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奇社
附子法系列,乃由附子法(附子、术、草、姜、淫羊藿)基本组成,分解为三个系列,即四逆法(附子、草、姜)、附子法(基本组成)、附子桂枝法(附子法加桂枝)。附子法她是扶阳医学扶助坎中一阳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作用,以左手尺脉至骨缺乏缓力神,或兼滞、短、紧等异常为用法依据,即以治疗里证为主要目标。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派生出四逆法、附子法、附子桂枝法三法,其应用过程中还要参考其它脉诊指标,这样才能应用好附子法系列。
一、四逆法(基本法组成一)
[药物组成]
附片、炙甘草、姜。
[药解]
附子:(母以子为荣,故称之为附子),大辛大温大毒(三大者,已经大到了极限,凡事不过三,未有再可以伦比者也。如《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辛者,辣味也,言其味,口尝后可知也。温者,言其性,非至腹无以感知也,乃服后之感觉耳。毒者,言性之偏者,“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于无可加处则大毒”(《神农本草经读》),如彭师抄本注:“大毒者,非砒霜杀人之毒也,言其性刚烈耳”),至刚至烈(至者,到也,达到之意。刚烈之性,无坚不催,未有不能攻破之理也),且刚中有柔(刚柔之性,言其阴阳合一之性也,非人之所谓其功性专一也),能内能外(入腹之后,借助其升动之性,循行于人体脏腑经络,由里向体表之处发越也),能上能下(言其归经,入肾与膀胱,由肾之里到膀胱之表,再由表至里,言其循行为圆也)。如善发挥其力量(言若人擅长能尽用其材之时),以之治人,人健而身轻(言之人服之,阳运无阻,气血流畅,身轻体健而阴邪自无容身之地也);以之治国,人和而国泰(弘扬正气,人世间之阳气耳,正气流行而民安,民安则国也);以之治天下,而亿万年皆盛世也(弘扬正气,天下太平,人间有序,盛世延年也)。
[应用要点]
四逆法乃是由《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变化而来,《伤寒论》中的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组成是基本固定的,而扶阳医学中的四逆法(附片、草、姜)其组成却是非常灵活的,这样更能适用于临床上各种各样的病情。
【加减变化如下]
1.四逆汤【组成]
附子(制附片)、炙甘草、生姜。
[药解]
附子:得姜、草,使火土有用(附子者,火也;姜草者,土也。火能生土,土能伏火),阴阳得理(附子阳也,土者阴也,阴阳协调则互生),气血得调(气血乃阴阳之用也),健强脾買(脾胃中之火力旺盛,则后天之本自然强健也),而脏腑而经络而肌腰而皮毛之气血(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化源不断,则人身自然气血流畅),往宋有衡,交流无阻(生生不息者也),运用有方(意为擅用者乃知其奥妙,运用自如也),身无病矣。
[应用要点]
用于一种情况是肾脉沉弱甚,阳虚较显著的;另一种情况是肾脉浮空,不归根,阳要脱或者阳有外越的现象,应速用。
此法组成临床上最为常用,本法结合临床情况,常加上吴茱萸(肝区疼痛并呕逆等)、人参(以汗多为应用指征)、安桂(命门火弱时用),特别是四逆汤加砂仁最为常用,其不仅仅有纳正归正之功,同时还有治疗长期大便秘结的良好效果。
2.白通汤
[组成]
附子、炙甘草、生姜。葱白。
[药解]
