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十一太阴病类方(一)
1、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①厚朴三物汤:排便时腹部疼痛-解大便时憋胀性疼痛,便后得舒为特点,重用厚朴除胀。
②桂枝加芍药汤:太阴便秘伴有腹痛,是肠道肌肉痉挛时疼痛。脾虚便秘,为虚秘,温阳解痉,芍药加倍剂量应用。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与枳术丸比较:
前方有生姜 厚朴,治的是太阴脾虚腹胀,是个虚胀,重用人参 甘草,轻量厚朴生姜半夏。为补中益气丸,因有形质改变,加了枳实;后方有白术 枳实,为消化不良,食之沉闷为特点,以枳实之酸性化痰利胆,以白术健脾燥湿助消化,二药合用可改善食欲。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与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相同,但主次不同,君臣互换,治疗的疾病就有所不同。
3、补中益气丸和黄芪建中汤比较,
共同的特点:共同都用黄芪 甘草,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消瘦体质,是甘温除大热。
差异:①消化道症状明显的用补中益气丸,解热用柴胡;
②形体消瘦的、午后发热,用黄芪建中汤,其解热用桂枝,无当归,加当归的叫归芍建中汤。多卧少起、头重如举,黄芪建中汤主之。以甘草为核心,没有甘草不叫建中汤,甘草为皮质激素,这里用是甘温除大热。
③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相比较:同药不同量,小建中汤重量在甘草芍药的用量,所以是小建中汤,重用甘草才能叫建中汤,而不是桂枝汤。
4、补中益气丸与补阴益气煎:
①补阴益气煎治疗中气下陷伴有肾阴虚,是张景岳温补学派之方,强调精与血,病位在少阴,熟地 山药,强调复形质加人参。
②补中益气汤,强调气与血,病位在太阴,用当归 黄芪 白术人参,是李东垣之方。
③补阴益气煎=补中益气丸(太阴)十六味地黄丸(少阴)。
5、太阴病有补中、理中与建中三方差异:
①小建中汤病位上腹部、在十二指肠球部的炎症与溃疡,表现为饥饿痛、夜间痛;
②理中丸病位在脐周部,空肠与回肠部;
③大建中汤,病位在下腹部:回肠与盲肠交界部位;
④补中益气丸:是太阴病伴肾虚用补中汤,用法似《近效》术附汤。
6、结肠便秘病位与用方:
①升结肠:大黄附子汤;②横结肠:寒热错杂,附子泻心汤。(胃也是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③降结肠:小承气汤;④乙状结肠:大承气汤。⑤直肠:乙字汤,通气散,白芍 薤白。
太阴病类方(二)
1、舌质淡的便秘分四个类型:
①太阴气虚不夹湿的便秘:手足自温,舌淡、手心汗-急攻之-桂枝加大黄汤。桂皮醇:温阳通经,增加肌肉血灌注,从而增加肠壁肌力。
②少阴阳虚夹饮便秘:舌苔滑如泥浆,大便先干后溏,小便不利-五苓散;
③少阴寒化但不夹湿的便秘:舌淡手凉-大黄附子(急性便秘);
④太阴少阴合病便秘:阳与气互因,长期便秘-温脾汤(慢性便秘)、去桂加术汤。
2、温脾汤与去桂加术汤都治慢性便秘,它们有什么的区别:
①温脾汤=附子 人参-细辛,是阳虚兼气虚,没有发热。
②去桂加术汤=附子 白术,是兼风湿-一身疼痛。肠壁很薄,需要增加肌肉容积的便秘。太阳表虚,附子温肾阳,桂枝温脾阳,去桂加白术汤证的便秘-用暧中补肌的近效术附汤,即附子 白术。
3、桂枝加芍药汤:便秘兼腹痛,口苦、咽干、腹痛,用白芍解痉、利胆、通便,缓泻大便。
4、汗出遂漏不止,因少阴阳虚,太阴气虚,气失固涩,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5、三阴便秘:
