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一、核心定义与指下特征
浮脉是脉诊中最基本的脉象之一,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位置表浅:脉搏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手指轻轻搭在寸口(桡动脉)皮肤上,无需施加压力,就能非常清晰、明显地感觉到脉搏的跳动(“举之有余”)。重按反弱:当手指施加压力向下按(重取)时,原本在浅表感觉到的明显搏动反而减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感觉不到“按之不足”。
形象比喻:如水漂木。木头浮在水面,手指轻触即可碰到(有余),用力下按时木头反而下沉,难以触及(不足)。
生理性变异与影响因素:
体型与皮下脂肪:消瘦者皮下脂肪少,桡动脉位置相对表浅,即使无病理状态,其脉象也可能比肥胖者更“浮”。在解读时需要结合体质考虑。
环境温度:炎热环境下,为散热,皮肤血管会生理性扩张,脉象可能略显浮象。
体位:某些体位可能轻微影响血流分布,但通常不明显。
药物影响: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某些降压药、或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可能人为导致外周血管扩张或脉压增大,呈现类似浮脉的指感。
二、操作手法要点
举(轻取):手指轻轻接触患者寸口脉皮肤,不施加压力或施加极轻微压力。
按(重取):手指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按压,探寻脉搏在较深层次的搏动情况。
三、临床意义(主病)
浮脉主要反映机体气血趋向于体表的态势,常见于以下情况:
表证(最常见):
外感病初期,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机制:外邪(风、寒、热等)侵袭肌表,人体正气(卫气)奋起抗邪,气血被调动趋向于体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辨证细化:
浮紧脉:常主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
浮缓脉:常主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如太阳中风证,症见发热、汗出、恶风)。
浮数脉:常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
虚阳外越(危重证候):见于久病、重病、极度虚弱(尤其是阳气虚衰至极)的患者。
机制:体内阳气极度虚衰,不能内守而浮越于外。
关键鉴别点:此浮脉虽浮,但表现为浮大无力、散乱无根(区别于表证浮脉的有力)。这是元气将脱、阴阳离决的危象,需高度警惕。
四、形成机制(现代医学视角)
浮脉指下特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生理或病理因素相关:
外周血管扩张:交感神经兴奋:在感染、发热、应激(如焦虑紧张)或过敏反应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部分浅表血管扩张。
在发热状态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设定点上调。为了增加散热,机体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就是主动扩张皮肤血管,增加皮肤血流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动调节,这种血流从内脏向体表的主动重分布,是表证浮脉(尤其在发热时)“气血趋表”的现代生理学核心解释之一。
炎症介质作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释放的炎症因子(如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IL-1等)引起外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张力降低,血流阻力减小,血液易于涌向体表散热或抗邪。
结果:浅表动脉(如桡动脉)充盈度增加,管径相对扩张,搏动更易在浅表触及(“轻取即得”)。重按时,扩张的血管被压瘪,或因心输出量不足以维持被压血管的充盈,搏动减弱(“重按反弱”)。
心输出量增加与血流加速:发热/感染早期/高代谢状态: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代偿期),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强。
甲状腺功能亢进、中重度贫血:代谢率增高或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需要增加心输出量以满足组织氧需。
某些心脏病的早期代偿阶段,心脏会努力增加输出量,也可能使外周脉搏变得有力而表浅。
机理分解:
心脏努力增加输出量:
Frank-Starling 机制: 心脏通过扩张心室(增加前负荷)来容纳更多回心的血液。在一定范围内,心肌纤维被拉得更长,收缩力会增强,从而每搏输出量(每次收缩泵出的血量)增加。
心肌肥厚: 面对持续的压力负荷(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细胞会增粗(向心性肥厚),试图增强收缩力以克服增加的阻力。面对持续的容量负荷(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细胞会增长(离心性肥厚),以容纳更多的血液。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心脏感受到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这导致:
心率加快: 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增加,直接增加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 心率)。
心肌收缩力增强: 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增强其收缩的强度和速度。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虽然主要作用是保钠保水增加血容量(这也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增加心输出量),但其早期效应也包含血管收缩。
结果: 通过这些机制,心脏在早期能够维持甚至增加总的心输出量,以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
外周脉搏变得“有力”:
高动力状态: 由于心脏代偿性地增加了每搏输出量和/或心率,每次心脏收缩泵出的血液量较大,射血速度较快。
高脉压: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舒张期血液反流回左心室,舒张压会降低;而强大的收缩压(由增加的每搏输出量产生)变化相对较小,甚至可能升高。这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脉压)显著增大。
脉搏波特征: 强有力的心脏收缩将大量血液快速射入动脉系统,产生一个幅度高、上升支陡峭的脉搏波。当医生触诊外周动脉(如桡动脉)时,会感觉到这个冲击力很强、脉量饱满,因此形容为“有力”(也称为“洪脉”或“水冲脉”)。