附子:得葱白,下入肾阳(郑钦安云:“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医理真传·白通汤用药意解》)),上达肺阴(虽引心阴下行以助火,但又助肾阳上行以济阴,此之谓也),内行冲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之为血海,言其行其阴也),使百脉通达(肺朝百脉而通达),气血交流(既阴阳交互之意),而营卫得以协和,阴阳得以燮理(燮字古字,上面两火下面一火,三火,意为火旺又和谐也),上安下泰(水上而火下,乃为泰卦也),外清内和(外清则凉,内和则温,人身常态也),全身自如矣(阴阳通调,自然灵活自如也)。
[应用要点]
用于当脉沉取洪大或劲或结,但肾脉弱甚,其人或沉睡,或无神不语。可以用来缓解这些症变,这样的病人病症的变化一般都会很大,或者是神经衰弱的也可用,并可愈。凡是年稍长、脑力不够用的,可以常服四逆白通汤。为提高白通汤治疗效果,方中加童便也常用。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曾经多次提到应用回阳饮,其书中没有给出具体药物,唐步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中分析其为四逆汤加人参,多数学者认可其分析结果。其实,郑钦安的回阳饮,就是这个白通汤,在此本文纠正了多少年来郑钦安研究者的误区。
二、附子法(基本法组成二)
[药物组成]
附子、术(贡术、苍术、茅术、莪术)、炙甘草、淫羊藿、姜(生姜、煨姜、干姜、筠姜;若用筠姜或干姜,份量酌情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南山植、小茴香酌情而用)
[药解]
参照前面有关内容。
[应用要点]
附子法组成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其组成变化较大,因此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灵活看待其组成后的变化与作用,这样才能应用好附子法。
[加减变化如下]
1、扶正益脾法(理中法)
【组成]
附子、贡术、淫羊藿、炙甘草、生姜。西砂仁、安桂+补骨脂。
扶正益脾法,又名附子理中法,简称为理中法,其组成是附子法基本方,加西砂仁+骨脂+安桂,主要是安桂+补骨脂的作用。
[药解]
安桂入离火,火旺则生土;补骨脂入坤土,以助肾阳,相火旺则生艮土;艮土升而坤士降,砂仁纳脾升胃降之气,再归于坎宫,则后天脾胃之运化,得先天真气之助,而生生不息,后天得以强健也。
[应用要点]
理中法遵照《伤寒论》中的附子理中法,附子理中汤为:人参、白术、炙甘草、炮姜、附子。方中有人参。扶阳医学的附子理中法(护正益脾法)同于《伤寒论》之名称,如果用干姜,则用人参,但扶阳医学一般多用潞党参。
理中法若兼见肝脉紧者,可加公丁香,既能温肾暖肝;肾气升,肝气就流畅,肾气就可以缘木而上,心肾相交,脾阳得助;脾胃虚弱者,可用上安桂+人参;若是长期稀便者,可用大泡参十上安桂十补骨脂;若肝硬化腹水并腹胀者,或多种腹胀者,可用官桂+大腹皮。若胃弱,食不得,加老蔻,以助胃气,胃气好有利于脾的运化。如果阳弱者,加用杭巴戟十菟丝子十益智仁,与法中之淫羊藿配合,法中上安桂生精,助肾阳;
理中法主要应用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常,胃腹胀,大便不常,且必须用此理中法。治脾、益脾必须护正、扶阳,正气亏损即伤脾阳,扶脾阳必须护肾阳、护正气,正气运行正常,才能助益脾阳,脾的运化才能正常。
2、扶阳降逆法(降逆法)
【组成]
附子、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生姜。西砂仁、吴茱萸十法半夏。
