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疮疡外用类膏方一、攻毒疔疮膏乌头膏(出自《千金翼方·卷二十四》)【处 方】 乌头、雄黄、雌黄、川芎、升麻、黄柏、黄连各25g,杏仁14枚,胡粉2g,巴豆仁7枚,血余炭10g,松脂30g,防己6g,珍珠粉10g,猪膏4800g。【制 法】 将上方前13味药切碎,用猪膏4800g急煎,令血余炭消尽,用纱布绞去药渣,下入珍珠粉10g,搅拌均匀,冷凝即成。【功 效】 攻毒疔疮。【适应证】 所生之疮痒痛焮肿,脓液较多,难敛难愈,伴随身体壮热等症。【用 法】 先用温醋泔将疮洗净,拭干后取膏敷之。【说 明】 方中乌头、雄黄、雌黄、胡粉、巴豆仁有毒。【注 意】 不适合内服。【来 源】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摩风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处 方】 白附子、白芍、白茯苓、零陵香、白及、白蔹、白芷、白檀、藿香、升麻、细辛、黄芪、甘草、杏仁各20g,黄蜡240g,樟脑1g,瓜蒌80g,天花粉40g,芝麻油600g。【制 法】 将前14味药切碎,放油中浸泡100日后,小火煎熬,直至白芷色微黄,加入瓜蒌、天花粉,煮至百沸,过滤去滓,再入黄蜡加热,以蜡熔开为度,兑入樟脑,膏即成,瓷器收盛,密封保存。【功 效】 祛风止痒,解毒疔疮。【适应证】 头面发疮肿疥癣等疾,以及汤火破伤,能灭瘢痕。【用 法】 每用少许,外涂患处。【注 意】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天南星膏(出自《奇效良方》)【处 方】 天南星50g,黄柏25g,赤小豆10g,皂角(不蛀者,烧灰存性)1挺(约5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以水调成膏。【功 效】 解毒疔疮。【适应证】 风毒痈疖,已结即破,未结即散之,立效。【用 法】 取膏适量,外贴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奇效良方》。附子膏(出自《普济方》)【处 方】 附子30g,鲫鱼1条,血余炭如鸡子大,猪脂160g。【制 法】 将上药除附子外同煎,至猪脂消,过滤去渣,兑入附子(末),搅拌均匀,膏即成,瓷器收盛。【功 效】 解毒疔疮,杀虫止痒。【适应证】 一切疥癣、恶疮不瘥。【用 法】 每次用少许,外涂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普济方》。绿云膏【处 方】 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玄参、木鳖子各10g,香油200g,松香100g,猪胆汁20g,铜绿30g。【制 法】 先将香油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前6味放入锅中煎炸直至锅中药物变为焦黄色,滤出药渣,再放入松香熬制成膏状,待锅中药物稍凉再放入猪胆汁、铜绿,搅拌均匀收膏。【功 效】 清热解毒,消瘰散结。【适应证】 瘰疬重重叠起,肿痛不可忍,口渴生痰,使用蟾酥膏后,辅助外用。【用 法】 先用火针刺入核中,不可透底,然后将蟾酥膏填于针孔中,再在外面敷上本膏。【禁 忌】 体质虚弱者及虚寒证慎用。外用,禁内服。【说 明】 若疮口长期不干可加入乳香、没药、轻粉。【来 源】 《证治准绳》。黄连膏(出自《类证治裁》)【处 方】 黄连、当归、生地黄、黄柏、姜黄各50g,香油450g,黄蜡300g。【制 法】 先将香油倒入铜锅中煮沸,然后放入除黄蜡以外的药物煎炸。待到锅中药物变为焦黄即可滤去药渣,然后加入黄蜡熬制成膏状。【功 效】 清热解毒润燥。【适应证】 疔疮肿毒所致的皮肤干燥。【用 法】 取膏适量,敷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禁内服。【来 源】 《类证治裁》。黄连膏(出自《刘涓子鬼遗方》)【处 方】 黄连、生胡粉各150g,白蔹、大黄、黄柏各100g。【制 法】 上药捣研为细末,用猪脂800g调和成膏。【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应证】 热疮。【用 法】 取膏适量,涂疮。【禁 忌】 此方胡粉有毒,只宜外用。【来 源】 《刘涓子鬼遗方》。升麻膏【处 方】 升麻、大黄、护火草、蛇衔草、栀子、寒水石、芒硝、大青叶、生地黄、芭蕉根、羚羊角粉、梧桐皮各50g,竹沥800g,腊月猪油500g。【制 法】 先将上述药物(除竹沥、腊月猪油外)打成粉状,并将粉末放入竹沥中浸泡一昼夜,然后滤除药渣,将药液与猪油一起放入锅中,慢火熬成膏状,然后以瓷器盛装封存。【功 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适应证】 用于小儿丹毒发无定处,身热如火烧。【用 法】 取膏药用清水化开涂于患处,然后取1汤匙以竹沥化服。【禁 忌】 虚寒证患者慎用。【说 明】 方中羚羊角粉取材于国家保护动物,现大多根据其功效改用为水牛角粉,但用量需大方可取效。【来 源】 《证治准绳》。黄连膏(出自《外台秘要方》)【处 方】 黄连、当归、马齿苋、川芎、薯蓣各60g,珍珠、矾石、黄柏、生竹皮各30g,石韦12g,猪肪100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猪肪除外)切碎,猪肪切成细块,与酒400g合煎,待石韦色焦则膏成,过滤去渣。【功 效】 益气养血,解毒敛疮。【适应证】 背痈、乳痈及各种恶疮。【用 法】 取适量,敷疮上;或用酒送服3g。【禁 忌】 忌猪肉、冷水。【来 源】 《外台秘要方》。黄连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处 方】 白矾、硫黄、黄连、雌黄各40g,蛇床子30g。【制 法】 将上药研末,用猪油200g搅拌均匀,即成。【功 效】 杀虫疗疥,疏风涤热。【适应证】 疥疮。【用 法】 用盐水洗净患处后,再外擦本膏。【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硫黄、雌黄有毒。【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黄连膏(出自《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处 方】 黄连、黄柏、豆豉、蔓荆子、杏仁各25g,水银5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水银入生油200g中研匀,再入前药末,同研成膏。【功 效】 杀虫疗癣。【适应证】 一切久癣,积年不愈,潜侵四周,复变成疮,疮疱赤黑,痒不可忍,搔之出血。【用 法】 外涂疮上,每日3次。