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
女 13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
MR图像
L-T2-TES-FS-TRA
R-T2-TES-FS-TRA
L-PD-TES-FS-SAG
L-PD-TES-FS-SAG
概述
后干骺端条纹 Posterior metaphyseal stripe
青少年膝关节的股骨和胫骨干骺端后表面常看到条纹状T2WI-FS/PDWI-FS高信号,这种征象仅在骨骼成熟之前发现,组织学上是富血管的骨膜下松散纤维组织。
01
发生机制
股骨远端骨骺闭合(作为相对骨骼成熟度的指标)和后干骺端条纹是否出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的磁共振成像中,普遍可以看到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干骺端的后干骺端条纹,轴位像上可见“套带征”。随着儿童骨骼逐渐成熟,观察到条纹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T2WI上高信号的后干骺端条纹是由富含血管的骨膜下疏松纤维组织组成。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组织的血管分布反映在信号强度上与血管丰富的骺板中看到的信号强度相似。
图为:12 岁男孩膝盖的矢状位T2 弛豫时间图。股骨远端后干骺端条纹(右上箭头)与股骨远端骺板(左上箭头)和胫骨近端骺板(下箭头)的 T2 弛豫时间(以毫秒为单位)相似。
骨的增粗是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儿童少年时期骨干皮质比骨骺皮质更薄、更疏松。丰富的骨小梁孔隙含有纤维血管成分,将骨骺骨髓腔与亚骨膜连接在一起,这个亚骨膜外层随着生长而增大,使骨干不断增粗,骨髓腔内不断地造骨、破骨与重建则使骨髓腔逐渐扩大,通过骨膜下新骨沉积,干骺端的直径最终会增大至与骨骺相同。
股骨标本远端干骺端的组织学切片显示血管通道(实心箭头)穿过疏松的纤维组织在骨膜下位置。空心箭头 = 骨膜, *= 骨髓。(苏木精-伊红染色;原始放大倍数,x100。)
为了适应更大、更圆的后侧股骨髁,后侧的骨生长相对较多。当达到骨骼成熟期并达到最终的后侧髁凸起骨轮廓时,这些过程就会停止。这种活动减缓很可能解释了随着儿童的成长,见到后干骺端条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原因。
02
影像学特点
在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干骺端后表面看到T2WI上高信号条纹(或在横断位上可见的袖带征)。
股骨远端干骺端条纹(箭头)
横断位可见袖带征
03
鉴别诊断
与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皮质硬纤维瘤)的鉴别:对于所有骨骼未成熟患者的MRI图像,正常股骨远端后干骺端条纹不应与其混淆。虽然两者都发生在远端干骺端,但皮质硬纤维瘤仅发生在肌腱附着部位,属于“Don’t Touch” Lesions—“不要触碰”病变。是发生于主要肌肉附着处的非肿瘤性纤维缺损,骨皮质表面被吸收,进而缺损处被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修复的致密纤维组织填充所致,表现为局灶性的皮质骨破坏、硬化和增厚为特点,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纤维或纤维骨性病变,好发于股骨内侧髁后上方,被认为是股骨远端内上髁大收肌腱膜或(和)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过度应力造成的撕脱性损伤。而后干骺端条纹代表骨膜和骨之间的正常纤维血管组织,并且在横向和矢状位图像上沿着股骨远端的整个后部分布。
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因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骨皮质中、局部骨化障碍或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骨缺损区主要由坚韧纤维组织构成。多发于6到15岁的儿童,男多于女。CT检查可明确显示病灶位于骨皮质。呈囊状多囊状或不规则状的骨破坏区,呈凹向髓腔的杯口样或蝶形缺损,内缘有硬化,表面无骨壳,病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无钙化,无死骨、边缘明确,无明显膨胀性改变,少数病例邻近可有轻度软组织肿胀。在病变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在病变晚期出现明显边缘硬化,骨质充填。一般无骨膜反应、增生,CT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纤维皮质缺损常见于儿童的股骨远端内侧。尽管纤维皮质缺损通常与干骺端条纹的一部分重叠,但纤维骨皮质缺损都比干骺端条纹短。轴位图像,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位于股骨远端的内侧部分,而干骺端条纹沿着骨的整个后部分布。
小结
INTRODUCTION
总之,在所有发育中的儿童MR图像上都可以看到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干骺端条纹,类似于骨骺线,(由于膝关节MRI图像较其他长骨MRI图像在工作中更易获得,故本文章主要讲述膝关节后干骺端条纹。其实,在肱骨近端和腓骨远端均可观察到了类似的表现。),如果看不到条纹,则骨骼已成熟。
在T2 加权相和反转恢复序列 MR 图像上的这种高信号条纹反映了生长过程中骨骼的快速发育和重塑,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故不应被视为异常。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29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