扶阳降逆法,简称为降逆法,是由附子法加西砂仁、吴茱萸(或南藿香)+法半夏。此法的降逆作用主要是指吴茱萸十法半夏。
[药解]
吴茱萸温肝暖脾,行郁化滞,助肝木升发之性;法半夏降逆化痰,浊邪易降;砂仁(带壳或西砂壳)纳气归正,助半夏以降浊,协吴茱萸以升清,清者升,浊者降,上通而下达,清浊分明,逆气自然归于正化。
[应用要点]
降逆法主要是治疗,因中焦脾胃虚寒而引起的各种呕吐、呃逆等。若肾脉沉弱,肝脉沉紧,可加用安桂十公丁香:胃神经官能症(痛起来就呕吐),加用公丁香+良姜+官桂或安桂,痛甚加玄胡索;美尼尔氏综合症,加茯神十石菖蒲,呕吐、眩晕可止;待初步治好了,根据情况用它法。病轻者,可将吴茱萸改用南藿香,特别是合并外感风寒并湿郁者,南藿香+法半夏,或三者合用吴茱萸十南藿香十法半夏。
3.扶正安神法(安神法)
[组成]
附片、术、炙甘草、淫羊藿、生姜。硃茯神十西砂仁+柏子仁、灶心土+黄芪。
扶正安神法,简称为安神法,其由附子法基本方,加硃茯神+西砂仁+柏子仁、灶心土+黄芪而组成。
[药解]
硃茯神引离宫之真阴,君火相接,使火明而下安;并镇定精神魂魄,都归于温性药品之中,使气机绵绵接续为要。柏子仁通心安窍,引魄引魂归舍,魂魄交合,阴平阳秘矣;与硃获神合,镇心神,洁膻中;与砂仁合,纳肾气,上交于心,使胆镇而膻中得灵。黄芪,引泉水于艮山,由震而巽而离,成为天地交泰之势,乾坤和合,坎离交济,阴阳刻刻不离,自然寐寤与天地阴阳合为一体;再借伏龙肝,得火之煅炼而成,交火土而镇神魂,神魂得安,阴阳升降均成自然,寐寤开阖之机又成轻车熟路之行矣。
[应用要点]
扶正安神法,其能启肾阳助心肾相交,护阳助正,安定心神,血压可平,睡眠可安。安神时,若不同症状可加不同的药,根本的目的都在扶正气,安定心肾,使血压平稳。
若合并心动过速、不缓者,可加熟枣仁,使熟枣仁+柏子仁,其作用更佳;若效果慢者,可葱白三根,沸水烫后兑入汤药则效果更好:肾脉沉弱者,可加上安桂以助命门火;肝气不畅者,加小菌香十公丁香以温肝达肾暖脾。
4、护阳理肝法(理肝法)
[组成]
附片、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西砂仁、公丁香+青皮。
护阳理肝法,简称为理肝法,其由附子法基本法,加砂仁、公丁香+青皮。理肝法,也可以是在附子法中加小茴香,即再加砂仁、公丁香+青皮而组成。
[药解]
西茴香调和肝脾,化阴通阳。公丁香舒胃调脾,引木通肾。青皮疏肝理气,解郁化滞,以达皮毛。三者合用,得砂仁纳气归正,以助其理肝郁,温中土,通金气,金木协和,热土养木,木气升达以成旺盛之机,生机化机必然成繁茂之势矣。
[应用要点]
理肝法可治现代医学所谓的各种肝病,如肝肿大、脂肪肝、肝硬化、肝炎以及胆囊的疾病等,均可采用护阳理肝法。
若肝区疼痛者,可加吴茱萸,痛甚掣背,玄胡索十吴茱萸同用,效果更好;湿浊重,睡眠不佳者,加硃茯神;湿重者,脉湿滞、不畅,气冲逆,气窜、转气,加法半夏+官桂十吴茱萸;肝硬化、肝肿大、脂肪肝,以及肝脏有实质性的病变,可选用玄胡索十广郁金、制香附十吴茱萸、红花+山甲珠(一定要用炮制过的,用生的可能导致穿透出血)。
5.扶阳固肾法(填精法)
[组成]
附子、贡术、炙甘草、淫羊藿、生姜(或者筠姜)。上安桂十益智仁、杭巴戟十葫芦巴。扶阳固肾法,简称为填精法,也就是扶阳医学常见说的收功之法,所有疾病到这一步才有可能彻底治愈或恢复。填精法其由附子法基本方,加上安桂十益智仁、葫芦巴+杭巴戟而组成。
本法中上安桂十益智仁侧重脾,而葫芦巴+杭巴戟则侧重于肾,实际上是脾肾两补,以肾为主。
[药解]
安桂温血化凝,行气热血,化瘀生新,通经达络,助阳化阴,有生化之能。葫芦巴生肾精,强骨髓,壮骨气,使骨壮而筋和,筋柔而气通。杭巴戟引阴交阳,达骨中,循经络,壮肌腠,而肾精得充。益智仁通肾达脾,温肝益智,填精壮元。