①太阴气虚便秘:慢性的长期的腹胀、便少、便频,为桂枝加大黄汤证、温脾汤证;夹湿就是五苓散证;
②少阴阳虚便秘:畏寒肢冷,大便不爽,以右侧腹臌胀,脉沉微,大黄附子汤证。
③厥阴便秘:口苦咽干,腹痛,大黄附子去桂加芍汤。(脾胃多用桂枝附子,肝胆多用芍药当归)。
6、四逆汤与半夏散及汤的区别:
①四逆汤用于伴便溏的少阴寒化证,多马于下焦疾病;
②半夏散及汤用于伴咽喉不适,是桂枝 半夏,多见于上焦疾病 。
7、少阴寒化形、气、神:
①形:实证-三生饮(急温之,病痰饮者,温药和之:生附子 生半夏 生南星、土贝母、瓜蒌皮;虚证-肾气丸,缓补之:附子 熟地 当归。
②神:四逆汤-甘草(甘草有兴奋作用)
③气:四逆汤:附子 干姜 甘草
8、少阴寒化夹饮的形、气、神:
①神:茯苓四逆汤;
②形:瓜蒌瞿麦丸(脉沉而扎手,见于肿瘤,下焦,生殖泌尿道疾病); 其脉沉弦长而扎手
③气:真武汤(脉沉而无力,见于水肿、上焦、心功能疾病)。其脉沉滑无力。
12、太少两感证的形、气、神:
①形:阳和汤(乳腺癌、脉管炎、坐骨神经痛);②气:麻附甘;③神:防己地黄汤。
9、天花粉:为瓜蒌的根茎;用于少阴口渴,它能养阴,保肝、降低转氨酶、利尿。
如栝蒌瞿麦丸,用到天花粉利尿,抗肿瘤;牡蛎泽泻散,也用到天花粉是利尿作用。
10、少阴阳虚型烦躁的特点:白天烦,晚上安-干姜附子汤;
少阴阴虚型烦躁的特点:白天安,晚上烦,五心烦热-四逆汤-甘草。
11、太阴的形质病为痰,痰非温不化,所以要用生附子(温阳) 生半夏、生南星、瓜蒌皮、浙贝母(化痰),用附子温阳可以促进化痰药化痰,但温阳也可以长肿瘤,所以要合理搭配附子与化痰药的比例,附子配半夏,半夏生用化痰作用才能明显。
阳明病类方
1、关于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①中医诊病的精髓是-辨病论治;以辨病论治为其核心、精华、与灵魂,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②现代中医的误区是-辨证论治,源于宋代《钱一药证直诀》,中医教科书所教的根于此;
③太湖治病学术思想,或者核心:“直取其病,病证症有机结合,专药专方”,对应的是更多慢性疾病,重大的疑难疾病;
2、肺结核病:直取其病-肺TB病毒(病因为病),对TB病毒专药-泽漆60 g、蜈蚣3 g,先辨为肺结核病,再辨证,不同体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最后一环。
3、对于病毒性感染:
①如病毒性心肌炎(少阴)、小儿秋季腹泻(太阴脾),其病因是轮状病毒感染与潜伏,直取其病-抗轮状病毒感染-专药是葛根-专方是葛根汤-桂枝汤 葛根。而用桂枝汤治的是太阴脾虚证、少阴寒化证,是随证加减的。
②葛根芩连汤:是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是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的热证与实证,所以它是葛根(病毒) 黄芩黄连(细菌)。
4、麻黄与厚朴对内脏的影响:
①麻黄含麻黄碱,拟肾上腺素,兴奋交感神经,使血管变浅近肌表,使大量血液向驱体四肢分布利于抗御外邪,但胃肠内脏血量减少,功能被抑制,所以会腹胀满、肠蠕动变慢、肠麻痹,便秘。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外感风寒出现的肠麻痹,最常用的方是厚朴麻黄汤;还魂汤重用麻黄30 g,兴奋交感神经;麻附辛汤重用麻黄治疗但欲寐,精神不好。
②厚朴:使内脉肌肉收缩、活动加强,可以对抗麻黄的副作用;厚朴生姜半夏兴奋迷走神经,使胃肠蠕动,30 g厚朴理气除胀是中医理论。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应是随证调配应用。
③桂枝:含桂皮醇,可以兴奋副交感神经,健脾促肠胃蠕动与分泌,而抑制麻黄的副作用。所以麻黄汤用麻黄 桂枝,不仅是光为了发汗,还有桂枝与麻黄相互制约的作用。
