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独特秘方(挺管用的)
2025
05-02

独特秘方(挺管用的)

 

 补肾的绝好方子

狗脊、川断、菟丝子各30克,水煎内服,可以起到壮腰、填精、补肾、强骨的作用。 

具体方法:

1.熬药的时候,先把药在水中泡上半小时,然后加入400毫升水; 

2.待药汁熬成一半后,把药汁倒出来,再用同样的方法熬一次; 

3.把两次熬出来的药汁混在一起,每天早晚各喝200毫升。 

 一般来讲,坚持喝一周就可以明显看出效果了。

治皮痹三法

皮痹 (西医称硬皮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的纤维化或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点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近几年来笔者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内服法 黄芪30克,红花、川芎、当归各10克,鹿角胶12克,肉桂6克,白芥子12克,麻黄10克,淫羊藿、巴戟天各15克,全蝎6克,地龙9克,鳖甲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14天为一疗程,连用2疗程。

  熏洗法 透骨草30克,伸筋草20克,丹参25克,荆芥、防风、穿筋龙、川乌、草乌各10克。水煎,熏洗或热敷患处,每日分早晚2次,每次20~30分钟,连用7天。

  酒擦法 当归30克,藏红花5克,花椒20克,荜茇15克,樟脑10克,干姜30克,将上药用95%酒精1000毫升浸泡7天,每日用消毒棉签蘸该液擦患处2次,每次10分钟,连用14天

半身不遂方1、2 妙方精选

半身不遂方① 方药:松叶500克,独活、麻黄(去节)各300克。 制法:上药细锉,放入生绢袋中,加酒5000毫升,密封浸之(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 用法用量:每次温饮1小盏,每日3次。 主治: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方② 方药:生地、熟地、枸杞、木通、牛膝、川芎各30克,薏苡仁、五加皮、苍术各15克,当归、金花、银花、川乌、草乌、甘草、黄柏各9克,松节60克。制法:将上药用纱布袋盛装,用好酒4公斤浸入罐内密封,煮约1小时,再把罐埋入土中3日,退其火性。 用法:每日3次,早、午、晚各饮15~30克。 主治:半身不遂、日夜骨痛

治日光性皮炎验方

日光性皮炎是春夏季好发于对日光过敏者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日晒疮。

  其病变主要累及暴露的皮肤区域,如面部、颈部、胸背部及手背部等,患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甚至发生水疱,患者自觉灼热刺痒或疼痛。下述验方治疗此病效果颇佳。

  取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个疗程。若配合外用药则效果更好。可用当归、艾叶、黄连、甘草各30克,水煎后冷湿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一剂,每剂药可用3~5次,直至痊愈。

  夏季应避免长时间曝晒,并注意保护暴露部位;局部瘙痒时严禁搔抓,以防继发感染;局部禁用热敷。

治水痘验方

银紫汤:金银花30克,紫草20克,板蓝根20克,生地20克。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合,浓缩至200~300毫升,分2~3次服用。

  其中3岁以下者每日服200毫升,3岁以上者每日服250毫升。本方有清热泻火,解毒透疹之功。

  清痘解毒汤:蝉衣15克,丹皮10克,金银花10克,白鲜皮10克,生地黄10克,生薏苡仁10克,玄参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一般用3~7日。

  土蒲药浴方:土茯苓3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大青叶10克,紫草10克,苦参10克,百部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洗浴,日2次,早晚用。

  金银蓝根汤:金银花15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苦参10克,山栀子10克,玄参10克,竹叶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治疗期间忌食油腻、辛辣、海鲜类食品,并隔离患者。

治疗肝硬化验方

生牡蛎 30克,制鳖甲15克,珍珠母30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15克,川怀牛膝各15克,桃仁8克,炒白术30克,麸炒枳壳15克,生黄芪30克,肉桂6 克,郁金10克,鸡内金15克,丝瓜络20克,橘络15克。

