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条文在《康平本》也是一个顶格的条文。
下面解读一下:
这个条文论述的是太阳病屡经误下以后,造成胃肠功能虚弱,而导致的滑脱性下利和相应的治疗的方法。在论述的过程当中涉及到了三个具体的治疗方剂。一个是汤药;第二一个是泻心汤;第三一个是他药。
因为经方理论重证不重病因。理论上说,这三个方剂具体是什么方剂?应该说不是论述的重点。所以这个条文里面,论述的也比较粗,没有说具体的方剂。但是我们今天解读,应该尽可能的正确地理解他的本意。这样对于我们理解条文的病理,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咱们看一下,“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这里所谓的汤药,应该指的是承气汤之类的方剂。从这个服药后,“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结果来看,使用的泻下的方剂,还是比较猛峻的。不单单造成“下利不止”,而且也虚了里,出现了“心下痞硬”。
泻下以后没有好,“服泻心汤已”。由于这个条文是衔接的“甘草泻心汤”条文之后的,我们认为应该是指“甘草泻心汤”,或者三个泻心汤其中之一。因为泻心汤还有另一个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如果是这个方剂的话,里边有大黄,服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话,他下利是不会止的。“服泻心汤已”,这个“已”的意思就是说病已经解除了。
但是“复以他药下之”,他肯定是没有全好,因为全好了的话,有必要再让他服下药吗?没有必要了。应该是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下利”的症状好了,但是还有“心下痞硬”的症状没有完全好,或者说有余症。所以,他觉得还有心下痞硬,还应该再下,他才用这个“下”。那么这样呢,要如果他下利好了的话,用这三个泻心汤之一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可能性就非常小。那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啊?既然“心下痞硬”是泻心汤的方证之一,而且服了泻心汤以后,下利的症状也基本上好了,为什么“心下痞硬”反倒不好呢?在第156条里面有所论述。那个条文咱们学习的时候曾经说了,“胸满”也是条文里边的一个症状,“胸满而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者,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实际上是有停饮,停饮造成的心下痞。那么服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是治不了的。所以这儿应该是包含了这么一层意思。
下边“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这个“他药”在其他的地方,像丸药什么之类的,是指的巴豆剂之类的温性的泻下方剂。之所以再给下,是因为还有“心下痞硬”,所以才给用了泻下药。这个时候又造成了下利不止,这个“下利不止”已经是屡经误下之后,形成的肠道虚衰性的滑脱,不是里虚寒的下利。所以,当医生误诊为里虚寒下利的时候,就给了理中汤。但是吃了理中汤以后,反倒是“利益甚”,就是下利更严重了。这个地方就佐证了前边这个“他药”,应该是温热性的泻下药。不然的话,如果是一种虚寒性的,用理中汤或者是四逆汤都可以的。即使是进入阴证,要是用理中汤的话,也不会下利更厉害,只要是里虚寒性的,用理中汤至少不会出现下利更严重。那个“白散方”的方后注里边,有一句话可以给我们启示:服了白散以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的,“进冷粥一杯”。温下的药,如果嫌药力不够,还没有出现下利的,就给喝一杯热粥;如果下利太厉害的话,喝一杯冷粥。大家想想,热性的下利,如果用理中汤这类药的话,必然会出现下利更厉害的这种结果。
这个嵌注“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他认为理中汤是治胃部疾病的,对于肠道里边出现的下利,不能治。但是这种解释,有失片面,或者有偏差。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啊?这个下利不是理中汤所主的,不是它能治得了的。因为它与理中汤适应证存在质的区别,有着“寒热”这个病理上本质的区别。即使是下焦出现的下利,只要是虚寒性的,用理中汤实际上也没有问题,也能治得了的。
那么后边的一部分注解:“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就是说上述的情况,如果是因为里饮证所致,这个时候就不再是“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治疗范畴了,那么应该用利小便的方法来治疗。《康平本》和《宋本》上这个解释啊,还是比较客观的。没有给予具体的治疗方剂,要你再去辨证,只是给了一个原则。
本方证的病理就是一个里虚证。因为从这两味药一平一温来看,咱们就对这个方证,就不做寒热方面的定义了。这个方证在病理上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从条文论述来看,应该是属于“里虚热性”的下利。但是这个方中的药物,却没有一味寒性药。所以这个方证,应该是以肠道功能虚衰为主要的一个里虚证。长期下利之后肠道机能,有这么一种滑脱不收,虚惫放弃的这么一种被动的表现。像习惯性的下利,而且下利不止,不能自收;再一个就是肠道松弛滑脱这一类的症情,常在这个方剂里面出现。离了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这一类的下利治不了。什么寒热这方面有点偏差,就有点偏差吧,只要是能把病治了。
下面做个小结:
伤寒病服泻下药后,出现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类方剂后,下利得止,但心下痞仍有余证。医者见此又以巴豆类方剂泻下,再度出现下利不止。医者再以理中汤治其下利,但服药后下利反而加重,此为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之证。如果本方仍不能治愈者,则可能为里饮所致,可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这个方剂呢就两味药,赤石脂,太一禹余粮。赤石脂性偏温,禹余粮是平性的药,这两个药都是固涩性的药物。
那么下边看看方证:
症状:下利、体型消瘦、便秘、面色苍白。
舌质:淡、红、绛、燥。
舌苔:白、薄、黄、腻、干。
脉象:细、濡、数、虚、沉、弦、滑、涩、浮、弱。
现代疾病:肠壁糜烂、肠伤寒并发肠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崩中漏下、带下、脱肛、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消化不良之下利滑脱、子宫脱垂、滑胎。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37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