③厚朴 麻黄=攘外安内的策略。
5、泻心汤与小承气汤用药的区别:
①泻心汤:治的是细菌感染后的大便不爽,不通,黄连 黄芩=抗生素-抗细菌感染,用于急性胃肠炎,大黄通便,是随证加减的。
②小承气汤:以大便不通为主要病变,直取其病用大黄为主药,厚朴、枳实是理气通腑,随证加减的。
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用于体质偏寒的人发生了急性细菌性炎症反应,为寒证、虚证-加干姜 人参,一个温脾阳,一个补脾气,这是对证,直取其病仍然是针对细菌感染的黄连黄芩。
从整体上看,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因为是寒热错杂的阳明病,即治疗寒格病-糖尿病酸中毒。栀子豉汤中也加了干姜,也是寒温并用,用于治疗狂躁型抑郁证。
7、黄连汤-用于脾虚烦躁证,以黄连泻心火,除烦镇静,方中有桂枝干姜温阳护脾,这是治疗虚烦失眠的方剂。黄连温胆汤就是治疗痰火扰心的抑郁证:干姜桂枝(温化痰饮) 黄连除心烦郁闷。
8、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①小承气汤-阳明腑实-病位在乙状结肠形成粪便与少腹部胀满-大黄为君,厚朴枳实为臣;
②厚朴三物汤-太阴脾虚-病位在小肠与全腹胀满-厚朴理气,枳实除胀利胆、大黄通阳明。
③厚朴七物汤-是腹胀兼发热-太阴脾虚腹胀合并感染炎症-腹胀(三物) 气虚发热(桂枝汤),桂枝为太阴脾的清热解毒药。
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气虚腹胀满-虚人腹胀,理气除胀,还需补气温阳,有助于除胀满,这是脾阳虚、脾气也虚。
9、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梅核气为气化病与神志病。
①厚朴:理气加强肠道压力,可以阻止食物返胃,因为胃实肠虚,胃虚肠实,更虚更实。
②半夏干姜:燥湿降逆-加强胃蠕动功能,抑制其粘液分泌;
③苏叶桔梗薄何-舒肝行气化湿-舒肝可以解痉,解痉抑制了肠道的反向蠕动。薄荷油有解表清凉使咽部舒适,桔梗可以攻破化脓性炎症反应,解除咽部肌肉痉挛。
④茯苓甘草:镇静安神的作用。
10、小陷胸汤-胸痹-半条黄瓜。
①黄连:抑制幽门螺杆菌、解毒、泻心火;
②半夏瓜蒌:化痰湿,降逆燥湿;瓜蒌-化腥臭之便,脂肪粘便,为治湿热,痰火流注。
③正心下-贲门-贲门炎,小陷胸汤治疗的是正心下痛。
④小陷胸汤发展为温病,小陷胸汤加枳实成枳实汤,枳实利胆,加强胃肠蠕动与消化。
11、宣清导浊汤与猪苓汤辨析:
①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方,用于下焦湿热便秘、痰郁、郁秘。痰郁用皂荚,导浊用蚕砂,所以是导浊=皂荚 蚕砂。
②猪苓汤:利水湿。猪苓 滑石=清利水湿。偏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2、治疗便秘的方剂:
①宣清导浊汤:更偏于湿热便秘;痰秘; ②小承气汤:下腹胀满便秘;
③厚朴三物汤:上腹胀满便秘;。 ④厚朴七物汤:有发热发炎的腹胀便秘;
⑤宣白承气汤:痰郁便秘;痰秘 ⑥小陷胸汤:烦热便难解;痰秘;
⑦猪苓汤:更偏于泌尿生殖器疾病。
13、关于痰秘方剂的特点:
①典型特点:神志昏溃,神经精神症状明显;
②小陷胸汤:治疗的是阳明胃腑之湿热成痰于上;
③宣清导浊汤:治疗的是阳明大肠腑之湿热痰浊。
14、治疗腹泻下利的方剂:
①葛根汤:桂枝汤 葛根,下利腹泻,寒泻,有桂枝麻黄,去掉杏仁。
②热者:葛根芩连汤。由肠道病毒感染转变成细菌感染;
③黄芩汤:细菌性肠炎引起的腹泻,为热症腹泻,是少阳胆经有热引起的腹泻,所以黄芩汤:黄连黄芩 白芍。
15、承气汤与泻心汤区别:
①承气汤:以大黄为君药,厚朴枳实为臣,所以是攻坚的。承气:承上启下,承阳明胃气(胃多气多血),启动阳明大肠腑气,开腑闭,攻坚屎,通大便。
