更加虚弱。

风寒或风热外邪是诱发因素

空调、风扇的冷风或自然界的风热邪气,趁人体正气不足时侵袭面部,导致邪气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使面部肌肉失于濡养。

经络不通是关键环节

无论风寒还是风热,最终都会导致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表现为患侧肌肉松弛(口眼歪向健侧),健侧肌肉相对紧张。

面瘫的识别与黄金治疗期

若突然出现一侧面部僵硬、麻木伴活动不灵活,且有受寒或病毒感染史,需警惕面瘫可能。

典型表现包括:漱口时水从一侧口角漏出;无法完成抬眉、皱眉、闭眼(患侧眼裂增大)、鼓腮、露齿等动作;口角明显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部分患者可伴耳后疼痛、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在72小时内(最佳治疗窗口)及时就医,以明确区分周围性面瘫(常见,多由受凉或病毒感染引起)和中枢性面瘫(需排查脑血管疾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病后1~2周是治疗的黄金时期,此时段干预效果直接影响恢复速度和最终预后。

艾灸调理驱邪通络正容颜

中医艾灸调理面瘫症状可遵循分期施灸、整体调理的原则。

发病初期

可重点选用太阳(在眼尾与外耳廓连线中点附近、颧弓上方凹陷处)、阳白(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颧髎(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等穴位进行温和灸。其中,太阳穴与阳白穴配合施灸有助于疏散外邪;地仓、颊车等阳明经穴位施灸可温养面部气血;颧髎穴可辅助改善眼部不适。

配穴可选用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等,通过调理脾胃来增强机体正气。

施灸时宜采用温和灸法,每次15~20分钟。

恢复期

可适当增加施灸穴位,如加用牵正(耳垂前方约0.5~1寸的面颊区域)、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等穴。

针对不同表现可灵活配穴。如眼睑不适可加灸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瞳子髎(在头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口角不正可加灸承浆(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人中(位于鼻下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此期可采用隔姜灸等温和灸法,以促进气血运行。

后期调理

可重点选用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太溪(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等穴位施灸,以温养气血。

根据体质状况,气血不足者可加灸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体质偏虚者可加灸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此期可配合回旋灸等手法,每次施灸时间可适当延长。

此外,热敏灸也能有效缓解面瘫症状,在三个时期都可配合使用。其具体操作为:被施灸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穴位,操作者用点燃的艾条在离患者皮肤3厘米处施灸以探查热敏穴位。当患者某部位出现传热、扩热、透热、远部热、深部热等一种或多种感觉时,即可判定该处为热敏穴位。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探查出所有热敏穴位,标记其中最敏感的两个穴位并用艾条进行悬灸,适当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以皮肤潮红为宜。穴位热敏感觉消失后即停止治疗,时间为30~60分钟,施灸后4~6小时避免受风寒和洗脸,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1个月。(叶日春 吴遍)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