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人现代社会很常见,不少人选择西药来扩张血管,且不能停药,不妨试试中医药来解决高血压,标本兼治,一步到位。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可治高血压、脑出血
胡希恕
“后世治中风这个病,动辄就用祛风这类药物,这是相当有害的。我认为治这个病主要应该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出血证,中医的观点常常认为这是因为有瘀血的关系。尤其是高血压,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配合桂枝茯苓丸等适证的药,都是可以用的。
我最常用的药就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药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不祛瘀是治不了高血压的。
《医方考》三黄泻心汤
黄芩、黄连 大黄(酒润,各等分)
心膈实热,狂躁面赤者,此方主之。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夺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浓。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浓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
桂枝茯苓丸(中成药)
【处方】桂枝100g 茯苓100g 牡丹皮100g 赤芍100g 桃仁100g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治“下肢如踩棉絮,四肢麻木不温”状高血压
元气不足,运血无力,久则或瘀。亦可由精神紧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而成。气虚血瘀证见头昏神倦,乏力,下肢如踩棉絮,四肢麻木不温或活动不利,颈项僵硬不适,舌淡黯,舌边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怒张。
治则:补气逐瘀,平肝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30g、葛根15g、豨签草15g、桑寄生20g、鸡血藤30g、钩藤15g、牛膝15g。若气滞血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以上药物治疗。
高血压日久出现肢休麻木、酸沉无力者,常有中风之虞。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不仅可益气逐瘀,降压通络,还能预防中风之发生,效果肯定。
《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120克(生)、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去土)、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功能主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
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
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高血压医案
祝谌予
苑某,女,66岁,退休工入。1994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
高血压10余年,左面颊发作性剧痛1年。患者于10年前发现高血压,最高时达230/110mmHg。间断西药降压治疗,血压不稳定,并经头晕头痛,烦躁易怒。1993年春感冒后发生左面颊发作性剧痛,手不能触摸,张口咀嚼受限,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服多种镇痛解痉西药及针灸、中药治疗,仍不能控制,遂来求治。
现症:头晕头痛,耳鸣耳痒,左面颊发作性剧痛,牵引至前额、耳前,手不敢触摸,张口咀嚼受限,影响进食、刷牙与睡眠,每日发作数次。口苦心烦,腰酸膝软,大便干燥,舌红黯,苔白,脉弦劲且上鱼际。查血压200/110mmHg。
辨证立法:阴虚阳亢,风火上扰。治宜滋阴潜阳,肝熄风,清热解痉,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味。
处方: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川芎、白芷、牛膝各10g,钩藤、夏枯草各15g,桑寄生20g,灵磁石30g(先下)。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经过:服药14剂后诸症均减,左面颊疼痛程度亦有减轻,血压降至170/90mmHg。守方川芎用量加至15g,再服7剂,面颊疼痛基本控制,能张口咀嚼进食,腰膝有力,仍有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血压为150/90mmHg,守方加酸枣仁15g连服半月。5月9日复诊时诸症均减,血压正常,仍以原方为主调治,随诊半年无反复。
4、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祝谌予
常见于高血压病之初期,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而证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耳鸣,烦躁易怒,便结溺黄,两太阳穴静脉怒张,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或脉上鱼际。特点是血压多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差大,耳鸣如雷,脉弦而上鱼际。
治则:清肝泻火,平肝潜阳。
用祝氏自拟降压验方:
夏枯草15g,苦丁茶10g,杭菊花10g,黄芩10g,槐花10g,钩藤10g,茺蔚子10g,桑寄生20g,怀牛膝15g,石决明30g(先下)。方中用夏枯草、苦丁茶、杭菊花、黄芩清泻肝胆实火;槐花、茺蔚子凉血活血通络;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桑寄生、怀牛膝滋补肝肾,引血下行而降低血压。头痛剧烈加羚羊角粉、白蒺藜;大便干燥加生大黄、草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痰湿高血压
祝谌予
恣食肥甘,痰湿中阻,蕴而化热,引动肝风,症见形体肥胖,眩晕头重,口苦黏腻,呕恶痰涎,失眠多梦,胆小易惊,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治则:化痰清热,平肝熄风。
方用十味温胆汤加钩藤10g、夏枯草10g、黄芩10g、石决明30g(先下)、珍珠母30g(先下)。
《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90克,白茯苓(去皮)45克、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不拘时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更年期高血压
应某某,女,45岁,更年期高血压。
高血压2年,甲状腺瘤手术后3年,血压140-150/90-100mmHg,有胆石症史,晨起骨楚肌痛,寐安,口气浊,头晕,中脘安好,口不渴,经水紊乱,已临经2日。今血压160/105mmHg。苔薄白,脉细弦。
天麻18g,潼白蒺藜各9g,钩藤后入12g,丹参皮各9g,猪茯苓各15g,泽泻9g,玉米须15g,蝉衣9g,桑叶9g,杭菊花9g,生山栀9g,杞子9g,制首乌9g,葛根9g,淮小麦30g,益母草9g,制香附9g,玉蝴蝶3g,西青果9g,掛金灯9g,生黄芪9g。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64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