【禁 忌】 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水银有毒,慎用。【来 源】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臁疮黄连膏【处 方】 黄连、黄柏、白鲜皮各20g,姜黄、归尾、白芷、牡丹皮、赤芍、黄芩、秦艽各12g,生地黄、合欢皮、紫草各40g。【制 法】 将上药用麻油800g熬枯,捞去渣,下黄蜡、白蜡各80g,熔化收膏,入瓷罐内,用油纸摊贴患处。【功 效】 清热燥湿,解毒散结。【适应证】 多年臁疮湿毒。【用 法】 取膏适量,摊贴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青囊秘传》。紫金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处 方】 冰片、轻粉、胆矾各6g,没药12g,乳香10g,巴豆、蓖麻仁(研)、黄丹、石灰、荞麦(淋)各3g,麝香1g。【制 法】 将上药研成细末,先熬石灰水5~7次,再入诸药,煎熬浓缩,直至膏成,过滤去滓,瓷器收盛。【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适应证】 疔疮。【用 法】 每次用少许,外涂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地黄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四》)【处 方】 煅石膏、藿香叶、蚌粉、白芷、雄黄各20g,生地黄汁60ml。【制 法】 将上药(地黄汁除外)共研为末,用生地黄汁60ml调如膏状。【功 效】 解毒疔疮,杀虫止痒。【适应证】 一切痈疽,兼治毒虫所伤。【用 法】 每次用适量,涂疮上四围,留疮头,已破者亦留疮口勿涂,干即再敷,药厚则用水湿润。【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四》。当归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七》)【处 方】 当归、甘草、胡粉、羊脂各50g,猪脂110g。【制 法】 将上药除羊脂、猪脂及胡粉外,均捣罗成末。先熬脂令沸,下药末、胡粉,用柳枝搅拌均匀,即成,瓷器收盛。【功 效】 解毒疔疮,消肿止痛。【适应证】 用于灸痛。【用 法】 每用少许,摊于布上,外贴患处,以瘥为度。【禁 忌】 本方外用,严禁内服。【注 意】 方中胡粉有毒。【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七》。甘草膏(出自《普济方》)【处 方】 甘草(为末)20g,乳香、蜡各5g。【制 法】 先煎蜡至熔化,加入余药,搅成稀膏。【功 效】 解毒疔疮,消肿止痛。【适应证】 用于灸疮痛不可忍。【用 法】 每用少许,外涂疮上。【禁 忌】 本方外用,严禁内服。【来 源】 《普济方》。甘草芫花膏【处 方】 甘草1000g,芫花、大戟、甘遂各15g。【制 法】 甘草煎膏,芫花、大戟、甘遂打成细粉混匀。【功 效】 解毒消肿。【适应证】 用于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及对口诸疮,已溃未溃。【用 法】 先用毛笔蘸甘草膏涂于疮之四周,再取芫花、大戟及甘遂3味药末,醋调和成膏,用毛笔涂疮上。【注 意】 方中芫花、大戟及甘遂有毒。【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缩赘瘤”,为便于读者理解,故更名为甘草芫花膏。【来 源】 《串雅外编》。甘草膏(出自《奇效良方》)【处 方】 无节甘草、有节甘草各200g。【制 法】 取无节甘草,入水中浸透,以炭火将甘草蘸水焙炙,再将所炙甘草用水600ml,酒1000ml,慢火煎如膏,1次服完。再取有节甘草,煎汤后淋洗患处。【功 效】 清热解毒。【适应证】 用于悬痈(即肛周生痈)。【用 法】 先服无节甘草膏,再用有节甘草煎汤淋洗患处。【来 源】 《奇效良方》。甘草膏方【处 方】 甘草、当归各50g,胡粉75g,羊脂75g,猪脂150g。【制 法】 上药前3味切碎,与猪脂、羊脂一起小火煎煮,直至成膏,绞榨过滤去渣,待其自然冷却凝固。【功 效】 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适应证】 用于疔肿。【用 法】 取膏适量,敷疮。【注 意】 方中胡粉有毒。【说 明】 原方名为“治灸疮,甘草膏方”,为便于读者理解,故更名为甘草膏方。【来 源】 《刘涓子鬼遗方》。白术膏方【处 方】 白术100g,附子(大者,炮)15g,甘草50g,羊脂250g,松脂300g,鸡子(大)1枚,猪脂(不入水者)250g。【制 法】 小火上煎猪脂后,纳羊脂并诸药,又煎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待其自然凝固。【功 效】 凉血解毒。【适应证】 汤沃人肉烂坏之症。【用 法】 取膏适量,涂疮上,每日3次。【注 意】 方中附子有毒。【说 明】 原方名为“治汤沃人肉烂坏,术膏方”,为便于读者理解,故更名为白术膏方。【来 源】 《刘涓子鬼遗方》。紫雪膏【处 方】 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各500g,玄参160g,羚羊角、水牛角、沉香、青木香各50g,升麻16g,丁香10g,炙甘草80g。【制 法】 先将寒水石等4种金石药一起煎煮,滤汁去渣,后入余下药物合煎,滤汁去渣。再取芒硝70g加入先前药汁中,小火上煎熬,不停搅拌,直至膏成,贮放在木盆中,半天后凝固,入已研好朱砂30g,研细麝香5g,搅拌均匀,放冷两天后变成霜雪样紫色即成。【功 效】 解毒疗疮。【适应证】 用于脚气毒遍内外,症见烦热、口中生疮,精神失常,詈骂叫喊;众多金石、毒草、热药中毒发作及热邪导致的急黄等;瘴疫、毒疫、猝死、温疟、五尸、五疰、心腹各种疾病,症见绞痛刺痛及刀割样疼痛;各种不明原因中毒;小儿惊痫。【用 法】 素体强壮者,每次服用6g,热毒当出;年老体弱之人或热毒轻微者,每次服用3g,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若脚气病经过服用金石药,而见发热毒闷者,用之效果很好。用水服用12g,效果远胜于服三黄汤10剂。【禁 忌】 忌海藻、菘菜、生血物等。【注 意】 方中朱砂有毒,不可轻易服用。方中本有黄金,现稀缺,故去。方中之麝香,珍稀难得,酌情使用。犀角已从《中国药典》中删除,方中犀角与已用水牛角替代。羚羊角取材于国家保护动物,也可用水牛角替代,但用量需大方可取效。【来 源】 《外台秘要方》。天门冬大煎【处 方】 天冬、枸杞根、生地黄各35000g,酥、白蜜各3000g,獐骨一具。【制 法】 先将天冬及生地黄捣研取汁,置铜器中,小火煎煮,直至减半,再入剩下的药物继续煎煮,直至减半,继而武火煎煮,待稍用力就可为丸,膏成。【功 效】 解毒疗疮。【适应证】 用于脚气。