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王红霞54岁,是那种看上去有点“虚得发凉”的人。她不是没保养,反而是各种进补吃了不少:鹿茸泡酒、黄精炖鸡、阿胶糕按盒吃,连冬天穿的护腰都是羊毛加厚的。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就是手脚冰凉,晨起头昏,晚上还睡不踏实。她说自己感觉像一口老井,怎么舀都舀不出热水。后来在一位老中医那儿才听到一句话——“你别老想着补阳,你得先通阳。”
这话听起来像一句绕口令,但其实是关键。很多人以为阳虚了就该补,吃得越多越好,这就像屋子潮了就拼命往里烧炭,结果炭烧得越旺,屋里反而越闷。阳气堵着不通,你补再多也只是在原地打圈。
阳气就像水流,不是你往水管里不停灌水,而是得先疏通水道。一旦水管堵了,水反而越灌越憋。通阳,才是打开这个困局的钥匙。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人都误会了“补”这个字。补不是堆积,而是修复。而阳气的修复,核心不在于单纯地“加”,而在于“动”。寒湿困住了阳气的出口,你就得先驱寒、化湿、理气,才有可能让阳气自己动起来。
说白了,阳气不是靠外来的补品激活的,它得靠自己动。就像炉火,捂是捂不热的,得通风、得添柴、得有火路。如果全身都是湿气、寒气、堵气,那再多的温补都只是困兽之斗。
这时候,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就有它的用武之地。这味药不是猛补,而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它不是“火力全开”那种,而是像一把拨风的扇子,轻轻一扇,让气血慢慢流动起来。它的关键作用不在“补”,而在“通”。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附子理中丸的核心思路,是从“中焦”出发,中焦是脾胃的地盘,阳气的发动机。寒湿一旦困住脾阳,整个人就像被按了暂停键。吃再多的补药都像往死水里投石头,砸不出涟漪。但只要中焦一暖,气机一动,全身的阳气才能被调动起来,身体才开始真正“活”起来。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寒湿缠身”:早上起来不饿,饭后困倦,排便黏腻,手脚发冷,这些都不是“虚”那么简单,而是阳气被困住了,动不了。这时候一味进补,只会让寒湿更黏稠。
“补阳”是后手,“通阳”才是先机。你得先打开身体的通道,才谈得上输送温暖。像附子理中丸这种药,它的方向感明确,不是全身乱补,而是精准地打通“阳气的枢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人都习惯从“功能”去理解身体,但身体其实更像一个有节奏的系统。阳气是节奏的指挥棒,它不只是温暖你,更是推动你、支撑你。你一旦被寒湿压制,节奏就乱了,而通阳,就是在帮你找回那个节奏。
阳气被堵的感觉真的很具体。不是简单的冷,而是一种“无力的冷”,那种冷不是外面冻的,是从身体里面透出来的。像屋子里没炉火,空气干瘪,人就像被掏空了一样。这时候你根本补不进去,因为寒气像盖子一样压着你的火苗。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留意:很多人怕冷,但又老爱吃生冷、喝冰饮,甚至夏天开空调直吹。这种生活方式,一点点把阳气耗掉,却还以为自己“体质虚”。其实那不是虚,是阳气被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给按住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寒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也不是吃两帖药就能解决的。它像一种习惯,一种身体的记忆。你必须从根上去改,早上要吃热食、饭后不要久坐、晚上早点睡。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才是通阳的大事。
中成药的作用只是引子,真正的变局,得靠你整个生活节奏的调整。阳气不是靠药维持的,是靠日复一日的“顺势而为”。顺着身体的节律去生活,它才愿意回馈你以温暖和力量。
通阳,其实是恢复一套生理的秩序。当你开始听得见身体的声音,比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撑不饿、不过劳不过逸,这种节奏一旦回来了,阳气自然也就回来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阳气充足的标志不是你吃了多少补药,而是你早上醒来有劲了,白天不困了,吃饭香、睡得沉、整个人轻快了。这时候,不用你补,身体自己就在运行,它知道该怎么活。
通阳,不是一种技术活,是一种对身体的尊重。不是强行干预,而是顺势疏导。附子理中丸的妙处就在于它温,不燥,通,不冲,它像是在帮身体“开道”,而不是“硬灌”。
很多人以为身体是可以“弄”的,其实身体是需要“懂”的。你不懂它的堵,就别急着补。先疏、再补,才是古人的智慧。一百次补阳也不如一次通阳,这不是夸张,而是经验的沉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真正的健康,不在于多吃几剂药,而在于阳气能不能自我运行。寒湿不除,阳气就像被捆住的马,跑不起来。你得先剪断那些湿重、寒重、气滞的缰绳,阳气才有可能冲出重围。
身体的智慧其实一直都在,它知道什么时候该热,什么时候该动,只是你得给它那个起跑的信号。通阳,就是那个信号。它不是让你强行振作,而是让你顺势而起。
阳气是藏在日常里的。你早上那一碗热粥,你不熬夜的一个夜晚,你一步步走回家的慢节奏,都在帮你通阳。不是突然变好了,而是慢慢回来的。你只是没注意而已。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味补阳,反而可能变成内耗。通阳,是让身体自己站起来。就像你帮一个人不是拉他一把,而是先把地上的石头搬开。中成药只是搬石头的工具,不是替他走路的拐杖。
真正的“阳气”是你身体的底气,是你说走就能走,说笑就能笑的那份轻松。它不是靠堆积来的,是靠疏通出来的。通阳,是打开身体的钥匙,你愿不愿意转动它,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中医阳虚体质辨识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0,26(12):3-6.
2. 王文远.附子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9,36(5):89-91.
3. 刘建平.从“通阳”角度探讨脾胃寒湿证的中医调理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178-118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12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