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食谱源远流长,融合中医理论与烹饪技艺,注重食材与药材的配伍平衡。本文分五个系列整理部分经典传承的药膳食谱,涵盖其配伍、做法、功效及渊源出处:
21. 白萝卜山药粥(健脾益胃)
传承来源:民间调理脾胃的经典方剂,融合中医“消补兼施”理念。
配伍:大米100g、白萝卜100g、山药50g、山楂10g。
做法:
白萝卜、山药切块,与大米、山楂同煮30分钟至粥稠;
加盐调味。
功效:健脾消食,缓解腹胀、便秘,适合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
22. 陈皮三仙饮(消食和胃)
传承来源: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消食方改良,民间常用于解油腻。配伍:陈皮10g、焦山楂15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做法:药材沸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功效:消食导滞,缓解过食肉类或面食导致的胃胀、食欲不振。
23. 葛花菊花解酒茶(和胃解酒)
传承来源:古代解酒方,记载于《滇南本草》,后普及为民间解酒茶。配伍:葛花10g、菊花15g。做法:沸水冲泡15分钟,代茶频饮。功效:解酒止呕,缓解酒后头痛、口干,适合饮酒过量者。
24. 夏枯草煲瘦肉(清肝泻火)
传承来源:岭南地区民间验方,用于熬夜后肝火旺盛的调理。配伍:夏枯草10g、猪瘦肉50-100g。做法:瘦肉与夏枯草同煲至肉熟,加盐调味。功效:清肝明目,缓解熬夜后目赤肿痛、烦躁易怒。
25. 木耳红枣汤(养血补虚)
传承来源:源自《饮膳正要》,结合红枣补血与木耳滋阴特性。配伍:木耳20g、红枣10颗、冰糖适量。做法:木耳泡发后与红枣、冰糖隔水蒸1小时。功效:滋阴补血,改善贫血、面色苍白,适合女性经后调养。
26. 姜糖苏叶饮(温经散寒)
传承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简化方,民间用于风寒感冒初期。配伍:生姜15g、红糖20g、紫苏叶10g。做法:生姜切丝与紫苏叶、红糖沸水冲泡,焖10分钟。功效:驱寒暖胃,缓解风寒感冒、胃寒腹痛。
27. 杏仁猪肺汤(润肺止咳)
传承来源:清代《温病条辨》食疗方,结合“以形补形”理论。配伍:杏仁15g、猪肺1副、生姜3片。做法:猪肺洗净切块焯水,与杏仁、生姜炖煮2小时。功效:润肺化痰,缓解慢性咳嗽、气喘,适合肺燥或支气管炎患者。
28. 茯苓薏米粥(健脾祛湿)
传承来源:宋代《圣济总录》祛湿方改良,南方湿热地区常用。配伍:茯苓粉30g、薏米50g、粳米100g。做法:薏米与粳米煮至半熟,加入茯苓粉熬至粥稠。功效:利水渗湿,改善水肿、湿疹及脾虚湿重体质。
29. 枸杞叶粥(清热补虚)
传承来源:唐代《千金要方》食治篇,岭南地区春季养生粥。配伍:枸杞叶100g、粳米100g、盐适量。做法:粳米煮粥至熟,加入枸杞叶碎煮5分钟调味。功效:清肝明目,缓解春季肝火旺盛、目赤肿痛。
30. 泥鳅炖豆腐(益气健脾)
传承来源:江浙民间补虚方,结合泥鳅“水中人参”之称。配伍:泥鳅200g、豆腐300g、葱姜适量。做法:泥鳅煎至金黄,与豆腐、葱姜炖煮40分钟。功效:补中益气,改善体虚乏力、盗汗,适合术后恢复或体弱儿童。
药膳传承特点
古籍与地方结合:如《温病条辨》与岭南凉茶文化结合的金银花茶。
简繁并用:宫廷复杂药膳(如御厨三顺蒸鸡)与民间简易茶饮(如姜糖苏叶饮)并存。
季节性调理:如春季枸杞叶粥清肝,夏季凉粉草汤解暑。
31. 八珍粉(健脾祛湿)
传承来源:明代御医陈实功创制,后为清代宫廷养生秘方,乾隆、慈禧长期服用。配伍: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薏苡仁、白扁豆、人参、甘草。做法:药材研磨成粉,与糯米粉混合蒸糕,或冲调为糊。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消食,改善体虚乏力、便溏腹胀。
32. 韭菜饺子(温中散寒)
传承来源:东汉张仲景为治冻疮创“祛寒娇耳汤”,后演变为饺子。配伍:羊肉、生姜、花椒、葱白、面粉。做法:羊肉与辛香料煮汤,肉馅包入面皮,煮食并饮汤。功效:驱寒暖身,防治冻疮,尤适冬季寒邪侵袭。
33. 黑芝麻汤圆(补肾益精)
传承来源:南方传统冬至养生食品,结合“以黑养肾”理论。配伍:黑芝麻、糯米粉、猪油、白糖。做法:黑芝麻炒香磨粉,与猪油、糖混合为馅,糯米皮包裹煮熟。功效:滋阴润燥,乌发养颜,缓解肾虚腰酸。
34. 虫草鸡(补肺益肾)
传承来源:现代药膳鼻祖彭铭泉研发,结合虫草与鸡肉的滋补功效。配伍:老母鸡1只、冬虫夏草5g、枸杞10g。做法:鸡腹填入虫草、枸杞,炖煮3小时调味。功效:增强免疫力,适合术后恢复或体虚易感者。