  若偏于气滞者,加柴胡、青皮、佛手疏肝理气;偏于寒湿者,加苍术、厚朴、茯苓温化寒湿;偏于湿热者,加栀子、茵陈、龙胆草清化湿热;偏于血瘀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化瘀软坚;偏于阳虚者,加黄芪、党参、附片温补脾肾;偏于阴虚者,加山萸肉、首乌、黄精滋补肝肾;伴呕血,加代赭石、生大黄、白及降逆止血;伴神昏,属热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属凉闭加服苏合香丸辛温开窍;伴尿闭者,加二丑、甘遂、大戟峻下逐水;伴肋痛者,加延胡索、莪术、青皮活血理气止痛。每日1服,水煎两次,分3次服

治顽固性头痛方

内服方 白芍30克,川芎、羌活、酸枣仁、白芷、藁本各10克,川牛膝、茯苓各15克,天麻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塞鼻方 丁香、荜茇、细辛、升麻、薄荷各10克,白芷30克,川芎15克,冰片8克。共研为极细末,储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棉蘸药粉少许塞鼻,并深吸气。塞患侧鼻孔,两侧痛同时塞两个鼻孔。一般用药5~10分钟即可止痛

治脉管炎方

内服方 当归90克,元参、甘草各30克,茜草、红花、全蝎各12克,乳香、没药、金银花各9克,牛膝、透骨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 紫花地丁、连翘、蚤休各30克,赤芍15克,生甘草9克。加水煎汤,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个疗程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女贞子30克(重症用6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病情缓解后巩固疗效用女贞子30克继续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女贞子30克(重症用6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病情缓解后巩固疗效用女贞子30克继续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2、白花蛇、地龙各150克,地鳖虫、制蜈蚣、制僵蚕各30克,炮山甲25克。痛甚加制全蝎30克。以上诸药共研细末,分装为40包,每日早晚各服1包。治疗有效后,可以继续服2~3剂,以巩固疗效

秘方,方子无奇,效果惊人

据说这张方子刚被公布出来时,很多人觉得这张方子很普通,也有些中医师批评这张方子组方太复杂,认为组建此方的人不懂中医的大有人在,但是该方的临床疗效很快就令大家哑口无言了。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皮肤病血毒丸对引发人体皮肤炎症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杀伤能力,因此对感染性皮肤病能起到修复治疗作用。皮肤病血毒丸能迅速止痒,对多种皮肤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有显著疗效。皮肤病血毒丸甚至对银屑病 ( 牛皮癣 )也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延缓病变部位表皮细胞角化形成鳞屑。

虽然有许多人用中医理论来讲述这张方子的组方原理,但是以我自己摸索抗癌方剂的经验来看,这种大处方只可能是最初的研究者不断的在临床实践中加加减减,摸索出来的,根本无法用传统中医理论对它做合理的解释。

此方有轻微致泻作用,所以特别适合皮肤病兼见便秘的患者,但是便溏的患者服用后可能会有腹泻的副作用,孕妇也要慎用。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辩证使用。

【失眠方】治疗失眠(肝郁气滞、肝血不足)

【组成】酸枣仁20克,刺五加20克,桑葚20克,灵芝10克,远志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百合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合欢花10克,柏子仁10克。

       【功能】滋阴养血,疏肝解郁,潜阳安神。

       【主治】失眠(肝郁气滞、肝血不足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煎液混匀,每次400~500毫升,分2次温服。

       【加减运用】血虚失眠者加用熟地黄、龙眼肉、当归、白芍;虚火扰心而致失眠者和交泰丸,并加用生地黄、玄参、白芍、鸡子黄,甚则加用朱砂;瘀血阻窍而致失眠者加用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粉;痰浊中阻而致失眠者加用法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胆虚心怯而失眠者加用人参、川芎、知母、茯神;妇人郁火内扰者加用香附、白芍、薄荷、菊花;年老体虚、髓空脑虚者加用紫河车、益智仁、鹿角霜、熟地黄。