【用 法】 取5g,晨起空腹用酒送服,每日2次,可以慢慢加至每次12g。【禁 忌】 忌生冷、醋滑、鸡、猪、鱼、蒜、油、面、芜荑等。【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二、祛腐生肌膏当归膏(出自《外科枢要》)【处 方】 当归、生地黄、黄蜡各200g,麻油800g。【制 法】 将当归、生地黄入麻油内煎至黑色,滤去药渣,下入黄蜡熔化,候温搅匀即成。【功 效】 祛腐生肌。【适应证】 用于发背、痈疽、汤火伤等症。其肉未坏者,用之自愈;肉已死,用之自溃,新肉易生。【用 法】 取膏适量,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外科枢要》。神圣膏药【处 方】 当归、藁本各25g,没药、乳香各15g,白及、琥珀各12g,黄丹200g,木鳖子(去皮)5个,胆矾5g,粉霜5g,黄蜡100g,白胶150g,巴豆(去皮)25个,槐枝200g,柳枝200g,清油500g。【制 法】 将槐、柳枝入清油中煎至焦黑,取出,再下余药,待药物颜色变为黑色,用纱布滤出药渣,再将所滤油加热,下入黄丹,熬至滴水成珠即成。【功 效】 敛疮生肌。【适应证】 一切恶疮。【用 法】 取膏适量,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黄丹、木鳖子、粉霜、巴豆有毒。【来 源】 《儒门事亲》。蔷薇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处 方】 蔷薇(春夏用枝,秋、冬用根)1000g,铅丹500g,松脂400g。【制 法】 将蔷薇加入油中煎黑,去滓,下松脂,待脂熔化后,过滤,下铅丹,小火边煎边搅拌,直至色变膏凝,即成。【功 效】 清热解毒,拔毒生肌。【适应证】 恶疮不识名者。【用 法】 每用少许,摊于布上,外贴患处,每日换药2次。【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铅丹有毒。【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当归敛疮膏【处 方】 当归、黄蜡各50g,麻油200g。【制 法】 用麻油慢火煎当归至焦黄,纱布滤去药渣,下入黄蜡收膏。【功 效】 生肌敛疮,清热止痛。【适应证】 用于汤火伤疮,焮赤溃烂。【用 法】 摊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来源五】 《本草纲目》。当归膏(出自《寿世保元》)【处 方】 当归、生地黄(炒)、黄蜡各50g,麻油350g。【制 法】 先将当归、生地黄入麻油煎黑,再入黄蜡,至其熔化,待其凝固,搅拌混匀,则成膏。【功 效】 生肌止痛,补血续筋。【适应证】 用于杖疮、跌仆、汤火烫伤、疮毒等,不问已溃未溃,肉虽伤而未坏者,用之自愈,肉已死用之而自溃,新肉易生,搽至肉色渐白,其毒始尽,此方生肌最速。如棍杖者,外皮不破,内肉糜烂,其外皮因内干缩,坚硬不破,牵连好肉作痛,俗称疔痂皮。【功 效】 活血化瘀,生肌疗疮。【用 法】 取膏适量,敷疮。若杖疮内有瘀血者,用带有锋芒的瓷片,于患处砭去其瘀血,再涂此药。【来 源】 《寿世保元》。长肉膏【处 方】 人参、黄芪、当归、合欢皮、玄参、血竭、龙骨、赤石脂各10g,血余炭30g,老鼠1只,白蜡50g,麻油150g,铅丹50g。【制 法】 先将血竭、龙骨、赤石脂、白蜡打成粉状备用,然后将麻油倒入铜锅中煮沸,再将除铅丹以外的药放入铜锅中一起煎煮,待到锅中药物变为焦黑时滤出药渣,继续加热,然后将制备好的药粉放入锅中搅拌均匀,再放入铅丹即可收膏。【功 效】 益气养血,生肌敛疮。【适应证】 用于疮疡久不生肉,身体虚弱,疲倦乏力等。【用 法】 直接将膏药贴于患处即可。【来 源】 《景岳全书》。血竭膏(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处 方】 血竭、轻粉、干胭脂、密陀僧、乳香、没药各250g。【制 法】 上药为细末,以猪脂2000g溶调,搽在红纸上贴之。【功 效】 敛口生肌,拔毒止痛。【适应证】 适用于杖疮。【用 法】 先用冷水将疮洗净、拭干,再取适量用猪脂调匀,摊涂于红纸上,敷疮。【注 意】 方中轻粉、密陀僧有毒。【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神效打板膏【处 方】 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8g,轻粉、血竭、冰片各2g,麝香1g,樟脑10g,儿茶10g,黄蜡60g,猪板油(熬,去渣)15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极细末,黄蜡同猪板油熬化,下入药末,搅拌均匀,冷凝即成。【功 效】 活血化瘀,疗伤止痛。【适应证】 死血郁结、呃逆不食,并夹棍伤内烂。【用 法】 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集验良方》。野葛膏方【处 方】 野葛皮、黄连、细辛、杏仁、莽草、芍药、藜芦、附子、乳发、茜草、川芎、白芷、蛇床子、桂心、藁本、乌头、白术、吴茱萸、雄黄、矾石、天雄、当归各100g,斑蝥、巴豆(去皮、心)、蜀椒(去目,汗,闭口)、黄柏各50g。【制 法】 上药切碎,捣研为细末、过筛,与猪脂2500g一起置于铜器中小火煎煮,反复浓缩,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再煎,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功 效】 活血化瘀,祛腐生肌。【适应证】 久疽,诸疮之症。【用 法】 取膏适量,敷疮上,每日4次。【注 意】 方中细辛、莽草、藜芦、附子、乌头、雄黄、天雄、斑蝥、巴豆有毒。【说 明】 原方名为“治久疽诸疮野葛膏方”,为便于读者理解,故更名为野葛膏方。【来 源】 《刘涓子鬼遗方》。生地黄膏(出自《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处 方】 露蜂房(炙黄)、五倍子、木香各15g,乳香10g,轻粉1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地黄捣汁,和匀为膏。【功 效】 止漏敛疮。【适应证】 漏疮。【用 法】 取膏适量,贴疮。【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三神膏【处 方】 蓖麻子仁、陈醋各500g,盐20g。【制 法】 上3味置锅中,用槐条搅成膏。【功 效】 拔毒生肌。【适应证】 治痈疽发背已溃烂者。【用 法】 先用猪蹄煎汤或米泔水将疮洗净,再用鸡翎缓缓摊膏于疮上,其皮即皱,其肉即生。【禁 忌】 痈疽初起之时不宜。【来 源】 《寿世保元》。地黄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处 方】 地黄汁1000ml,松脂75g,薰陆香40g,羊肾脂、牛酥、蜡各如鸡子大。