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从口干舌燥、双眼干涩,到皮肤皲裂、黏膜受损,低热乏力如影随形,人体几乎所有重要系统都在它的攻击范围之内,其危害不容小觑。
人体讲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当阴虚发生时,体内的阴液不足,犹如干涸的河床,失去了滋润与濡养的力量。早在《黄帝内经》就记载’燥胜则干’的理论,中医将干燥综合征归为’燥痹’范畴。
干燥综合征归属于“燥痹” 范畴。“痹” 字点明了疾病的核心特征,意味着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化生与输布受阻,从而导致身体各部位失于濡润滋养。不同于一般认知中的 “痹症” 多与风寒湿邪相关,燥痹的关键在于 “燥”,是体内阴液亏虚,虚热内生,灼津成燥,进而痹阻经络,出现一系列干燥且伴有疼痛、不适的症状 。
在我的门诊中,接诊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大多是从医院辗转而来。他们手持各项检查报告,满怀希望却又满心疲惫。西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常用人工泪液、唾液及各类凝胶缓解表面症状,或是采用激素、生物制剂控制病情发展。这些方法如同在沙漠中种下一棵树苗,需要持续不断地浇水灌溉,一旦停止,树苗便会枯萎凋零。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与方法。
曾有一位患者令我印象深刻。她被干燥综合征困扰长达6 年之久,口、眼、鼻的干燥如附骨之疽,难以摆脱,同时还伴有脱发、失眠的情况。多年来,她四处求医,中、西医的诊疗都尝试过,却始终未能摆脱病痛的纠缠,情绪也出了问题,每天要吃安定才能入睡。当我询问她之前中医的治疗方案时,她告诉我,医生诊断为阴虚,采用滋阴补津的药物进行调理,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仔细为她诊断,结合症状与脉象,开出了桑叶、薄荷、玉竹、葛根、天冬、麦冬、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覆盆子、天山雪莲、天南星、浙贝母、乌梅、醋五味子、北沙参。
用药仅十天,她便欣喜地反馈症状有所缓解。二诊时,我根据她的恢复情况调整药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口眼鼻干燥的症状基本消失,食欲也逐渐恢复正常。我叮嘱她继续服药巩固疗效,以防止病情反复。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同样是滋阴补津,为何之前的药方未见成效,而这个方子却能药到病除?其实,稍有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滋阴补津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原则,但其中的学问远不止于此。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独特之处,辨证施治才是关键。
以这位患者为例,她全身乏力、脱发严重、脉沉细,舌绛,苔薄白。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经上行目系至巅顶支系下行颊里环口唇,故肝开窍于目,发为血之余患者是绝经期妇女,肝血不足,则血不上承,头目失养,可出现口干眼干、脱发;阴血不足,久之化热生燥,故见舌绛,肝肾同源,肝阴不足累及肾阴,故见脉细且沉。所以治宜酸甘养阴,辛凉润燥。
方中桑叶、薄荷辛凉润燥,疏肝理气;乌梅、醋五味子、白芍、玉竹、北沙参、天冬均为酸甘之品,养阴生津;葛根健脾升阳,使阴津上承;覆盆子、女贞子、墨早莲补益肝肾也都属酸甘;天南星、浙贝母以甘苦为主,解毒清热化痰;天山雪莲温阳祛风湿,阳中求阴。全方甘酸辛润诸药并用,共奏生津养阴、化毒通络之功。
如此,从根源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使阴液得以充足生成与输布,病症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中医之道,博大精深,一个好中医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沉淀。熟读医书、深谙药性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临床经验的积累,终究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中医,不是简单套用理论的投机者,也不是照搬方剂的搬运者,而是扎根于临床实践,用心体悟每一位患者病情变化,不断探索与总结的实践者。在对抗干燥综合征这样复杂病症的道路上,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辨证施治的智慧,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与曙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78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