       【方解】本方是王净净40余年临床实践的经验方。王净净认为失眠的治疗,关键在于调营卫、和阴阳、引阳入阴以求“阴平阳秘”;同时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故因肝气郁滞、条达失疏而加重失眠的情况不可忽视,因而王净净临证之时总以平调阴阳为总则,施以滋阴养血、疏肝解郁、潜阳安神之法而奏效。滋阴养血当从心、肝论治,盖心为神之所寄,阴血得养,则心神方安,神有所寄,阴阳调和而阳能入阴。肝为刚脏,主情志,藏血储血,条达气机,妇女郁而不寐及年轻人之压力大而长吁短叹之难以入寐等情况多责之肝,故行柔肝养血、疏肝解郁之法能解郁潜阳,而达阴阳平衡、条达气机以安神定志、易睡安眠之目的。

       方中酸枣仁本具养肝、宁心、安神之功,又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可养心阴、益肝血、宁心安神而为君药,以统帅全方。臣以刺五加、桑葚、柴胡。刺五加益气健脾、补肾安神,脾胃健运而除“卧不安”之源,肝肾充养而绝“阳不入阴”之虑;桑葚一味善于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清虚火,故用治失眠患者尤相宜;柴胡走肝胆,既具和解之功,又有疏肝之用,合酸枣仁而增强其养肝之效,配伍刺五加而突出其益气之功,合桑葚而使其滋养肝肾阴血之用而不呆腻。佐以灵芝、远志、百合以补养肝肾、安神催眠,并用郁金、合欢花合柴胡而增强其疏肝解郁之功,合酸枣仁而增强其安神之效;益以龙骨、牡蛎以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潜浮阳以益心阴。柏子仁养心安神,多可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多梦,并可引药归心而行使引之功。综观全方,药味平和不峻,药性有动有静,药量有轻有重,补而不腻,疏而不烈,既具滋养心血、补益肝肾之功,又有疏肝解郁、潜阳安神之效,终达平调阴阳而安眠之目的。

       【临证备要】除给予药物治疗外,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嘱咐患者按时作息,移情易性,乐观向上。伴有焦虑症状患者,必要时可适当辅以抗焦虑药物,待取效后逐渐减量直至停服。

救脑汤:清代流传下来的治头痛经典方 “救脑汤”一方,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头痛篇中,谓可治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之“真头痛”。该方由当归、川芎、细辛、蔓荆子、辛夷花五味组成,其中当归、川芎重用至30克。

偏头痛一证,疼痛或左或右,目胀似脱,用药一般不外养血祛风、潜阳定惊、祛痰开窍一类,往往收效甚微。因头为诸阳之会,居诸脏之上,多由血虚有风,上扰巅顶,内入脑海而发。高巅之上,非风难入。陈氏救脑汤一方,大凡诸药不效而以血虚生风为其因者,虽兼有它证,而以此方加减,投之辄效。其中奥妙之处乃当归、川芎各用30克,取其养血祛风之强效,为主药;辅以细辛、蔓荆子、辛夷花治头痛之专药,载药上行,诸药相配,相得益彰。兹摘录数例,窥其一斑。

例1:血虚生风头痛

卢某,女,28岁,工人。初诊:1982年2月2日。

偏头痛十年余,产后六年来发作益甚,或左或右,发则头痛如裂,目胀似脱,甚则抱头大哭,痛不欲生,每每持续数日不解,每月发5-6次,月经前后痛必加剧,非止痛药数粒不解。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十年来服药六百余剂,观其方药,多为化痰祛风定惊养血之剂,但收效甚微。盖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血藏于肝,肝血不足,虚风内生,上扰清空之府,发为巅顶之疾,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下虚者,精血不足也,上实者,风阳扰于上也。故养血以实其下,祛风以泄其上,仿救脑汤意加味。

处方:当归30克,川芎30克,细辛5克,蔓荆子10克,白芷10克,辛夷花10克,生甘草5克,钩藤15克,潼白蒺藜各15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

