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康平本《伤寒论》第9讲
2025
08-03

康平本《伤寒论》第9讲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精髓中的精髓,核心中的核心,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如果希望在中医方面深入堂奥,很少有人不是通过读《伤寒论》实现愿望的。

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来继续学习康平本《伤寒论》,打开我们课本的第39页,我们来继续学习“辨太阳病痉湿暍”这一篇。那么上一讲我们讲了太阳病的发热,无汗反恶寒的刚痉。也讲了太阳病的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还提到了,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这种因为虚导致的痉,还有太阳病发汗太多导致的痉病。我们也分别提到了说刚痉使用葛根汤,柔痉使用桂枝加葛根汤,还提到了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时候,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也提到了发汗太多导致的痉病的桂枝加附子汤。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个条文,病身热足寒,身上是热的,腿是凉的,这个足,古人所指的足,不只是指我们现在脚,还指小腿,甚至指大腿,那么身热足寒。也就代表着内热外寒。为什么内热外寒?因为阳气被强大的寒气所约束,阳气不能够宣达,导致内有郁热,阳气不能够温煦导致外寒。那么还有什么样的症状?颈项强急,太阳伤寒,一样会出现颈项强急,我们也可以读作僵急,就是僵硬绷紧的,还有恶寒,时头热,面赤,为什么出现头热面赤?大家想想,是因为身热达到了一定的强度,热往上逆导致了头热面赤,越头热面赤就越足寒,还有目脉赤就是眼睛里边有红血丝,独头面摇,开始由于热极生风,出现了独头面摇,头面的摇动,卒口噤,牙关紧闭,出现了背反张者,抽起来了,这个痉病也。

我们刚才也提到了,说他为什么头热面赤,是因为内热上逆导致的,为什么会内热?因为外寒束表所导致的,外寒束表导致足寒,为什么头项强急?因为气机气血壅滞不通导致的。为什么恶寒?阳气不能宣达所导致的,那么阳气不能宣达,那么气机郁而化火。从而出现身热,然后到了一定程度,这个火热往上逆,就会导致头热面赤,目脉赤。

然后热势进一步的增长,就会热极生风,为什么生风?因为热会动血,耗血伤阴,从而化风,风就会导致独头面摇,所以说整个的一个情况,就是阳气被扼制住了,郁而不宣,不畅不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症,就类似于我们看到需要使用葛根汤和麻黄汤的那些病人们,他们的舌尖是红的,舌尖是红的情况下,往往认为是风热,会去用银翘散,很多经方家,也会用麻杏石甘汤,但是这个时候真正应该用的是什么方?我想真正应该用的是葛根汤,因为这种热它不是实热,我们一直在讲的这种热,需要去宣通体表的气机,让它不但能畅而且能达,所以这样的情况下的话,郁热一下子就得到了消散,得到消散的同时,体表外表也得到了温煦,从而不恶寒。里边的热得到了外宣,从而不热,外边的体表得到了温煦,从而不恶寒,由于郁热得到解除,所以热不存在上逆,就解决了头热面赤,解决了目脉赤。

郁热解除,阴就不会继续伤害,那我们在葛根汤当中也看到了,养阴制品,养津液的东西,生姜,大枣,甘草,姜草枣,那么津液回来之后,就会濡养经脉,使得阴血得到进一步补充,从而不再化风,也能够解决独头面摇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不是见招拆招,不是看现象看症状去下药,而是我们看到了背后的病因病机,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理,只有明了理才能立法,立了法才能处方用药。