外周脉搏变得“表浅”:
交感神经兴奋与血管收缩: 心脏面临的负荷增加(无论是压力还是容量)以及RAAS系统的激活,都会导致全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外周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外周小动脉(阻力血管)收缩。这是机体代偿机制的一部分:
在压力负荷增加(如高血压)时,收缩血管有助于维持血压(血压=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在容量负荷增加(如瓣膜反流)时,收缩血管有助于将血液重新分配到核心器官(如心脏、大脑)。
血管张力增加: 收缩的外周动脉管腔变窄,管壁张力增高。
触诊感觉: 当皮下的小动脉(如桡动脉)处于这种收缩、张力高的状态时,它们在皮下组织中的位置会显得相对更表浅、更突出、更易触及。医生用手指轻压就能清晰地感觉到血管的搏动,仿佛就在皮肤下方,因此形容为“表浅”。
总结整个机理链条:
心脏病(如瓣膜病、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压力或容量)。
心脏启动代偿机制(Frank-Starling、肥厚、交感兴奋→心率↑、收缩力↑)来增加心输出量。
增加的每搏输出量和/或高脉压产生高动力、大幅度的脉搏波,触诊感觉脉搏“有力”。
同时,代偿机制(主要是交感兴奋)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
收缩的外周动脉张力增高、位置相对表浅,触诊感觉脉搏“表浅”。
“有力而表浅”的脉搏是代偿阶段早期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这种体征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最为典型(称为Corrigan脉或水冲脉),但也可见于其他高动力循环状态(如甲亢、严重贫血)或某些心脏病的代偿早期(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早期)。
随着疾病进展进入失代偿阶段,心脏无法再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脉搏通常会变得细弱(脉搏弱而无力),而不再是“有力”。外周血管可能因心力衰竭导致的神经体液调节变化而扩张或收缩失调,“表浅”的感觉也可能不再典型。
心脏病早期,心脏为维持功能而奋力工作,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外周血管状态,从而在外周脉搏上表现出的这种看似矛盾(有力但又表浅)却有其深刻生理病理学基础的体征。
结果:血流加速,脉压增大,使浅表脉搏搏动更为明显有力,呈现浮脉或洪脉的特征。
五、常见病理场景的现代解读
外感表证(感冒、流感):病原体入侵→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炎性介质→外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向体表重新分布(散热、输送免疫细胞)。
发热→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结果:桡动脉等浅表动脉搏动增强、位置表浅→典型浮脉(常兼紧、缓、数)。
虚阳外越(危重病症如严重心衰、休克晚期):
心功能严重衰竭→心输出量锐减→机体启动代偿机制(激活交感神经)→试图收缩血管维持血压,但后期失代偿→外周血管异常扩张(微循环障碍)。
矛盾脉象:血管扩张使轻取时可能触及搏动(“举之有余”),但因心输出量严重不足,血管内实际血流量少,重按时血管被压瘪后无足够血流充盈,搏动消失或极弱(“按之不足”)。
本质:循环衰竭前的失代偿状态,脉象表现为浮大无力、散乱无根(类似芤脉、散脉),是危重信号。
其他相关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高代谢状态→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扩张→脉压增大→常出现浮数脉或洪脉。
中重度贫血:为代偿携氧不足→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加速→可能出现浮脉感(尤其伴随高动力状态时)。
过敏反应(如急性荨麻疹):大量组胺释放→广泛外周血管扩张→可呈现明显浮脉。
急性肾小球肾炎(部分):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管痉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收缩压显著升高,脉压差增大→可出现浮脉或洪脉。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血液反流→脉压显著增大→脉搏表现为“水冲脉”(Corrigan’spulse),具有浮大、来盛去衰的特点,与浮脉、洪脉有相似之处。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特点是脉搏迅速上升又迅速下降,像潮水一样。它虽然轻按也很明显(举之有余),但深按时搏动感依然很强甚至更强(按之有余),这与浮脉的“按之不足”截然不同。其核心机制是脉压差(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显著增大
六、总结与应用提示
浮脉的核心是“轻取即得,重按减弱”,反映气血趋表或特定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动力学改变。
首要鉴别表证与虚阳外越:表证之浮多有力,伴相应外感症状;虚阳外越之浮必无力无根,见于危重虚证。
结合兼脉辨证:浮紧、浮缓、浮数等提供了更精确的病邪性质(寒、风、热)和病机(表实、营卫不和)信息。
现代视角辅助理解:
1.非特异性:脉不是一个特异性的病理诊断指标。它反映的是一种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外周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增加、血容量变化、脉压增大是形成浮脉的主要生理病理基础,见于多种感染、炎症、过敏、高代谢状态、心血管疾病及危重症的特定阶段。
2.交感神经兴奋:许多导致浮脉的情况(如感染初期、应激)都伴随着交感神经兴奋,这既可能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也可能导致特定区域的血管反应(如感染早期的体表血管扩张散热)。
3. 与“表证”的关联:中医认为浮脉主表证(外邪侵袭体表的初期)。现代医学角度看,这恰好对应了机体对感染/刺激的最初防御反应阶段,此时免疫系统激活,体温调节启动(发热、血管扩张散热),炎症因子释放,整体代谢和循环加快。脉搏变“浮”正是这种体表循环状态改变的体现。
4. 动态观察:浮脉的意义需要结合整个病情发展来看。例如,在感冒初期出现是常见反应;但如果持续存在或出现在慢性病、危重病人身上,就需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感染加重、严重代谢紊乱等)。
动态观察:浮脉的出现、消失或变化趋势(如由浮转沉),对于判断外感病发展(入里)或危重病转归(好转或恶化)具有重要价值。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6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