服药二剂,适逢经行,头痛未作,唯觉头昏重胀,但未服止痛片,续服原方出入廿余剂,疼痛已除。停药观察至今,未再发作。

按:内伤头痛,或因于风,或因于痰,或因于精少。血虚生风,上扰巅顶,可致头痛,头为清旷之区,最忌阴浊之邪,脾虚气弱,运化乏权,痰湿内生,上泛巅顶,肾虚精少,脑海失养,均可致痛。而偏头痛一证,因于风者居多。患者偏头痛十余年,几经图治,未见起色,前医用药,亦曾用归、芎之类,然其用量均在5-10克之间,岂知病久日深,非轻剂可解;巅顶之上非平剂可达。今仿陈氏救脑汤加减,用当归、川芎各30克获效。

例2:血虚夹湿头痛

张某,女,50岁,干部。初诊日期:1982年3月11日。

头痛8年余,逐渐加重,以致每日痛不休,服止痛药不断。每月平均有两次大发作,甚则头痛如劈,目胀似脱,恶心呕吐,饮食不进,大便溏泄,面色少华,神萎不振,舌质黯红,苔薄白腻,脉细。证属血虚生风,上扰巅顶;脾虚生湿,胃失和降。宜养血祛风,化湿健脾为治。

处方:当归30g,川芎30g,辛夷花10g,蔓荆子10g,细辛5g,白芷10g,苍术10g,荷叶顶10g,升麻10g,木香10g,苏梗10g,生甘草5g。

上方续服廿余剂后,头痛虽未大作,但有时仍有小痛不舒,需间服止痛片,后改当归40g、川芎40g,又服9剂,疼痛方除。

按:患者年已半百,且病程日久,气血本虚,然夹痰湿,故养血祛风治其本,化湿健脾治其标,辅以清震汤加味,升清降浊。服药廿余剂,大痛未作,小痛稍有,证治相合,然病久日深,正虚邪实,非轻剂易解,故改当归40克、川芎40克,加大其量,重可去实。再服九剂,头痛已除,至今未作。如遇病久恙深顽固反复者,归、芎可再加重其量,确能收药到病除之功。

例3:瘀血头痛

孙某,女,48岁,工人。初诊日期:1982年5月21日。

患者旧有偏头痛之疾,经治已愈,1月前跌倒,左侧着地,头、面脉络受伤,血溢脉外,故左侧头面青紫肿痛,气血阻滞,痛如针刺,脉细,苔薄白,质黯红。细谛其因,乃瘀血为病耳,当以活血为治,加上患者面色少华,此乃气血不足之象也。故于活血祛瘀法中加入养血祛风之味,冀其新血渐生,瘀血得去。

处方:当归30g,川芎30g,细辛5g,地龙10g,川牛膝15g,自然铜15g,白芍10g,酸枣仁15g,莪术10g,僵蚕10g,生甘草5g,生山楂15g。

共三诊,计服药八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旧有偏头痛之疾,经医治头痛虽除,然血虚之根未杜,外伤后,头面脉络受伤,血液外溢,阻于肌表,瘀血停滞,脑海失养,头痛又作。故取川芎活血之功,当归养血之效,辅以地龙、川牛膝、自然铜、莪术、僵蚕、山楂活血化瘀之品,白芍、枣仁柔肝养血以安神,服之面部青紫退,头痛除,寐转佳,纳食增。

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堪称神效,甚至无后遗症 名医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人不少,但知道为何叫“还五”的不多。

西医的脑梗塞、脑血栓、脑溢血,中医统称为中风。根据患病程度分为中经、中腑、中脏、中血。其中,中脏最为紧急,预后最差。

 中 经 

中经:就是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病在经脉,会不昏倒而出现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言语不利等症。脑血栓患病前期,都有手指发麻,西医叫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脑血栓患者,先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和附子各60g以上并浓缩)救急,然后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治之。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必须用至120g。

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

生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川芎6g,桃仁泥3g,南红花3g,广地龙3g,附子30g,干姜30g,甘草30g。