②泻心汤:以黄连黄芩为君,以大黄为臣,所以是清热的,作用在上腹部,在阳明胃。
第13周 阳明串方
1、结直肠癌:病位-下焦(即阳明大肠腑),受到太阴肺、太阴脾、少阳、厥阴的调控与影响。
2、太阴阳明的生理功能:
①升清降浊;②腐熟运化;③脾胃所主;④升降枢纽;⑤勾通心肺与肝肾。
太阴阳明生理特点:
①太阴阳明,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②太阴阳明,阴阳易性,体用不同。
3、“三纲两常”脾胃病的辨证方法:
①两个最常用的脾胃病辨证方法:以阴阳定病性,以三焦定病位。
②三纲:阴阳;寒热润燥;升降浮沉;即气化的过程。
三焦辨证完善可法,气化学说切实可用。
4、阴土与阳土之别:
阴土-脾土(己土)-相火(丁火)所生-因常不足-易生寒湿-要温阳燥湿;
阳土-阳土(戊土)-君火(丙火)所生-因常有余-易生燥热-要清热润燥。
5 、胃神与谷神之说:
①太阴阳明内寓胃神、谷神-胃肠道的自主神经核-肠脑。
②谷神不死:指胃肠自主神经不受大脑神经控制。
6、左、右结肠之不同:
①右半结肠易受肝的影响,所以用大柴胡汤-白芍、大戟。
②左半结肠易受肺的影响,所以用麻黄桂枝汤-瓜蒌、枳实。
7、结肠癌定位在阳明腑,临床症状出现了两个特点:便秘与腹泻
①通便:右半结肠-肝-大柴胡汤-湿热大便-白芍、大戟
左半结肠-肺-𠄘气汤-湿热大便-全瓜蒌、枳壳。
②泻湿热:湿、痰、热-乌灵脂、晚蚕砂-以毒攻毒。
③治疗燥屎的原则:轻伐频下。
8、导赤散为治疗口腔溃疡
①阳虚型的口腔溃疡及炎症,扶阳加细辛或附子;
②口腔溃疡的标准处方、经典处方、专方、便捷方、特效方;
③不论寒论皆有效,但皆寒热效更佳;
④封髓丹治疗口腔溃疡也有效。
9、小柴胡汤治疗少阳咽痛加细辛的依据:决窍
①以半夏为专药,加细辛截断传变到少阴,以小柴胡汤加细辛才有效,阻断少阴热化;因少阳咽痛得不到控制,易内陷少阴,临床上多数慢性咽炎属于少阴咽痛,伏邪温病。
②少阴咽痛,为阳虚型的咽痛,代表方是半夏散及汤(桂枝 半夏)
10、治疗食管炎性疾病的常用两个处方:
食管上段:不论寒热:①阳虚: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②上焦宣痹汤;③升降汤
食管中段:①寒性-瓜蒌薤白半夏汤;②热性-小陷胸汤加枳实。
食管下段:①阳虚型-栀子干姜汤;②温热型-栀子豉汤。
11、胃体疾病的经典用方:半夏泻心汤
① 贲门-归阳明-黄连黄芩-清君相二火;幽门-归太阴-半夏干姜-温阳燥湿。
②胃体疾病的特点:寒热错杂-寒温并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半夏泻心汤。
12、十二指肠炎症经典处方:小建中汤
①十二指肠炎的疼痛特点:时腹自痛-饥饿痛,夜间痛-位于幽门之下-虚寒腹痛。
②小建中汤=桂枝汤 饴糖。
13、空回肠疾病的代表方:理中丸
①小肠源性腹泻-下利 以脐为中心腹胀-理中丸;
②呕吐酸腐-脐周痛-旋覆代赭汤;
14、回肠与结肠交界处病变-肠套叠的代表方:大建中汤
①大建中汤为厥阴病处方。
②是木来克土,(肝木克脾土),肝胆犯脾(肝木旺,肠管痉挛蠕动套入结肠阳明中)
③大建中汤中方中用川椒,如同麻黄,可以抑制肠蠕动痉挛。
16、盲肠炎-阑尾炎。
①急性阑尾炎-热入营血-大黄牡丹皮汤-大黄(阳明) 丹皮(肝经)
②慢性阑尾炎-阳虚湿热-附子薏苡仁败酱散-附子(肾阳托毒) 薏苡仁(利湿热通小便) 败酱草(清湿毒)。
右侧的都与厥阴肝经有关,
17、升结肠-多阳虚-大黄附子汤;大黄-促进蠕动,附子-温阳增加力量。
18、结肠肝曲病变-大柴胡汤,肝经营热-热结-小柴胡汤 石膏。
19、横结肠-寒热错杂-附子泻心汤(胃是半复泻心汤)-附子 黄连黄芩。
20、降结肠-形成痞、满、燥、实-小承气汤-通降。
21、乙状结肠-形成痞、满、燥、实、坚-大承气汤-芒硝提高肠内晶体渗透压。
22、直肠肛门-肛门刺激征-芍药汤,-解除肛门扩约肌痉挛。