【制 法】 先取前3味药,加热至松脂及薰陆香熔化,入后3味药,搅拌均匀,煎熬浓缩成膏,去滓,瓷器收盛。【功 效】 清热解毒,去脓生肉。【适应证】 一切疮已溃者。【用 法】 每次用适量,外涂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黄连膏(出自《疡科心得集》)【处 方】 黄连(研细炒黑)25g,大黄(研末)500g,黄蜡75g,桐油500g,冰片1g。【制 法】 将桐油于锅内熬至起白星,下入黄蜡,熔化后,下入黄连、大黄,搅拌均匀,再入冰片搅匀即成。【功 效】 清热燥湿,敛疮生肌。【适应证】 用于足三阴湿热,腿脚红肿,皮破脂流,类乎中风,浸淫不止,痛痒非常者。【用 法】 取膏适量,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疡科心得集》。三、消肿散结外用膏消疬膏【处 方】 第一组:黄丹500g,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孩儿茶、密陀僧、血竭各50g,麝香5g。第二组:当归、穿山甲片、黄柏、黄芩各250g,陈酒150g,肉桂、木鳖子、象皮、黄连、艾叶、天花粉各50g,蜈蚣10条,金银花200g,香油2300g。【制 法】 先将第二组共14味药物用香油浸渍15天,夏季5天,秋季10天,熬枯去渣,收膏时入第一组7味药物,和匀成膏。【功 效】 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适应证】 痰疬。【用 法】 取膏适量,摊贴患处。【注 意】 方中黄丹、木鳖子有毒。【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象皮入药,穿山甲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象皮可选择鹿角胶、水牛皮或植物药白及、黄芪等替代。【来 源】 《青囊秘传》。二仙膏【处 方】 明矾、雄黄各100g。【制 法】 上药研细,再用100g水糊和成膏。【功 效】 行气消痞,消肿散结。【适应证】 治痞气腹中作块。【用 法】 纸摊贴患处即效。不效,再以100g水摊贴,须看贴药之,大便如脓下,即愈。【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黄白膏【处 方】 雄黄、白矾各50g。【制 法】 将雄黄、白矾研为细末,面糊调膏摊布上。【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各种痞积。【用 法】 外贴患处。【禁 忌】 严禁内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化痞膏药”,民间往往根据药物颜色俗称其为黄白膏,故以此命名。【来 源】 《验方新编》。大蒜膏【处 方】 大蒜100g,大黄、皮硝各50g。【制 法】 将大蒜捣烂,大黄、皮硝研为细末,再将上3味药混匀,共捣成膏。【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主治各种痞积。【用 法】 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化痞膏药”,故根据方药命名为大蒜膏。【来 源】 《验方新编》。大蒜田螺膏(出自《本草纲目》)【处 方】 大蒜、田螺、车前子各100g。【制 法】 将车前子研为细末,大蒜、田螺捣烂,再将三者混匀,捣为膏。【功 效】 利尿消肿。【适应证】 主治水气肿满。【用 法】 摊贴脐中。【禁 忌】 不宜内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方药命名为大蒜田螺膏。【来 源】 《本草纲目》。消痞散结膏【处 方】 清油500g,密陀僧300g,羌活50g,阿魏25g,麝香10g。【制 法】 将清油煎滚,下入密陀僧、羌活,熬至焦枯,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油加热,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再下入阿魏、麝香,搅拌均匀,冷凝即成,随患处大小摊贴。【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主治各种痞积。【用 法】 外贴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治痞块”,故根据方药功效命名为消痞散结膏。【来 源】 《验方新编》。消痞膏(出自《青囊秘传》)【处 方】 香油320g,密陀僧120g,阿魏10g,水红花子6g,麝香6g,羌活20g。【制 法】 先将羌活、水红花子熬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入密陀僧、阿魏、麝香和匀,或捣研为细末摊膏用亦可。【功 效】 软坚散结,活血消积。【适应证】 主治各种瘕、痞积。【用 法】 取膏适量,贴患处。【来 源】 《青囊秘传》。消痞膏(出自《景岳全书》)【处 方】 三棱、莪术、穿山甲、木鳖子、杏仁、水红花子、莱菔子、透骨草、大黄、独头蒜、阿魏、乳香、没药、麝香各50g,铅丹700g,麻油1000g。【制 法】 先将阿魏、乳香、没药、麝香捣研为细末备用。麻油入铜锅中煮开,下余药一起煎煮,待药物变为焦黑时滤出药渣,再煎,入铅丹及所得药粉,搅拌均匀,收膏,盛于瓷器中贮存,放入水中浸泡数日去其火毒。【功 效】 理气活血,消痞散结。【适应证】 气血瘀滞所致的瘕痞块。【用 法】 用于瘕痞块可先用荞麦面和匀,围住患处四周,然后在患处放芒硝并用纸盖好,再用熨斗在纸上熨烫,让热气内达,后将药膏均匀涂于患处即可,若见大便脓血不必惊慌,仍继续使用。若泄泻可贴于肚脐。【禁 忌】 忌房事及生冷。【注 意】 方中木鳖子、水红花子、铅丹有毒。【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景岳全书》。消痞膏(出自《验方新编》)【处 方】 密陀僧300g,阿魏25g,羌活、水红花子各50g,穿山甲15g,香油900g,麝香5g。【制 法】 将上药切碎,入香油中浸后慢火熬至焦枯,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油加热,熬至滴水成珠,离火,下入麝香,搅拌均匀,用布照痞大小摊贴。【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治积年恶痞,至重贴至两张即消。【用 法】 患痞癖处肌肤定无毫毛,看准以笔圈记,用膏贴之。【禁 忌】 不宜内服。【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验方新编》。南星膏【处 方】 生天南星(大者)1枚。【制 法】 将天南星捣烂,滴好醋5~7滴,调和为膏。