此等用量只会嫌其少而不会嫌其多。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4-5剂后去之。

补阳还五汤中“还五”二字的意思,是王清任将人身的元气分为10份儿,人的元气损失了5份儿,只剩下一半,所以就会半身不遂,“补阳还五”就是“归还人身缺损的另一半儿的元气”,只此一句,道破天机,指明中风就是元气亏损,必须在恢复元气上用功。

补阳还五汤中120g黄芪,是恢复元气的动力,用来加速气血运行,其它破瘀血的药物在气血的推动下,瘀血会很快被破除掉的。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

改良后补阳还五汤

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

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几天后,也会发生浑身抽筋、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有瘀血,中枢神经会激发一些肾阳上升到脑部破瘀,但由于患者阳气衰微,一经激发,便大部上升于脑,下焦空虚,致使二便失禁。头部的阳气有馀,就会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导致抽筋、痉挛的现象发生。西医只会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来抑制神经的作用。镇静剂具有抽取真阳的作用,并且中风患者的元气非常虚弱,镇静过量或长时间使用,就会导致患者虚脱死亡,这就是镇静剂的使用不能过量的原因。此时应该用补充元气(而不是用抽取元气)的方法来恢复元气的功能,所以,应该服用大剂参附汤回阳救逆。服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药运行、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当作紧急情况处理,二便失禁的情况也会随之的消除。

 西医治疗痉挛和抽筋的方法,就是服用「肌舒」来破坏患者肌肉张力来达到制止抽筋的目的。此病最忌讳使用西医的「肌舒」,由于此药会破坏肌张力,西医用破坏肌强力的方法解除患者的痉挛,会使患者的肌肉大部分萎缩,当脑部瘀血破除后,患者还要大量的时间来恢复肌肉的生长和功能。

患者手足有力却不能行走,是因元阳不足而虚阳外越于四肢,故手足有力,却不能行走,是因为元阳不足而腰间无力。只有元气充足,腰才会有力。西医以为患者手的握力增强就是病情恢复的表现,未免偏颇。而且,通过西医仪器的检验,脑中的瘀血已经消除,患者却不能行走,说明偏瘫绝不是简单的瘀血问题,而元阳大伤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中 腑 

中腑:就是脑溢血较轻的病症,其病在腑,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症。西医称为脑溢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中 脏 

中脏:就是脑溢血最重的病症,其病在脏,会猝然昏倒,有闭证和脱证之分。西医属于脑溢血重症。

中风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亏损,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招感外邪,或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不节,都可以引发中风。而气血亏损,主要归咎于忧思恼怒和房事不节。凡是中风,患者必定真元先已亏损,一切外邪才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才能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都可以令人死亡。

治法:对于脑溢血患者,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白通加猪胆汁汤

老葱白四茎(后下),淡干姜20g,生附子20g,人尿1茶杯(古人用小茶杯)(兑入),猪胆汁一小杯(相当于现在用的酒盅)(兑入)。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袪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入人尿、猪胆汁等寒凉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无论是中经、中腑还是中脏,若用重灸关元穴的方法,各种中风病症都可以治愈。对于脑溢血患者,灸关元穴1壮,就可以使在头部的虚火下降(吸回原处),头脑清醒,症状缓解,这是关元穴的作用,也是先天元气的自然功能。继续施灸,阴邪逐渐化去,正气逐渐恢复,效果如神。对于脑血栓患者,理论和方法也同样如此,如果再加上中脘穴,效果会更加理想。而且,不服用破瘀血的药物,也可以恢复,因为阳气本身就有破瘀的功能。在此说明,如果患者能够忍受疼痛,灸法是治疗中风的最佳方法,治疗速度也是最快的,效果也是最彻底的。

中风患者,是不能进行体育锻练的,因为患者属于元气大伤的状况,锻练更会损伤元气,会使病情更加严重。西医不懂元气理论,让患者锻练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必须用恢复元气的治疗方法,使元气和脏腑功能恢复一半以后,才能开始锻练。此时的锻练,才会对恢复肌肉和体力有所帮助。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