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山老师、无住居士整理
在没有介绍这个别具一格的治病法之前,万物疗法公众号小编先谈2个病例来说明它的治病原理,这样理解的更快。
先谈第一个病例,有一位患者多年患有脑血管畸形,头部经常疼痛而无法得到治疗,疼痛时只能依靠止痛药维持,由于长期用药产生了抗药性,止痛效果越来越差,当头部再次出现疼痛时,只能默默的自我承受。
形成脑血管畸形的病因非常复杂,从现代医学上看,这种病症即不好做出诊断,又没有更好的方法医治,应属于难病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肌肉包括平滑肌,脑血管畸形应与管腔内平滑肌舒缩异常有关,另据脉象观察,病因也在脾脏,因此这种病症的病因在脾,由于脾长期转运功能失调,脑部血管内平滑肌舒缩功能受限,才导致脑血管畸形。
所以,治疗当以治脾为主。
病因确定之后,每天坚持以治脾论治,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发生转机,但头痛仍然时好时坏,病症说明单靠治脾的力量不足,应从其它脏腑给予补充。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发育,肾又主脑,所以,血管畸形与脑有关,因此,肾应是治脑血管畸形的临近部位,通过治肾滋补肾气,才能更好的补脾,使中气十足,有利于恢复脑血管的健康。
肾主骨,补充肾气要考虑到脊柱在人体中的作用。火攻开锁理疗术提示脊柱好比人体当中的烟囱,骶骨是人体的炉膛,尾椎是炉膛里的火。
那么又怎样通过脊柱补充肾气呢?
具体方法如下
补充肾气先从调整胸锁乳突肌入手。胸锁乳突肌附着颈椎周围与脊椎相交,两侧胸锁乳突肌的一侧出现不平衡,必然造成脊椎偏离原位,使头部供血不足,调整胸锁乳突肌,保持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平衡,是保持保持通往头部气血通畅的关键。
尾椎骨位于骶骨的下方,处在脊柱的最下端,神经密集,血运不发达,由于看电视、手机、娱乐活动坐卧时间过长,或随着年龄增长长期磨损,或曾有过摔伤史,尾椎骨两侧筋肉组织,长期处在不平衡的状态,往往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除此以外,脚跟的肌腱处,处在人体的下端,又是肾经通过的临近部位,道家绳疗提示通过揉按脚腕部的太溪、照海、复溜三个穴位,就可补充肾脏的不足。
以上叙述的治疗思路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人体的运转规律呢?还要靠最后的效果验证。
治疗前首先调整了胸锁乳突肌,接着调整尾椎,最后调整脚跟的肌腱部位等三个部位,仅仅这三个部位调整后,就加快了通往头部的气血循环及消除了瘀滞,患者脑部疼痛的症状立即好转许多,症状好转足以证明治疗的思路和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不靠任何药物,采用临近部位施治法,解决了困扰她多年的难题,看到了身体健康的曙光,治疗脑血管畸是医学上的突破。
接下来万物疗法公众号小编再谈第二个案例,有一位患者,左脚不慎踏进一个草坑,将左脚的外脚踝崴伤,崴伤后双脚走路非常困难,没有办法正常走路,只能单腿蹦着来我处就诊。脚踝崴伤病在脚踝,因经络之间的传导作用,崴伤后出现的病因,不一定在踝部,一定要伤及到小腿,或者在左小腿,或者在右小腿,腿部的检查是关键的一环。
开始先在崴伤及崴伤的上下部位检查,并没有发现失衡点,说明伤痛病因没在脚踝部,及脚踝的上下部位。
那么,脚踝的临近部位在哪?