我们来继续往下看,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名中湿。太阳病,关节为什么要疼痛?为什么要烦?疼痛大概有寒,烦字怎么写,火字旁过了一个页字,页字代表头,头烦,头里边有啥?有火,火字旁,又有寒又有热。一个人可不可以又有寒又有热的,完全可以,不通所以疼,为什么不通?因为寒凝,为什么烦?因为郁热,因为不通,产生郁热,可以同时存在,那后边又是脉沉而细者,沉也就罢了,沉我们可以理解不通,那细又是啥,也是不通,为什么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很多的体内有湿的人脉都细的,体内有燥湿的人,脉都沉的,大家有没有体会过这样的,因为湿为阴邪。湿邪其性重浊,容易影响人体阳气的正常运行。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脉塌下去了沉而细,湿邪阻滞导致不通,导致的关节疼痛,不通导致的郁而化热,所以,关节出现了疼痛而烦,所以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在湿,不是说所有的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的都是湿,但是湿可以导致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既然是太阳病,它属于表病,关节疼痛,关节属于表,胳膊腿,相对于膝盖来说,它属于外表,身体身体,它属于体,五体,包括头部,头疼,关节疼,这属于表,胸腹部以及背部,它属于躯干,它属于身。表部的疼痛而烦,表部的寒与热如何去解决?表部的沉而细它不是无力的,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就解决表部的寒以及郁热,寒一解决就没有郁热。

血通血畅血达之后,它通了,不疼了,通了没有郁热了,不烦了,通了,脉也不沉了,也不细了,因为这种沉而细不是因为不足,而是因为不通,因为什么不通?因为湿,那么麻黄汤的基础上,我们再加一个白术,也就是我们现在苍术,行不行,也行,我们说经方当中所用的术不是今天的白术,而是苍术,因为苍术是苦温的,白术是甘温的,麻黄汤单独用,麻黄汤不加苍术,行不行,也行,因为麻黄和苍术全部都是苦温的药,苦温的药针对的是寒湿,苦针对湿温针对寒,所以说麻黄汤加上了一个苦温的苍术,它是一个苦温的加强版。它是一个解决寒湿的加强版,我们说麻黄可以解除寒湿在表,苍术也可以有解表的作用,苦温也是解决寒湿的表的,当然苍术不同的是,它还可以解决体内的寒湿,与麻黄有一定区别,因为毕竟苍术是根,它是里边地下部分。麻黄,它是地上部分它是草,麻黄解的是体表的寒湿,苍术解的是体表和体内的寒湿。

所以不是气血的不足导致的沉而细,而是不通导致沉而细,正气得以运行,不疼了不烦了,那也不沉而细了,湿也得到解除了,当然侧重于它是体表的问题。太阳病,湿邪所伤,所以说我们每用一个方,每用一个药。我们要清清楚楚,丝丝入扣,一个萝卜一个坑,千万别乱用,不要按症状往上堆积药物,你堆再多药物没有用,我们看一下经方,大部分都是五到七味药,多则不过十味药,十二味药。但是每一味药基本都是二三两,少则一两,也就一两等于15克,像我们今天的3克、6克、9克,最多15克,30克,能不能解决问题?堆一堆药上去,三四十个药,好家伙,药性如果你足够把握也可以,三四十个也可以,但是出现重复用药,同样药性的药物,你堆积了两三个、三四个,甚至四五个,那你为何不能够单独一味药上加大剂量?为什么不能够使用经方看看,因为药少了,药性就不复杂,药性不复杂,才能够奠定药性的专一,药性的专一才能够处理比较明确的问题。你使用一堆药上去,就像你打发一群人去干活,往往效率是低下的。那为什么不能够精精干干的打发一个团队去干活?为什么要打发一群人去干活?经方都是团队,缺一不可,就像音乐里边一个音乐班子一样,他干什么的就干什么的,他缺一不可的,敲鼓的敲鼓,敲锣的敲锣,吹唢呐的吹唢呐,缺一不可。指挥是指挥的,演唱是演唱的,演奏是演奏的,大提琴是大提琴,小提琴是小提琴,别整一堆一堆的,没用,反而容易出现混音,出现杂音,出现参差不齐,耽误事儿。