【功 效】 化痰散结。【适应证】 人皮肌头面上生瘤及结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硬,不疼不痒。【用 法】 先用针刺破患处令其气透,再取膏适量,贴之,感觉患处痒则频繁贴之,此为起效的表现。【说 明】 本方出自严子礼《济生方》,如无生天南星者,用干者捣研为末,醋调为膏,亦可。方中生天南星有毒。【来 源】 《本草纲目》。此方亦载于《世医得效方》《鲁府禁方》《永类钤方》。黑附子外用膏【处 方】 黑附子(生,取皮脐)1枚。【制 法】 将上述药物捣研为散,取生姜汁调和为膏。【功 效】 温阳通络,利水消肿。【适应证】 脚气腿肿之久不瘥者。【用 法】 取膏适量,涂疮,药干再涂,以肿消为度。【禁 忌】 湿热证不宜使用。【注 意】 方中附子有毒。【来 源】 《本草纲目》。黑附子止痒膏【处 方】 黑附子(去皮脐)20g。【制 法】 附子生用捣为末,姜汁调如膏。【功 效】 祛风止痒。【适应证】 香港脚,肿痛久不瘥之症。【用 法】 涂肿,药干再调涂之,以肿消为度。【禁 忌】 热证不宜。【注 意】 方中附子有毒,慎用。【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组方药物及功效特点命名为黑附子止痒膏。【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野葛膏【处 方】 野葛、水牛角、乌头、桔梗、茵芋、蜀椒、干姜、巴豆各8g,升麻、细辛各30g,蛇衔草、防风各45g,雄黄6g,鳖甲15g。【制 法】 将上述药物切碎后用酒浸渍一晚,再用没有沾水猪膏1250g一起合煎,小火煎煮,反复煎熬,不停搅拌,不断浓缩,直至药色变黄,勿使变焦黑,过滤去渣,则膏成。【功 效】 祛风解毒。【适应证】 用于江南风毒,症见先从手脚上开始水肿痹痛,进而到达上颈部、面部,最后转入腹中而不救。【用 法】 取适量,摩病处。【禁 忌】 忌猪肉、冷水、生菜、苋菜、芦笋等。【注 意】 方中乌头、茵芋、巴豆、细辛及雄黄均有毒,不可轻易使用。【来 源】 《外台秘要方》。蒲黄散【处 方】 蒲黄250g。【制 法】 将上药研末,水调成膏,瓷器贮存。【功 效】 化瘀消肿。【适应证】 舌肿满口不能言。【用 法】 每次以适量,敷舌上下,再将蓖麻子研碎,纸卷烧烟熏舌,随即消缩。【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 源】 《普济方》。黄连消肿膏【处 方】 麻油、熟猪油各300g,大黄、黄蜡各150g,黄连75g,樟脑20g,冰片4g。【制 法】 先将麻油炸黄连、大黄,炸透去渣,下熟猪油、黄蜡,搅匀,离火再下樟脑、冰片(末),再搅成膏。【功 效】 清热解毒,泻火消肿。【适应证】 热毒炽盛,症见皮肤起热疙瘩,瘙痒难忍;或治茧唇,见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茧壳,溃烂出血。【用 法】 每次用少许,外擦患处。【禁 忌】 证属风寒或肾虚者,不宜使用本方,严禁内服。【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贴脐膏(出自《普济方》)【处 方】 甘遂(研末)100g。【制 法】 将生面调为糊,摊纸上,掺甘遂末于其上。【功 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适应证】 大小便不通。【用 法】 每次以少量涂脐中及脐下硬处。再煎甘草水内服,温服凉服皆可。【禁 忌】 本方外用,严禁内服。【来 源】 《普济方》。紫金膏(出自《证治准绳》)【处 方】 芙蓉叶20g,紫金皮10g,生地黄15g。【制 法】 上述药物一起捣烂制成膏状备用。另一法将芙蓉叶、紫金皮打成粉状,调入鸡蛋清,然后将生地黄捣烂放入,调和均匀。【功 效】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适应证】 跌打损伤所致的红肿热痛。【用 法】 将膏药调制好后,直接将膏药敷于患处,然后以绷带固定。【禁 忌】 虚寒证慎用。【注 意】 外用,禁内服。【来 源】 《证治准绳》。地黄膏(出自《世医得效方》)【处 方】 生地黄180g,黄连50g,黄柏、寒水石各25g。【制 法】 将生地黄研取自然汁,黄连、黄柏、寒水石研为细末,拌匀,调和如膏状。【功 效】 清热散瘀。【适应证】 目被撞打,疼痛不休,瞳仁被惊,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风热赤目、热泪出等眼疾。【用 法】 取膏适量,外贴患处。【来 源】 《世医得效方》。此方亦载于《普济方》。琥珀膏(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处 方】 琥珀、大黄、朴硝各50g。【制 法】 上药为末,以大蒜捣膏贴之。【功 效】 行气消痞,消肿散结。【适应证】 用于治痞气作块。【用 法】 外贴患处。【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此方亦载于《仁斋直指方论》《小儿推拿广意》。琥珀膏(出自《万病回春》)【处 方】 琥珀20g,香油480g,沉香12g,松香960g,乳香、没药、银朱、血竭各12g。【制 法】 先用香油煎炸沉香,待其浮于油面及油热,即去之,再下松香,置于火上煎煮,不停搅拌,直至煎如琥珀色退火,下乳香、没药、银朱、血竭,搅入膏内,令其混合均匀,埋于地下7天退其火毒。【功 效】 祛风燥湿,活血消肿,生肌止痛。【适应证】 用于痈疽发背,诸般肿毒,久年顽疮。【用 法】 取膏适量,摊贴于油纸上,贴患处。【注 意】 方中银朱有毒。【来 源】 《万病回春》。琥珀膏(出自《外科正宗》)【处 方】 琥珀50g,大黄100g,郁金、南星、白芷各5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大蒜去壳捣烂,与药末混匀,捣如膏状,入酒50~100ml调和成膏。【功 效】 消肿解毒。【适应证】 用于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气血凝滞结成流毒,不论身体上下、年月新久,但未成脓者。【用 法】 取膏适量,遍敷肿上,外用纸盖;如有起疱,先挑去疱中黄水再敷膏。【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外科正宗》。琥珀膏(出自《证治准绳》)【处 方】 琥珀100g,丁香、木香、垂柳枝各30g,朱砂、白芷、当归、木鳖子、防风、木通、桂心各50g,黄丹70g,松脂20g,麻油250g。【制 法】 先将琥珀、朱砂、丁香、桂心、木香打成粉状备用,然后将余药放入麻油中浸泡一昼夜,放入铜锅中慢火煎熬,待到白芷变为焦黄色时滤出药渣,然后放入制备好的粉末搅拌均匀继续煎熬,最后放入余药用柳枝不断搅拌,待到柳枝烟尽,即可收膏。【功 效】 温阳活血,软坚散结。【适应证】 用于颈项部瘰疬,发如梅子,肿结僵硬,逐渐连成珠状,或化脓溃破,脓汁不尽,经久不愈,逐渐形成瘘管。