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身体发痒很奇怪,有人白天皮肤发痒难耐,太阳落山后却安然无恙;有人每到夜深人静时皮肤就像蚂蚁在爬,清晨起床后症状自然消退。这种昼夜分明的皮肤瘙痒,在中医理论中暗藏着阴阳交替的玄机啊。 皮肤不是简单的身体'包装纸',而是体内气血运行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当气血运行出现障碍,皮肤就会发出警报信号。你在健康状态下,卫气像清晨的薄雾般均匀覆盖体表,营血如同滋润大地的溪流在脉管中静静流淌。但若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皮肤就会以瘙痒的形式让你知道。 这个昼夜交替的阴阳变化,可以解释这个情况。你看白昼属阳,是卫气巡行体表的重要时段;黑夜属阴,是营血滋养脏腑的关键时刻。当这两个时段的运行节奏被打乱,就会在对应时间段出现特征性的皮肤瘙痒。 白昼瘙痒:被困住的'太阳能量'晨起后逐渐加重的皮肤瘙痒,就像被乌云遮蔽的太阳。卫气本该在此时如朝阳般升发,却被三种'邪气锁链'束缚:风寒外邪如同突然降临的冷空气,湿浊困阻好比梅雨季节的闷热,气机郁滞则像堵车的早高峰。这些障碍使得卫气无法正常宣发,皮肤失去温煦濡养,于是出现游走性瘙痒,如同春风吹拂却夹杂着沙尘。 这类患者常伴汗出不畅、遇风加重的特点。解表法犹如打开房间的窗户,麻黄、桂枝等药物能驱散表邪,荆芥、防风如同扫除障碍的清风,让被困的阳气重新舒展。就像春寒料峭时晒晒太阳,体表的郁热自然消散。 当夜幕降临,本该平静的血海却暗流涌动。阴虚血燥者如同干涸的河床,血瘀阻络者好比淤塞的河道,胃肠积滞则像下游的垃圾堆积。这些病理因素在入夜后更加明显,因为此时阳气内收,推动力减弱,淤堵的血脉难以自我疏通。瘙痒多固定在某处,皮肤干燥脱屑,就像秋夜枯叶摩擦的沙沙声。 这类可以用通里法,犹如清理河道的工程队,桃仁、红花是疏通淤泥的利器,生地黄、当归如同引入清泉滋润河床,大黄、芒硝则像清理垃圾的运输车。当血脉恢复畅通,瘙痒自然如潮水退去。就像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后,水流重新恢复顺畅。 这里不得不说下一下,很多中老年人一到晚上就皮肤发痒,白天却有所缓解。往往是阴血亏虚的问题。之前遇到一个大爷就是被皮肤瘙痒折磨了一年多,越到晚上越严重,甚至出现盗汗、皮肤干裂、心烦失眠。一看舌头发红、舌苔薄黄,脉搏又细又快,这都是典型的阴血不足、虚火内热的信号。阴血就像人体的'润滑剂',不足时皮肤会像干旱的土地一样起屑发痒。晚上属阴,阴血不足的问题在夜间尤其明显,所以瘙痒会加重,连带出现盗汗、烦躁。当时开的方子很简单:养阴血:当归、生地、制首乌、胡麻仁、白芍(相当于给身体'补水滋润')祛风止痒:荆芥、防风、白蒺藜(相当于给皮肤'灭火止痒')此方适合'阴虚血燥'型瘙痒(表现为皮肤干燥、夜间加重、舌红苔少)其他类型的瘙痒(如湿热型起疹流脓、心火旺型伴随口舌生疮)需调整用药。后面嘱咐日常可多吃银耳、百合、黑芝麻等滋阴食物,避免熬夜耗伤阴血。调治一段时间好了很多。 面对昼夜分明的皮肤瘙痒,要学会'观天时,察人事'。白天瘙痒者要避免空调直吹,适当运动发汗,如同帮助阳气升发的春风;夜间瘙痒者忌食辛辣烧烤,睡前温水泡脚,好比给血脉注入暖流。饮食方面,白昼可饮薄荷茶疏散热邪,夜间宜服银耳羹滋阴润燥。 不要少看皮肤瘙痒,这是气血运行的晴雨表。我们要学会解读昼夜交替中的身体信号。也不要乱用药,用药前必须找中医师辨证,切勿自行照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0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