那些技术高超的中医也许堆一堆药会有效果,但是它药性不复杂,但是如果我们简单的依照症状去罗列药物,罗列的药物越多,恐怕药物的方向越不明确。你究竟是寒热,你就是补补阳性,你究竟是使气上还是下?你究竟是它出芽还是入芽的,连你都不清楚,往往喝下去不痛不痒,虽然药味多,除了喝着肚子不舒服,没有什么效果。下一次你都不知道上一次的方向对与不对,因为上一次就没有方向,但是经方的特点是开对就开对,开错就开错,非常的明确,有效就是有效,没有效就是没有效。当然有的人担心经方的力量太雄厚,容易闯祸,非也,毒药没有那么好做,方向再怎么错误的经方,也不可能喝一口就出问题,不可能喝一顿就出问题。经方治疗外感疾病如将,我们可以一幅一幅的开,也可以一顿一顿开,但不可以剂量打折扣。剂量的折扣就是疗效的折扣,治疗内伤病也许可以剂量小一点,治疗外感病千万不能够剂量太小,剂量小了会误事的。本来可以一顿发汗,脉静身凉,结果你整了三五天还是退不了热,反而导致机体的郁而化热,导致阳痿病,导致病危,导致病人脱水,导致病人抽风,甚至导致病人要命,低剂量不等于安全,反而把病人推于危险的境地。如果用错了药,人参也是危险的,如果用对了药,大黄也是速效的。

同志们,今天我们就讲这么两条,别整太多,我们慢慢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把康平本《伤寒论》讲透了,讲烂了,讲熟了,熟能生巧,我们需要的不是读太多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把一个东西读明白了,都读透彻了。中医贵在明理,明什么理?气之阴阳,明什么理?气之散与收,也就是虚与实。我们与其说我们开的是药,不如说我们开的是气,我们是在助人体正气一臂之力,所有的症状全部都是人体实现自救的自我调整的一种症状的表现。我们就透过这种症状的表现,也是透过症状我们去看到这里边的本质,从而我们助其一臂之力,调整阴阳之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只要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学好《伤寒论》就是学好中医核心的经典理论。

1  身热足寒(小大腿)内热外寒,恶热,头热面赤,头项强,头面摇,内热上逆。目赤。动风。舌尖红。————葛根汤

最近甲流就是这一种症状  

 2  关节痛而烦(表寒热),脉沉细,(湿)————麻黄汤加苍术(麻黄加术汤)湿邪伤表

甲流不过是个太阳病,诺如不过是个霍乱,任何妖魔鬼怪,不过换汤不换药,半部伤寒贯古今,整本内经说日月,日月为空间,古今为时间,吃不了喝中药的苦,就要吃西药后遗症的苦,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吃不了学经典的苦,就要吃临床六神无主的苦,小树苗是不能修剪的,婴幼儿也是不能打的。树木稍微长大一些,就需要修剪了,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也是必须适当揍的。树木长大后就不能再修剪了,高中大学的孩子也就基本定型了,不能再做大的修理。人,或手脚勤快,或勤于思考,身体和大脑,总得有一样勤快,否则必一事无成。

身热足寒,为啥不是上热下寒?它说的是足寒,非手足寒,后面跟的都是上面的热证: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禁…我个人理解更倾向于上热下寒,什么是上下,什么是上下?人体是一个圆,往外的就是上,往内的就是下,什么是上下?当然后世讲的上寒,上热下寒,就这种情况,在经典当中的上下就是内外,就是表里,如果非要说这种情况是是不是上热下寒的话,我告诉你,这种情况属于上寒下热。上寒下热也就是外寒内热,也就是表寒里热,所以说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根本问题在哪里,要把体内。被淤滞的阳气给它?推出去,宣出去,热没有了,外寒得到解除,体内的淤热也不需要上逆,只要解决了不通,局部的不溶,全部解决。

那我们这个学习,是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我们要把这个,康平古本的上海论全部都讲完,就就这一本书,这本书,有康治本和康平本两个部分,我们讲的是康平本康治本,一共67条康平本,这个。顶格条文就是比较重要的条文,167条,那么包括让其他的,次要的和次次要的,一共398条,我们全部会讲完。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们把中医的经典当中的经典,上海弄我细细的给大家讲一遍,相信,我们一年下来,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2023年2月28日李老师讲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