【用 法】 将膏药摊于牛皮纸上,然后敷于患处即可。【禁 忌】 湿热及实热证患者慎用。【注 意】 方中木鳖子有毒,不可内服。【来 源】 《证治准绳》。琥珀膏(出自《景岳全书》)【处 方】 琥珀、白芷、防风、当归、木鳖子、木通、丁香、桂心、朱砂、木香各50g,松香50g,麻油700g,铅丹700g。【制 法】 将香油倒入铜锅中煮沸,上药除琥珀外放入铜锅中一起煎煮,待药变为焦黑色时,过滤去渣,继续加热,入铅丹、琥珀收膏。【功 效】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适应证】 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颈项部瘰疬,腋下结节逐渐连成珠状,不消不溃,或溃破后脓水不绝,久不收口而成瘘证。【用 法】 取膏适量,均匀涂于牛皮纸上,贴于患处。【注 意】 方中木鳖子、朱砂、铅丹有毒。【来 源】 《景岳全书》。此方亦载于《奇效良方》《外科正宗》《古今医统大全》《女科撮要》。甲鱼膏【处 方】 苋菜(洗去泥,不必去根)5000g,活甲鱼1个。【制 法】 苋菜切碎煮汤,甲鱼不必切碎,入苋菜汤连骨煮烂如膏,纱布滤去药渣,再将甲鱼膏薄摊晒干,研末。用麻油400g熬至滴水成珠,下入甲鱼膏末200g,搅匀成膏,量患处大小,摊贴。【功 效】 消痞散结。甲鱼膏【适应证】 用于各种痞积。【用 法】 外贴患处。【注 意】 严禁内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故根据方药命名为甲鱼膏。【来 源】 《验方新编》。三妙膏(出自《验方新编》)【处 方】 松香煎200g,蓖麻肉100g,皮硝25g,麝香1g。【制 法】 共捣成膏,根据痞大小摊青布上。【功 效】 活血通经,消痞散结。【适应证】 主治胸腹胁肋积聚痞块。【用 法】 外贴患处。【注 意】 不宜内服。【来 源】 《验方新编》。三妙膏(出自《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处 方】 紫荆皮、黄柏、独活、白芷、赤芍、石菖蒲、桃仁、大黄、黄芩、雅连、千金子、全当归、红花、桂心、荆芥穗、防风、独活、北细辛、生半夏、麻黄、乌药、浙贝母、天花粉、牛蒡子、黄芪、金银花、牙皂、僵蚕、穿山甲片、柴胡、刺猬皮、白附子、生鳖甲、嫩苦参、全蝎、川草乌、巴豆肉、天麻、高良姜、蓖麻子、怀牛膝、甘草、海风藤、白及片、连翘壳、血余炭、白蔹肉各20g,蛇蜕1条,蜈蚣3条,苏木20g,垂柳枝、桑树枝、槐树枝各65cm,乳香、没药各30g,血竭、雄黄、木香、沉香、檀香、枫香、降香、丁香、藿香各20g,麝香、珠粉、冰片各5g。【制 法】 用麻油75kg,将前50味药浸渍7天,煎枯去渣,取汁入锅内煎熬至滴水成珠,大约净油3kg时,离火,入广丹1.5kg,手持木棍搅拌,再入后14味药及樟冰20g,膏成则纳入清水中浸之,拔去火毒。【功 效】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消肿。【适应证】 用于一切痈疽之症,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已溃者即敛。【用 法】 取膏适量,敷患处。【注 意】 方中千金子、北细辛、生半夏、川草乌、巴豆肉、广丹有毒。【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冶葛膏【处 方】 野葛15g,水牛角、汉防己、莽草、干姜各30g,生乌头、吴茱萸各75g,花椒、丹参、升麻、当归、桔梗各45g,附子75g,闹羊花、白芷各25g。【制 法】 将上述15味药物切碎后加醋浸渍,再与已经煎好的猪膏700g合煎,反复煎熬,不断浓缩,直至膏成,过滤去渣。用酥代替猪膏也可以。【功 效】 祛风除湿解毒。【适应证】 江南风毒,症见先从手脚上开始水肿痹痛,进而到达上颈部、面部,最后转入腹中而不救。【用 法】 取适量,膏摩肿处,敷疮面。【禁 忌】 忌猪肉、冷水。【注 意】 方中莽草、生乌头、闹羊花及附子均有毒。旧方中无白芷、防己、吴茱萸、附子、当归,有巴豆、雄黄、蛇衔草、防风、鳖甲。严禁内服。【来 源】 《外台秘要方》。桐油膏【处 方】 桐油250g,松香400g,当归、乳香、没药各50g,阿魏15g。【制 法】 将松香、当归入桐油中熬枯去渣,再下入乳香、没药,搅拌均匀,溶尽后离火,下入阿魏,搅匀,冷凝即成。【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主治各种痞积。【用 法】 先以煨生姜擦肌肤,再贴此膏,频将热手摩之,或炒热盐在膏外熨之更好。【注 意】 不宜内服。【说 明】 原方并无方名,仅描述为“化痞膏药”,故根据方药命名为桐油膏。【来 源】 《验方新编》。化痞膏【处 方】 川乌、草乌、半夏、红牙大戟、芫花、甘草节、甘遂、细辛、姜黄、穿山甲、狼毒、黑牵牛子、威灵仙、巴豆仁、三棱、蓬术、枳壳、白术、水红花子、葱白头、鳖甲、红苋菜、白芍、沙参、丹参、白及、土贝母、藜芦各50g,干蟾4只,麻油2500g,密陀僧400g,黄蜡、阿魏各100g。【制 法】 将上药除后4味外切碎,入麻油中浸7日,慢火熬至药物焦枯,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油加热,熬至滴水成珠,下入密陀僧、黄蜡,不停搅拌,离火,待稍温下入阿魏,收成膏摊用。【功 效】 化痞散结。【适应证】 用于诸般痞块积聚,寒热腹痛,胸膈痰饮。小儿大肚疳积,妇人经水不通、血瘕等症。【用 法】 外贴患处。【禁 忌】 孕妇勿用。【注 意】 方中川乌、草乌有毒。【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惠直堂经验方》。八反膏【处 方】 鳖头、苋菜、葱、蜜、甘草、甘遂、芫花、海藻、阿魏、鳖甲、水红花子各50g。【制 法】 将上药捣为细末,入300ml烧酒调如膏状为宜。【功 效】 消痞散结,行气活血。【适应证】 用于痞证。【用 法】 水调白面作圈,围痞块四周,将药敷痞块上,用热水袋外熨药上,冷则易之,至以痞块动痛为度。【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种福堂公选良方》。痞块膏(出自《青囊秘传》)【处 方】 大黄、朴硝各40g。【制 法】 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与大蒜一起打成膏。【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用于痞块。【用 法】 取膏适量,贴患处。【来 源】 《青囊秘传》。大人小儿癖块方【处 方】 甘草、甘遂、苋菜各15g,硇砂5g,木鳖子(去壳)4个,鳖肉50g,葱头7个。【制 法】 将上药切碎,入蜜少许,共捣成膏。【功 效】 消痞散结。【适应证】 用于大人小儿各种痞积有块。【用 法】 外贴患处,如药干,用葱汁拌蜜润之。