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玉函
汗症
汗症之宜讲也。人以为发汗亡阳耳,谁知亦有发汗亡阴之祸哉。大约汗症多是热,而阳气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动以汗出亡阳为辞,不知阳生于阴,阴气不能固,而阳气始能外泄,亦有阳气不能收,而阴气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其阳症若何?身必发热,口必发渴,两目必红赤,痰如黄块,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脉必洪大而数,按之必有力而击指,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或见水而入,皆是阳症之汗也。然阳之中有实有虚,又从何而辨之?汗出而身凉者,为虚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凉者为虚。虚者口舌必滑,苔为白苔者虚也,若见黄苔与灰黑之色与红赤之色,俱是实邪之火。如此辨症,断断不差。虚者宜用补阳之味,三黄之汤多加黄芪,清中补之最妙。
若实邪之汗,非石膏汤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
若阴虚发汗,人最难知,医方亦无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后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无苔,或夜有汗而日无汗,或动有汗出而静无汗,或饮食有汗而平时无汗,或身有汗而头无汗,皆是阴虚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统治之,无不神效。此方之妙,妙在补气之味而加入于补血之中,少加桑叶、五味以止汗,故阴气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凉之味以止汗,汗虽止而正气消亡,非胃气之寒,即脾气之坏矣。论理人参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伤人之贫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万世之人,故不以难者强世人也。
黄芪(三钱) 当归(五钱) 桑叶(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两) 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白芥子(三钱)
水煎服。
石室秘录
亡阳
雷公真君曰∶凡人毋论有病无病,一旦汗如雨出,不肯止者,名曰亡阳。汗尽,止有气未绝。最危之症也。若因汗出而用止汗之药,则汗不能止;若因汗尽而用补血之药,则血难骤生。所当急补其气,尚可挽回。然而补气之药,舍人参实无他药可代。方用收汗生阳汤∶人参一两,麦冬一两,北五味三钱,黄芪一两,当归五钱,熟地一两,炒枣仁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收,再剂而气复,三剂而气旺,四剂而身健矣。此方之妙,妙在气血均补,而尤补于气,使气足以生阳,阳旺而阴亦生矣。夫亡阳之症,虽是阳亡,其实阴虚不能摄阳,以致阳气之亡也。倘阴足以摄阳,则汗虽出,何至亡阳。然治亡阳之症,乌可徒教阳乎,我所以救阳兼救阴也。
【方剂名称】止汗神丹
【功效主治】大汗之病,阳气尽随汗而外越,若不急为止抑,则阳气立散,即时身死者。
【组成配方】 人参一两(或黄耆二两代之)、当归一两、北五味一钱、桑叶七片
【用法用量煎法】 急为煎服。
【出处】 (《石室秘录》卷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4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