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最高明的养生之道:节约精神能量
2025
05-14

最高明的养生之道:节约精神能量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3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李秀文

人若缺乏管理生命能量的意识,所有表面形式的养生都只是徒劳。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香港中文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曾通过分析11914名中国成年人的数据,得出结论:

人在烦恼、焦虑、苦闷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会加速1.65岁的生理衰老。

此外,不快乐会减少0.35年的寿命,难以入睡则会减少0.44年的寿命。

可见,精神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这正应了明代大医张景岳所说:

“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在这人人追求养生的时代,最高明的养生之道从来不在外养,而在内收。

01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成名后,凭借丰厚的稿酬实现了财富自由。

平时他很注重生活品质,坚持运动,享受美食,一有闲暇还会开启全球旅行。

在古巴创作《老人与海》时,为了能提升睡眠质量,他还花重金研发出一款寝具品牌。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改变他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

因为一生以硬汉精神为荣的海明威,对自己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他希望写就的每篇作品都是精品,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创作力正在衰退。

为此,海明威陷入无尽的忧虑中。

害怕作品达不到标准,害怕失去在文坛的地位,害怕新作会让读者和出版商失望。

无法得心应手写作的焦躁和绝望之感,不断折磨着他的身心。

最终,在严重抑郁症的侵袭下,61岁的海明威选择了饮弹自杀。

正所谓,过劳则损,积忧成疾。

我们常以为只有体力劳动才会对人造成损耗,其实不是。

心累才是最大的劳累。

当你总是忧心如焚,精神处于紧绷状态,就会在不自觉中掏空身体能量,活得疲惫不堪。

想起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位来自香港中产家庭的女士,突然被检查出患有肺病。

这个女士家庭幸福,经济条件也很宽裕,吃穿不愁,按理说应该没什么大烦恼。

可她却常常表现出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

在她患病后,家人十分关心她的健康,为她安排了特护病房,还给她请来心理医生配合治疗。

医生通过催眠治疗才得知,女士的心里一直有块心病。

原来,婚后她一直都跟公婆住在一起,虽然公婆对她挺好,但她希望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跟丈夫提过几次想法遭到拒绝后,她选择了把不满藏在心里。

不说不代表不想,自那时起,内心的负能量便开始不断淤积,日日消磨她的精气神。

直至最后,变得心力交瘁,重疾缠身。

人是不会无缘无故生病的。

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通常是内里长期遭受情绪攻击所惹下的祸。

习惯于过度思虑的人,就像一支拼命燃烧自己的蜡烛,迟早会迎来油尽灯枯的命运。

02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把这个道理放在健康管理上,也一样。

凡事耿耿于怀,为其反复思量的结果,只会让人越来越活得愁肠百结,心病丛生。

想要保持身体康健,就要先从保持正念开始,少沉缅于忧思,多以行动去解决问题。

露易丝·海童年曾遭受过继父的虐待和邻居的侵犯,成年后,婚姻又以丈夫的背叛而告终。

坎坷的生活经历一度让她备受打击,活在愤懑不甘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直到她被确诊患上了癌症。

看着手中的医疗诊断书,她恍然明白,继续带着怨气生活,只会彻底毁掉自己。

自那时起,她下决心不再自怜自伤,全力以赴踏入心理学研究和自我疗愈之路。

而在摆脱消极的情绪泥沼后,她的人生也得以顺利走出低谷,收获转机。

不仅治愈癌症,健康活到91岁高龄,还凭借对心理学的深刻洞察,成为美国知名心灵导师。

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

人生境遇起落无常,想得太多,既于事无补,又徒伤心神。

把不如意之事看淡,有止怨少思的智慧,才会有身心无恙的福报。

民国才女张允和是早产儿,自小身体不佳,35岁时还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

当时医生告知其病情危重,预计生存期不超过15年。

换作他人,听到如此残酷的诊断,可能会感觉难以承受,但张允和表现得很淡定。

她唯一做的改变,就是给自己立下了“三不”准则:

一不拿别人的过错责备自己;

二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

三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后半生,她除了重病在身,还先后遭遇女儿夭折、儿子中弹、乱世逃亡等诸多困境。

但无论发生什么,她都坚持以三条原则待人处世。

最终,张允和成功打破预言,享年93岁。

《坐忘铭》中有句话: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少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越是感觉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越要学会摒弃烦欲杂念,远离纠结内耗。

繁思多折寿,寡思能养神。

当你的心气足了,身体好了,状态对了,很多事自然就会慢慢变顺。

03

当下,为了迎合人们的养生需求,各种养生方法随处可见。

但很多人折腾所谓的养生术到后面,花了大把钱,又浪费了大量时间,却不见半点成效。

原因就在于,你内在的心力一直在被各种外在因素所影响、所消耗。

人若缺乏管理生命能量的意识,所有表面形式的养生都只是徒劳。

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自静其心可延年,无求于物养精神。

养身的过程,看似复杂,实则核心不过四个字:精神内敛。

网上有个叫“梅英阿嬷”的自媒体帐号,专门拍摄一位90岁老人的日常起居。

阿嬷生活在乡下,每天早起忙活家务,一天下来干的活并不少,却总是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

很多人好奇阿嬷的老当益壮的秘诀。

其实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老人虽然身体在劳作,但精神上一直在惜气存精。

醒了就开心做事,累了就安稳入睡,不多思,不多言,不多心,人自然能活得健康长寿。

这正应了《素问》中所写: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再高级的补品,再复杂的补益技巧,都抵不上一颗充盈平和的心。

真正的养生高手,都是十分懂得珍惜并节约自身精神资源的人。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但她深知多想无益,不如静心做事。

在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她更是忍住悲痛,全情投入写作中。

经由不断地谴忧养性,她守住了精气神,也由此得以颐养身体,寿至百岁高龄。

国学大师南怀瑾年轻时身体赢弱,曾被人戏称作“病秧子”,后来却耳聪目明地活到了95岁。

聊及健康之道,他表示自己从不刻意追求养生。

在他看来,越是搞身体,强求长寿,越糟糕。

反之,修心安神,把自己放低放轻,把身体同自然融为一体,方为延年益寿的根本。

“占有即被占有。”

每贪图多一分,计较多一点,就要为此多泄耗一分心力,得不偿失。

清醒的活法,是让自己练就恬淡自适的洒脱。

心不挂碍,做得到万物为己所用,却不为己所求之际,也就是你抵达养生最高境界之时。

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心力是生命之源,也是一个人最有限的财富,经不起半点挥霍。

想不开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没有任何人和事,值得你耗费宝贵的能量去较真。

少怨怼,多开怀,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与善待。

点个推荐,从现在起,我们要尽全力颐养好心神,守护好精气,去迎接福泽绵长的余生。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