【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急救广生集》。水红花膏(出自《类证治裁》)【处 方】 红蓼子20g,大黄、芒硝、栀子、石灰各10g,酒酵60g。【制 法】 上药除酒酵外一起捣研为细粉,再入酒酵中一起捣烂成膏。【功 效】 清热消肿,活血散结。【适应证】 用于瘕、痞块之红肿热痛。【用 法】 取膏适量,摊于布上,贴患处,同时用熨斗在布上熨烫。【禁 忌】 外敷,禁内服。【来 源】 《类证治裁》。水红花膏(出自《景岳全书》)【处 方】 水红花或子500g。【制 法】 将药物放入铜锅中,加入冷水中浸泡12小时,水量以高出药面15cm为宜,先用武火将药液煮沸,再用文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并去除浮于表面的泡沫,以免药液溢出,煮2~5小时,过滤取出药液。药渣续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淹没药料即可,如法以煎煮3次为度,合并药液,静置沉淀,再用四层纱布过滤3次,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将煎出的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发浓缩,同时不断搅动药液,防止焦化,逐渐形成稠膏状。【功 效】 清热解毒,活血消积。【适应证】 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痞块日久化热。【用 法】 取膏适量,摊于纸上,贴患处;同时用温酒化服膏药,不饮酒者可以温开水化服。【来 源】 《景岳全书》。脚气敷膏贴【处 方】 皂角、木鳖子、草乌、南星、肉桂、乳香、没药各100g。【制 法】 将上药用醋煎熬成膏,或再同大黄、川椒、牡丹皮、吴茱萸、当归、巴豆、白芷各100g,一并放入500g猪油中,小火煎熬,以药色变黄为度,勿令焦黑,过滤。【功 效】 散寒除湿,化瘀消肿。【适应证】 用于脚气。【用 法】 每次用本膏适量,加热后外敷患处,每日3~4次。【注 意】 方中木鳖子、草乌、南星有毒,不可内服。【说 明】 原方中并无本方命名,仅描述为“膏贴法”,故根据适应证及使用方法命名为脚气敷膏贴。【来 源】 《普济方》。防己消肿膏【处 方】 汉防己、水牛角屑、川乌头、吴茱萸、升麻、干姜、附子、白芷、当归、桔梗、巴豆、雄黄、蛇衔草、防风、鳖甲各40g,野葛、莽草、丹参、花椒各60g,闹羊花75g。【制 法】 将上药切碎,绵裹,用醋2000ml,浸泡一夜,再加入猪脂1800g中,小火煎熬,候药色变黄,膏即成,滤去渣滓,收于瓷器中,放冷。【功 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痉。【适应证】 用于脚气风毒,筋脉拘急,肿满疼痛。【用 法】 每次取适量,外摩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巴豆、雄黄、莽草有毒。【来 源】 《普济方》。狗皮膏(出自《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卷三》)【处 方】 秦艽、三棱、莪术、蜈蚣、槐枝、阿胶各50g,当归、大黄、黄连、巴豆、阿魏、芦荟各30g,穿山甲、全蝎、木鳖子、冰片、乳香、没药各20g,香油1500g,铅丹150g,麝香10g。【制 法】 先将铅丹、阿魏、芦荟、阿胶、乳香、没药、冰片、麝香捣研为细末备用,香油入铜锅中浸泡余药(春季5天,夏季3天,秋季7天,冬季10天),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用槐树枝搅拌,树枝变为炭状、药物变为焦黄色时,滤出药渣,将变为炭状的药渣及槐树枝一起捣研为粉末,与先前制备好的细末一起放入锅中,再煎,直至成稠膏状,搅拌和匀收膏,盛于瓷器中保存,置于水中以退其火毒。【功 效】 活血通经,消瘀散结。【适应证】 痞块、气块,以及身体口内生疳疮等症。【用 法】 取膏适量,摊涂于狗皮上,贴患处,每张可贴120天。【禁 忌】 使用时禁生冷、腥膻、硬物100天。【注 意】 方中全蝎、木鳖子、巴豆、铅丹有毒。【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狗皮可用油纸、胶布替代。此膏至第3天时会感觉发热,7天感觉腹内有疼痛感,10天大便带脓血,均为正常表现,不必惊慌。【来 源】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卷三》。绿胆膏【处 方】 香油110g(用麻仁49粒入油,熬枯去麻仁,滤净贴之不疼),松香290g(入葱管煮,以拔7次为度),铜绿75g,大猪胆3个。【制 法】 先将松香入油熔化,再下各药,熬匀,捣千余下,放水中,用手扯拔,愈扯愈绿,收之。【功 效】 拔脓散毒,消肿止痛。【适应证】 鳝拱头(疖疮形似鳝拱头之状者)时发时愈,疔疮已破,以及无名肿毒。【用 法】 每次用适量,外涂患处。【禁 忌】 本方外用,严禁内服。【来 源】 《清宫配方集成》。黄连膏(出自《十便良方》)【处 方】 黄连末50g,硫黄、轻粉各1g,松脂100g,腊月猪脂200g。【制 法】 将腊月猪脂加入铜器中小火煎熬,直至其化尽,过滤去渣,下松脂,待其熔化,下黄连等末,同时用柳木棍不停手搅拌,直至膏成,收于瓷器中保存。【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适应证】 小儿热疮,热肿疼痛。【用 法】 取膏适量,涂于疮上,每日3次。【禁 忌】 晦暗阴疮者禁用。【注 意】 方中硫黄、轻粉有毒。【来 源】 《十便良方》。生地黄膏方【处 方】 处方一:生地黄、白蔹、白芷、黄连、升麻、黄芩、大黄各500g。处方二:生地黄、黄连各200g,大黄150g,黄柏、炙甘草、白蔹、升麻各100g。处方三:生地黄200g,黄连250g,白蔹、芍药、白及各100g,苦参、升麻各150g,猪脂1000g。【制 法】 上药切碎,与猪脂(处方一加入猪脂750g,处方二与处方三加入猪脂1000g)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功 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应证】 热疮。【用 法】 取膏适量,敷疮。【说 明】 《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中共计三份处方均记载为生地黄膏方,功效及适应证相同,处方及制法各有特色,可按需选择使用。【来 源】 《刘涓子鬼遗方》。天麻摩风膏【处 方】 当归、白芷、杏仁、桃仁、藿香、檀香、零陵香、川芎各30g,沉香、木香、白附子、天麻、独活、白及、白蔹各15g,黄芪110g,防风、茅香、白芍、甘草各25g,术通20g,瓜蒌100g,冰片40g,黄蜡1200g。