脚部的气血是由下肢传递过来的,崴伤的部位没有发现失衡点,只有考虑到脚部上端的小腿,应在小腿上查找治疗点,小腿应是脚踝崴伤的真实病因。
我根据上述这个思路,用双手在他两下肢小腿的肌肤上,从上至下反复的检查,经检查发现,右腿胫骨外侧肌肤与左侧胫骨外侧肌相比较硬,右侧胫骨外侧肌肤的硬点是失衡点。大循环指灸导引术提示这个失衡点就是治疗崴伤的最佳治疗点。
崴伤病因确定后,用手指在治疗点上轻轻揉按,待外侧肌肤硬点稍有柔软时,让他自己下床活动一下,脚踝部的痛感减轻了许多,虽然疼痛没有完全消失,但可以双脚着地走路了。
脚部疼痛减轻,而且可以走路,证明对病因的判断,以及选用的治疗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按此方法仅经过一周时间的治疗,脚踝崴伤痊愈了,双脚可以正常走路了。
通过脚踝扭伤的治疗,使我们得到一点启示,脚踝崴伤后,在脚踝部喷涂药物,在脚踝周围舟状骨上扭掰,以此达到复位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是违背人体规律的。
写到这里不知道万物疗法公众号的各位网友有没有看出这种别具一格的治病法是什么?
它就是临近部位施治法,也叫抄近路治病法。这是我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诸多外治方法之大成。
这种方法充分运用人体阴阳平衡理论,在病患临近部位施治,通过手指在肌肤上面的触诊,找出阴阳失衡点(道家绳疗提示阴阳失衡点也是最佳治疗点),然后,用手指在失衡点上反复揉按,当肌肤受到外力刺激之后,人体调整机制立即做出反应,促进气血循环的速度,在循环消过程中促使经络畅通,消除瘀滞,清除废物,临近部位两侧组织的阴阳,逐渐趋于平衡,恢复其生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由于这个临近部位施治法,集各种方法之精华,从人体阴阳角度纵观病情,因此临床时,它无需探讨病因,无需观察脉象、无需找准穴位,只要在患病临近部位,找出阴阳失衡点即可施治。
在笔者所了解的范围内只有大循环按导术与临近部位施治法能够做到无需探讨病因,无需观察脉象、无需找准经穴就可治病!
这种抄近路治病法也是我是历经十几年临床过程中,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坚持自治疾病的基础上,不断临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结果,让中医治病更具体化、系统化、实用化、简单化。
人体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则人衰老。潜意识点穴提示临近部位施治法应用的阴阳,不是人体的局部,而是人体的全方位。
如,上肢左与右、下肢左与右、胸腔左与右、胸腔上与下、面部左与右、脊椎上与下等等。
这种方法运用到临床,不在单纯考虑到经络归经,脏腑归经那么复杂,只要在肌肤上面找到患病阴阳失衡点即可施治。
所以,这种方法,在我的眼中当属上乘之法,不仅临床治疗范围广泛,而且有很好的疗效。经络、经筋医理,是中医学当中的基本理论,因此,读懂“临近部位施治法”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有关经络和经筋的功能。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成为脏腑提供气血的主要通路。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经络和经筋是人体运行的两大网络体系,通过传输和调整气血,维持各项生理活动,当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失调,可在经络、经筋运行通路上产生瘀滞,在肌肤表面的高低、软硬等不同形态上凸显出来,出现一系列病理上的反应,以此告知人体开始患病了。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中医讲究阴阳,经络也应如此。
运用临近部位施治法于临床,遵循了阴阳理论,通过触诊方法,在肌肤上找出高低、软硬等不同形态的部位,然后,在不同形态上确诊失衡点,也就是治疗点,待失衡点确诊后,运用手指在失衡点上揉按。
揉按肌肤的过程中,肌肤下面的经络和经筋,也同时受到外力不同程度的刺激,瞬时间内增加血液的容量,加快气血运行的速度,满足脏腑对气血的需求,提高脏腑的生理功能,达到祛除疾病的作用。
万物疗法公众号计划将在11月20日开始举办《大循环按导术线上学习班》,该法最大的特点也是无需探讨病因,无需观察脉象、无需死记穴位,只要找到治病的枢机,拨动人的大循环就可调理各种相关疾病,对该类疗法感兴趣的网友请留意学习通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81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