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湿气分三种!寒湿、湿热、寒热夹杂,中医教你如何使用中成药祛湿
2025
07-25

湿气分三种!寒湿、湿热、寒热夹杂,中医教你如何使用中成药祛湿

中医理论认为,“湿邪”是人体代谢失衡的重要诱因。《黄帝内经》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过盛会引发疲倦、水肿、消化不良等问题。现代人因饮食油腻、久居空调房、熬夜等习惯,湿气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但祛湿不能盲目用药,不同类型的湿气,其调理方法和适用的祛湿中成药也有所不同。

一、寒湿——寒邪困脾,阳气不化水湿

1、成因: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贪食生冷等,导致寒邪与湿邪侵袭人体,或脾胃阳气不足,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寒湿内生。

2、典型症状:怕冷明显,尤其四肢末端发凉,即使在温暖环境中也难以缓解;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口中淡而无味,不想喝水或喜热饮;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可能伴有齿痕;大便溏薄,不成形,容易粘马桶;小便清长。

3、治则:温化寒湿,健脾益气。

4、常用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胶囊):含苍术、陈皮、茯苓等成分,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导致的头痛昏重、腹胀腹泻。注意:不含酒精的剂型更适合长期服用。3岁以下慎用藿香正气水。

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对于寒湿引起的脾胃运化失常有较好的调理作用。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饮食和穴位:生姜红枣茶+炒薏米粥,忌生冷瓜果;艾灸中脘、足三里

二、湿热——湿郁化热,胶结三焦

1、成因: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甘甜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湿邪与热邪结合侵入人体。

2、典型症状:身体发热,多为低热,午后较为明显,且热势缠绵;口苦口干,喜欢喝冷饮;面部易出油,易生痤疮;舌苔黄腻,舌质偏红;大便黏滞不爽,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小便短赤,颜色较深。

3、治则:清热利湿,分消走泄。

4、常用中成药:

二妙丸:苍术燥湿运脾,黄柏清泄下焦湿热,适用于足膝红肿、带下黄浊等下焦湿热证。

龙胆泻肝丸: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部疼痛,胁痛口苦等症。注意事项:本品性味苦寒,久服易伤脾胃,故不宜长期服用;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及有胃寒者慎用。

饮食和穴位:赤小豆冬瓜汤+绿豆粥,忌烧烤油炸。按压曲池、阴陵泉。

三、寒热夹杂——脾阳亏虚生寒,湿阻气机化热

1、成因:多因体内既有寒邪又有热邪,可能是外感寒邪后,入里化热,同时仍有寒邪未除;或本身存在寒热失调的体质,又感受湿邪,从而形成寒热夹杂的湿证。

2、典型症状:既有怕冷的表现,又有怕热的症状,比如身体某些部位怕冷,而其他部位又感觉燥热;舌苔表现复杂,可能黄白相间;可能伴有胃脘部痞满不适,既怕吃凉的,又怕吃热的等。

3、治则:平衡阴阳,双向调节。

4、常用中成药:

参苓健脾胃颗粒:由北沙参、炒薏仁、陈皮等组成,有健脾利湿不燥热,适用于脾虚湿盛兼微热(虚胖、口干不多饮)者。

香砂六君丸:木香、砂仁行气化湿,党参、茯苓健脾,适用于寒热错杂兼脾胃虚弱者。

饮食和穴位:山药莲子羹+茯苓小米粥,忌冷热食物交替摄入。温和按揉神阙穴。

四、三类湿证辨证鉴别三原则:

1、看症:寒湿(畏寒喜暖);湿热(口苦尿黄);寒热夹杂(上热下寒)。

2、看舌:寒湿(舌淡苔白滑);湿热(舌红苔黄腻);寒热夹杂(舌淡边尖红,苔白黄相间)。

3、看便:寒湿(便溏无臭);湿热(便黏臭秽);寒热夹杂(便溏伴肛门灼热)。

五、何时必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排除器质性疾病:1.便血/黑便(消化道出血信号);2.持续消瘦+舌苔剥落(癌变预警);3.水肿+尿蛋白阳性(肾病综合征指征)。

总结:

祛湿需先辨别自身湿气的类型,对症选用中成药,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合理饮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适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帮助祛湿。若湿气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湿气##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