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速存!骨松药物治疗 “实用宝典”
2025
05-14

速存!骨松药物治疗 “实用宝典”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作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在于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受损,进而引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上升。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但其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偏低。鉴于此,本文将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进行系统汇总,以期为骨科大夫提供全面而专业的参考。

治疗药物

OP治疗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和其他机制类药物。

一、骨吸收抑制剂

1、双膦酸盐类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双膦酸盐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其特征为含有P-C-P基团,与骨骼羟基磷灰石具有高亲和力,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部位,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

⭐(1)阿仑膦酸钠

注: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IOP: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2)唑来膦酸

⭐(3)利塞膦酸钠

⭐(4)伊班膦酸钠

⭐(5)米诺膦酸

2、RANKL抑制剂

⭐(1)地舒单抗:是一个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与人体RANKL竞争性结合,阻止RANK与RANKL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RANK/RANKL信号通路。因此,它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分化,进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骨强度。

3、降钙素

降钙素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降钙素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破骨细胞,减少骨骼中的钙离子流失到血液中;抑制肾脏中钙离子的重吸收,促进钙离子从尿液中排泄;抑制小肠中钙离子的重吸收。降钙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和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制剂有鳗鱼降钙素类似物依降钙素和鲑降钙素两种。

⭐(1)依降钙素⭐(2)鲑降钙素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SERMs是非类固醇药物,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在不同靶组织中导致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1)雷洛昔芬

5、绝经激素治疗(雌激素)

雌激素是女性分泌的主要性激素,绝经后雌激素的分泌会减少。雌激素可以调节破骨细胞的凋亡: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α结合,该受体转位到细胞核并结合Fas配体(Fas ligand, FasL)转录位点,促进FasL的转录;随后,FasL与破骨细胞前体表面的受体Fas结合,诱导半胱氨酸蛋白酶8的裂解,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

二、骨形成促进剂

1、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1)特立帕肽

三、双重作用药物

1、硬骨抑素单克隆抗体

⭐(1)罗莫佐单抗:可以通过抑制硬骨抑素的活性,拮抗其对骨代谢的负向调控作用,在促进骨形成的同时抑制骨吸收。

注:EMA:欧洲药品管理局

四、其他机制类似物

1、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

⭐(1)阿法骨化醇⭐(2)骨化三醇⭐(3)艾地骨化醇

2、维生素K类

⭐(1)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是羧化酶的辅酶,在γ-羧基谷氨酸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γ-羧基谷氨酸是骨钙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具有提高骨量的作用。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和序贯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属于患病率高、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长程序贯治疗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药物联合与序贯方案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1、联合治疗方案:钙剂与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可以与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联合使用,不建议联合使用相同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如果使用降钙素以缓解疼痛,可短期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使用。

阿仑膦酸钠与特立帕肽联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并未获得较特立帕肽单药治疗更多获益,不建议这两类药物联合使用。特立帕肽联合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均可酌情用于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骨折极高风险患者。

2、序贯治疗方案:骨质疏松症的长期药物序贯方案不仅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而且有显著的药物经济学价值。特别是如下情况要考虑药物序贯治疗:①某些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效、疗程过长或存在副作用时;②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的推荐疗程已到,但患者骨折风险仍高,需后续继续治疗者;③特立帕肽或地舒单抗等短效作用药物停药之后,须维持治疗效果者。

(1)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序贯治疗:先使用促骨形成药物,再序贯抗骨吸收药物,是目前较为合适的序贯治疗模式。如特立帕肽序贯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治疗,可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2)相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序贯治疗:口服双膦酸盐无法耐受或者效果不佳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考虑序贯注射制剂唑来膦酸或者地舒单抗治疗。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疗程

1、治疗依从性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疗程不仅需要个体化,也应该在初诊骨质疏松症时就制定长期甚至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骨折风险管理方案。

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至少应坚持1年,并且是依从性有保证的1年,才能使患者最大获益。已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80%能显著降低骨折及再发骨折风险。

2、药物假期

“长效”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以双膦酸盐类为代表。口服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在药物治疗5年后,若骨折风险不高,可考虑进入药物假期;若骨折风险仍高,则治疗可适当延长至10年;对于极高骨折风险患者,可以酌情延长治疗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进入药物假期。对于静脉输注唑来膦酸,高骨折风险患者可治疗3年,若骨折风险不高,可考虑进入药物假期;若是极高骨折风险患者,可持续治疗6年,再酌情考虑进入药物假期。

参考文献

[1] 王青青.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J]. 浙江医学, 2024, 46(07): 673-681.

[2] 张玉, 游如旭, 张聪, 等.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3)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4, 44(09): 985-1006. DOI:10.13286/j.1001-5213.2024.09.01.

[3] 章振林, 岳华.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要点解析[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 30(04): 289-293.

[4]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章振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4): 1671-169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