对白虎汤的研究
1、阳明病在经的特点:
①西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应中医的白虎汤证,“四大”: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②西医局部炎症反应,对应中医的栀子汤证,“四症”:红、肿、热、痛。
2、阳明病在腑的特点:
①腑证出现的病机:炎症反应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抑制了内脏胃肠蠕动,从而出现了痞满腹胀;大汗使得津液损失;肠蠕动减慢,津液减少,导致了胃肠道的痞、满、燥、实、坚。
②阳明病之腑证就表现为:痞、满、燥、实、坚。
3、白虎汤证的特点:
①全身对炎症的反应特点;②高动力循环(脉洪大);③交感神经高兴奋性(痞满);
②白虎汤的配药:白膏:抗细菌感染,退热;知母:协助退热存阴,调节皮质激素昼夜节律,是石膏 知母的配伍;甘草:补充外源性皮质激素,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粳米:有助于石膏溶解与析出,使之成悬浊液,补充糖分,补充高代谢时的能量损耗。
③吴门家传白虎汤套路,源于白虎汤的配伍特点:阿斯匹林 米汤 白糖 地米 抗生素。
④知柏地黄丸的特点:由于交感神经夜间兴奋,皮质激素夜间升高,导致夜间潮热盗汗-手足心出冷汗。知柏地黄丸用知母降低其在夜间的兴奋性,是知母 生地黄柏的配伍。
4、竹叶石膏汤的特点:治疗的是气阴两虚证,是以竹叶与石膏相配伍。竹叶是抗病毒的,不同于石膏抗细菌。由于是气虚,加人参甘草最补中气;由于阴虚加了麦门冬粳米补阴液。由于炎症反应慢性化,是个虚证,不用知母助石膏,而用竹叶助石膏,由病毒到细菌感染,石膏还有截断。竹叶石膏汤还有两个变证:①见腑实,大便不通畅,配大黄;②见夹湿,炎性渗出,配苍术,即抑制炎性渗出。
5、宣白承气汤的特点:①是一个治疗阳明温病的方;②为承气汤 小陷胸汤,治疗的是痰火腑实(舌色金黄,右寸实大,喘促不宁,痰涎壅甚),宣通肺气,上下通气。③杏仁瓜蒌皮,宣通肺气,排痰止咳,还能通粘便,专治痰秘(湿性粘滞持久、重浊腥臭)
6、白虎加苍术汤特点:①湿热证;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②是太阴阳明合病;③头面发汗,齐颈而还,(油汗、面垢、腹满是阳明 ),因阳明显在头面上。颈以上阳明,颈以下太阴;④湿:胸脘痞满,身重。 腹满阳明,身重太阳,不可转侧是少阳,为三阳合病。
7、消风散的特点:①出自《外科正宗》,治疗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大人小儿风热疱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②疏风药: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牛蒡子还通腑)③消炎药:石膏、知母(红肿热皮肤炎症),抗高动力循环;④燥湿利湿:苍术、苦参、木通(苦燥与辛燥,皮疹凸起)④养阴润燥:生地、胡麻养阴润燥;⑤养血:当归;⑥补气甘草。
8、消风散中核心药:①蝉蜕,利水除湿,疏风解表抗过敏,效果很好;不利水疏不了皮毛。
②僵虫:疏风抗过敏,化痰抗厥的作用。
9、越婢加术汤:治肉极,清热散湿,调和营卫之功。专治各种肌萎缩,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等肌肉疲病。麻黄6两 石膏半斤 白术4两,麻黄为肾上腺激素,神经递质;石膏消炎,对抗麻黄引起的心慌,姜枣术肌肉。甘草附子激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24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