35. 茯苓膏(宁心安神)
传承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后传入民间。配伍:茯苓粉50g、莲子粉30g、糯米粉100g、蜂蜜。做法:粉类混合蒸糕,切块淋蜂蜜食用。功效:健脾祛湿,改善失眠、心悸多梦。
36. 祛寒娇耳汤(温中散寒)
传承来源:张仲景创制,现代饺子雏形,载于《金匮要略》。配伍:羊肉、生姜、花椒、葱白。做法:药材与羊肉煮汤,肉切碎包入面皮,煮食并饮汤。功效:防治冻疮,驱寒暖胃。
37. 姜糖苏叶饮(解表散寒)
传承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化方,民间感冒初起常用。配伍:生姜15g、紫苏叶10g、红糖20g。做法:沸水冲泡焖10分钟,代茶饮。功效:缓解风寒感冒、胃寒腹痛。
38. 金银花茶(清热解毒)
传承来源:岭南凉茶文化代表,结合《温病条辨》理论。配伍:金银花5g、甘草3g。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功效:清暑降火,预防夏季热病。
39. 百合莲子银耳羹(滋阴润燥)
传承来源:民间秋季润肺方,融合《本草纲目》食材特性。配伍:百合20g、莲子15g、银耳10g、冰糖。做法:食材泡发后炖煮1小时至粘稠。功效:缓解秋燥咳嗽、失眠多梦。
40. 黄芪炖排骨(补气固表)
传承来源:现代家常药膳,源于《神农本草经》黄芪补气理论。配伍:黄芪30g、排骨500g、生姜3片。做法:排骨焯水与黄芪同炖1.5小时,调味食用。功效:增强免疫力,改善疲劳、易感冒体质。
41. 杜仲核桃猪腰汤(补肾壮腰)
传承来源:源自《千金翼方》,民间常用于调理肾虚腰痛。配伍:杜仲30g、核桃30g、猪腰2个、生姜3片。做法:猪腰处理干净后焯水,与杜仲、核桃、生姜同炖1.5小时,调味食用。功效:补肾强筋,缓解腰膝酸软,适合中老年及久坐人群。
42. 佛手片茶(化痰顺气)
传承来源:民间验方,载于《滇南本草》。配伍:佛手片10g。做法:佛手片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2次。功效:理气化痰,改善胃胀、食欲不振。
43. 鹌鹑海蜇汤(滋阴化痰)
传承来源:广东传统药膳,结合海鲜与禽类滋补。配伍:鹌鹑2只、海蜇头200g、川贝5g、南杏10g。做法:鹌鹑与海蜇头焯水,加川贝、南杏炖煮2小时。功效:润肺化痰,缓解慢性咳嗽、咽干。
44. 香花菜蛋角(散寒解表)
传承来源:民间用于风寒感冒初起,结合“药食同源”理论。配伍:香花菜6棵、鸡蛋4只、老姜3片。做法:香花菜切碎与姜末炒香,拌入蛋液煎熟。功效:驱寒暖胃,缓解头痛、鼻塞。
45. 羊肺汤(温肺止咳)
传承来源:元代《饮膳正要》改良方,适合冬季寒咳。配伍:羊肺半副、罗汉果半个、桑白皮10g、川贝5g。做法:羊肺洗净切块,与药材同炖3小时,饮汤食肺。功效:温肺散寒,缓解咳嗽痰白。
46. 大海榄羹(平肝降火)
传承来源:广东民间清热方,载于《食疗本草》。配伍:大海榄10粒、瘦肉200g、生粉勾芡。做法:大海榄去壳取肉,与瘦肉熬汤后勾芡成羹。功效:清肝明目,缓解目赤肿痛、咽喉干涩。
47. 姜艾苡仁粥(温经散寒)
传承来源:民间女性保健方,用于寒湿痛经。配伍:干姜10g、艾叶10g、薏苡仁30g。做法:干姜、艾叶煎汁,加入薏苡仁煮粥。功效:温经化瘀,改善经期腹痛、四肢冰冷。
48. 益母草香附汤(调经养颜)
传承来源:苗族侗族女性传统药膳。配伍:益母草100g、香附100g、鸡肉250g。做法:药材与鸡肉同炖2小时,饮汤食肉。功效:活血调经,缓解痛经,兼具养肤作用。
49. 莲藕熟地汤(安神助眠)
传承来源:清代宫廷安神方,结合《温病条辨》理论。配伍:莲藕500g、熟地黄30g、圆肉20g。做法:莲藕与熟地、圆肉炖煮3小时,调味食用。功效:滋阴养血,改善失眠多梦、心悸。
50. 浮小麦茯神茶(宁心安神)
传承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化方。配伍:浮小麦15g、茯神10g、大枣5颗。做法:药材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2次。功效:缓解盗汗、心烦失眠。
药膳文化特点与后续方向
多元化应用:药膳已从传统汤羹扩展至茶饮、糕点(如茯苓山药馒头、阿胶糕)。
科学化改良:现代药膳结合营养学,如靖州三宝羹(茯苓、杨梅、山核桃)获国际金奖,兼具口感与养生。
地域非遗传承:如贵州遵义药膳堂推出的“百方·本草”系列茶饮,涵盖美容、安神、健脾等功效。
地域特色鲜明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4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