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命门这个看似平常的穴位,实则是武学发力的核心枢纽。好坏只在一线间,何况是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人得顺,心霍亮,身子通畅。放长,通筋活络。
收束,凝聚整合。光开没合,成了软面条。有合无开,成了板砖。天有阴晴,地有荣枯。交替轮转,永无休止。赢了就晕,输了就嗔,这不是智者所为。一身本领,又懂人情世故,自会有一派气象。
有时间,多看书,多练本领,充实自己。人活中年,要学会总结。青春年少,要不停进取。文人也好,武者也罢,仁义道德不可丧。命门,人体腰部。正中线上,第二腰椎凹陷处。此处,有个东西叫,腰背筋膜。
有个功法,叫填海。有人误解,以为命门后突,其实不是,腰椎不能前逼,亦不能后突。为啥?脊柱出现断层,轴不正,发不出劲。前逼腰椎,骨盆前顶,腰劲折了。后突腰椎,失头,竖劲消失。
当年杨露禅在陈家沟学艺时,陈长兴只教他一个动作,站桩。杨露禅一站就是三年,终于悟透命门奥秘,后来创出’命门如鱼嘴,一开一合劲自来’的武学真谛。很多练武之人误以为命门要后突,其实大错特错。
民国时期,孙禄堂在南京教拳,注重’腰背筋膜’训练。他让弟子平躺,在命门处放一枚铜钱,要求吸气时铜钱不落,呼气时铜钱不顶。有个弟子苦练三年不得要领,直到有天打喷嚏时突然开悟,原来命门发力不在形变,而在筋膜扩张。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李雅轩回忆杨澄甫教’搂膝拗步’时,最讲究’命门如弓弦’。杨澄甫常示范一个动作:让人推他后腰,只见他命门微微一撑,对方就像碰到弹簧般被弹开。他说:’这不是硬顶,是筋膜自然反应。’
后来李雅轩把这个原理运用到推手中,创出’一触即发’的绝技。腰背筋膜就像风筝的骨架,横向靠肋骨扩张,纵向靠脊柱支撑。陈发科教拳时,最重’命门开合’。他让弟子想象命门处有个鱼嘴,吸气时鱼嘴张开,呼气时自然闭合。
有次表演’掩手肱捶’,只见他命门一紧,拳劲透脊而出,三寸厚的木板应声而断。当代太极名家张志俊提出’筋膜力学’,认为传统武术的整劲就来自筋膜弹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他教’野马分鬃’时,要求弟子先练’命门撑伞’,吸气时想象命门撑开一把伞,呼气时伞骨收拢。练到高深处,一个喷嚏都能引发全身筋膜共振。真正的发力需要丹田与命门配合。
汪永泉晚年总结:’吊丹是发动机,命门是传动轴。’他教’金刚捣碓’时,要求弟子先收缩丹田,再扩张命门,最后劲力自然通达四梢。有次示范,他让人按住他小腹和命门,只见他微微一抖,五个壮汉同时被震开。
吴图南九十多岁还能轻松完成高难度动作,秘诀就在’命门活如轮’。他每天要练’命门画圈’,说是要让筋膜记住旋转的感觉。后来与人推手,对方总觉得他的劲力像陀螺般旋转不停。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命门的奥妙不在大开大合,而在毫厘之间的筋膜运动。杨班侯教’肘底看捶’时,最重’命门微动’。他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之动。’后来他表演时,看似纹丝不动,实则命门处的筋膜在高速震荡,轻轻一碰就能将人弹出丈外。
王培生提出’命门呼吸法’,认为常人呼吸在肺,武者呼吸在命门。他让弟子躺平,在命门处放一片羽毛,要求呼吸时羽毛起伏。练到高深处,命门呼吸能带动全身筋膜同步运动。武学真谛,不在招式在命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9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