【制 法】 将上药切碎,用清油2200g浸7天,慢火煎至白芷颜色变黄,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油加热,下入黄连搅匀,离火,将冰片研为细末下入,冷凝即成。【功 效】 摩风止痒,消肿定疼。【适应证】 头面唇鼻诸疮,肌肉裂破。【用 法】 每用少许,摩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奇效良方》。乾坤一气膏【处 方】 当归、白附子、赤芍、白芍、白芷、生地黄、熟地黄、穿山甲、木鳖肉、巴豆仁、蓖麻仁、三棱、莪术、五灵脂、续断、肉桂、玄参各50g,乳香、没药各60g,麝香15g,阿魏100g。【制 法】 将前17味药切碎,浸入麻油2500g中(春季浸3日,夏季浸5日,秋季浸7日,冬季浸10日),入锅内,慢火熬以药枯浮起为度,纱布滤去药渣,称定药油质量,每500g药油下入飞丹600g,频频搅拌,熬至滴水成珠,离火,下入阿魏,再下乳香、没药、麝香,搅拌均匀,冷凝即成。【功 效】 消痞散结,行气活血。【适应证】 此膏专治痞疾,不论新久。又治诸风瘫痪,湿痰流注,各种恶疮,百般怪症。男子夜梦遗精,妇人赤白带下;又男女精塞血冷,久不生育者,皆可贴之。【用 法】 外贴患处。男子遗精,妇人白带,俱贴丹田;诸风瘫痪,贴肾俞穴。【禁 忌】 不宜内服。【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来 源】 《外科正宗》。四、白癜风膏方摩风膏(出自《十便良方》)【处 方】 附子(生用)、天雄(生用)、川乌头(生用)各100g。【制 法】 以上各药细锉,以猪脂1000g煎,令附子色焦黄,去滓,候冷,于瓷盒中盛用。【功 效】 温阳祛风。【适应证】 治白癜风如雪色之症。【用 法】 摩风癜上,以瘥为度。【禁 忌】 白癜风伴见红肿热痛、皮肤溃烂者忌用。【注 意】 方中附子、天雄、川乌头皆有毒。在切片时,要做好防护,小心不要接触到手或进入口中。【来 源】 《十便良方》。摩风膏(出自《证治准绳》)【处 方】 附子、川乌、防风各20g,凌霄花、土大黄、露蜂房各100g,猪油500g。【制 法】 先将猪油倒入锅中煮沸,然后将上述药物放入锅煎煮,待锅中药物变为焦黄色时滤去药渣,继续煎煮收膏。【功 效】 温阳散寒,祛风解毒。【适应证】 白癜风。【用 法】 将膏药涂抹于患处即可。【禁 忌】 体质虚弱者慎用。外用,禁内服。【来 源】 《证治准绳》。附子膏(出自《外台秘要方》)【处 方】 附子、天雄、乌头各90g,防风60g。【制 法】 将上述4味药物切碎,与猪膏600g反复煎煮,不断浓缩,直至膏成。【功 效】 温阳散寒祛风。【适应证】 白癜风。【用 法】 先服商陆散,再取附子膏适量,敷于白癜风上。【禁 忌】 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附子、天雄及乌头均有毒。【来 源】 《外台秘要方》。此方亦载于《普济方》。五、其他外伤用膏地黄木香膏【处 方】 生地黄100g,木香50g。【制 法】 将生地黄捣研如膏,木香研为细末。【功 效】 疗伤止痛。【适应证】 用于打扑伤损,臂臼脱出,以及一切痈肿未破,可令其内消。【用 法】 将生地黄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贴于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来 源】 《世医得效方》。地黄膏(出自《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三》)【处 方】 猪脂、生地黄各800g。【制 法】 先将猪脂切碎,再置生地黄于脂中,令二者相互腌渍后合煎,反复煎熬,不断浓缩,直至膏成,过滤去渣。【功 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应证】 用于鼠瘘,愈后再复发而一直不愈,流脓血不止者。【用 法】 先用桑灰汁将疮洗净,去除腐烂之物,再用地黄膏涂之,每日1次。【来 源】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三》。皂角膏(出自《证治准绳》)【处 方】 皂角、巴豆、生乌头、吴茱萸、硫黄、腻粉、枯矾、黄蜡各25g,猪油300g。【制 法】 先将猪油倒入锅中煮沸,放入黄蜡融化,然后将上药打成粉状倒入锅中搅拌均匀收膏。【功 效】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适应证】 用于疥疮所致的皮肤发热、干痒。【用 法】 将膏药涂抹于患处,每日3次。【禁 忌】 外用,禁内服。【注 意】 方中巴豆、生乌头、腻粉有毒。【来 源】 《证治准绳》。皂角膏(出自《仁斋直指方论》)【处 方】 皂角500g,醋400ml。【制 法】 将皂角去皮、弦,捣碎,入醋中煎煮,熬至药液减半,纱布滤去药渣,再将所滤药液浓缩为膏。【功 效】 通经止痛。【适应证】 用于腰脚疼痛。【用 法】 取膏适量,随痛处贴之。【来 源】 《仁斋直指方论》。此方亦载于《奇效良方》《儒门事亲》。大风膏【处 方】 轻粉、枯矾各40g,黄连、大枫子肉、蛇床子各80g,柏油24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后和匀,入柏油杵百余下,即成膏。【功 效】 杀虫止痒。【适应证】 疮疥。【用 法】 每次取适量,涂于患处。【禁 忌】 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轻粉、大枫子有毒,不可轻易使用。【来 源】 《保婴撮要》。土大黄膏【处 方】 硫黄400g,生矾200g,川椒100g。【制 法】 将上药研为细末,取土大黄根捣汁,与前药末调成膏。【功 效】 杀虫疗癣。【适应证】 干湿顽癣,不论新旧,但皮肤顽厚,患走不定,惟痒不痛者。【用 法】 先将疮洗净,拭干后涂药,每日3次。新癣抓损外擦,多年顽癣加醋后擦。【禁 忌】 不宜内服。【注 意】 方中硫黄有毒,不可轻易使用。【来 源】 《外科正宗》。猪悬蹄青龙五生膏【处 方】 猪后悬蹄60g,生梧桐白皮120g,生桑白皮、龙胆、雄黄各15g,蛇蜕20g,生青竹皮18g,露蜂房10g,蜀椒10g,刺猬皮、附子各12g,生柏皮20g,杏仁15g。【制 法】 将上述药物切碎后棉布包裹,用醋浸渍一晚,放到火上烘干后捣研为细末、过筛。然后与猪膏600g一起混合,小火慢煎,不断浓缩,直至稠如薄糖,膏成。【功 效】 清热燥湿,补虚疔疮。【适应证】 用于心劳或久病损伤于肺而致肺虚者,合并肠中生痔,名曰“肠痔”,症见肛门边见痔核、疼痛、寒热不调而得之、容易脱出,一段时间后逐渐萎缩而成疮。【用 法】 每次用既可取适量敷疮,也可取5g,酒送服,每日1次。【注 意】 方中雄黄、露蜂房及附子均有毒,不可轻易服用。【来 源】 《外台秘要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85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