三者都与附子合,刚柔相济,行气温血,通经达络,筋脉柔软,骨壮肌充,精充元补真阳有继,先天元阴元阳得助,后天五行协和,一切气化运行畅通无阻,生机化机皆成自然之势,肾强而体健也。
[应用要点]
填精之法适用于所有疾病的恢复期与巩固治疗期间,这也是扶阳医学的收功之法,也就是治疗到这个时候,所有的疾病就有治愈的希望。此法彭师认为法只用生姜或筠姜,不用干姜。
若妇女肾精不足或妇女卵子不常者,可加用生黄精十桑螵蛸,或淫羊藿十菟丝子+杜仲;若尿急、尿频,夜尿多者,可加菟丝子+益智仁、覆盆子;若有遗精、阳痿,则用益智仁十菟丝子;若是肾阳升降不利,人感疲倦困乏、头晕者,则益智仁+西砂仁同用,使阳能升能降。
6、护正调气血法(气血法)
[组成]
附片、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煨姜。潞党参+黄芪+秦归首、(上安桂十益智仁+木蝴蝶+韭菜,或起阳子,或东阿胶)。
护正调气血法,简称为气血法,是由附子基本法,加潞党参+黄芪+秦归首、(上安桂+益智仁+木蝴蝶十韭菜,或起阳子,或东阿胶)。括号内的药物,可加或选择加用都行。
[药解]
黄芪引泉水由冲脉直达巅顶,凡清窍皆得其益,且能润筋骨肌肉。当归润肝达脾,得黄芪引肾水之微阳,入肝而心而肺,降而归脾,五脏皆得其养,气血皆得其调。潞党参大助化源。
三者与附子合,刚柔相济,阴阳相协,气血互用,大助天地之运化,坎离互济,水升火降,乾坤和合而更能有用,气血阴阳刻刻不离,都交会于宥密之中,先后互补,五行运化,一切均成自然,生机化机无限,正足而身体强健也。
[应用要点]
气血法主要适用于妇女月经后、产后、气血有损,或是体质差而偏瘦者,均可调补气血,强调无外邪时用,邪未尽禁用,防止邪闭于内而病变。一般月经后连续服4~5天。
若重在调补肾气、阳气时,加用丝子十杭巴戟、生黄精十起阳子;重在补血时,加用生黄精十肉苁蓉,必要时加东阿胶,黄芪倍秦归;若脾胃差,可加用白胡椒、补骨脂+益智仁;子脏有囊肿、肌瘤,加用三七+红花;若求嗣,不用三七、红花,可重用生黄精。
7、扶正强身法(强身法)
[组成]
附片、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煨姜(或筠姜)。安桂+益智仁+补骨脂+杭巴戟、潞党参+黄芪+秦归首。
扶正强身法,简称为强身法。强身法是由附子法基本方,加安桂+益智仁+补骨脂+杭巴戟、潞党参十黄芪十秦归首。实际上,也是在填精法的基础上,加潞党参十黄芪+秦归首。即在附子法的基础上,加填精法(安桂+益智仁+补骨脂+杭巴戟)与气血法(潞党参+黄芪十秦归首)而组成。
[药解]
参照前面填精法与气血法药解。
[应用要点]
强身法,可应用于正气、阳气、太和之气(阴阳合一之气)严重亏损,如多见体弱多病,或者重病,或者久病,或者手术之后体虚者,此类人群皆因扶正气益肾阳为主,调养气血,而达到强身健体之效,并且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如临床上见,肾阳太弱者,可加葫芦巴+木蝴蝶十三七(整支补气,粉用化瘀血);老人大便不畅,加生肉苁蓉,助阳润肠;饮食差,胃脉紧的,加白胡椒;脾胃消化运化不好的,加白蔻+高良姜;需要交合阴阳的,重加生黄精+肉苁蓉+杜仲,与方中之淫羊藿+杭巴戟配合,能腰健骨坚筋强而身轻。
8、扶阳泻下法(泻下法)
[组成]
制附片、白术、炙甘草、生姜。大黄+芒硝、(砂仁+陈皮+法半夏+茯苓+泽泻)。(外用:蟾酥+麝香)。
扶阳泻下法,简称为泻下法,是由附子基本法,加大黄+芒硝、(砂仁+陈皮+法半夏+茯苓十泽泻),或加(外用:蟾酥十麝香)而组成。
[药解]
大黄,大苦大寒,性沉而降,专入阳明胃腑大肠,去陈垢而安五脏;其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消肿胀,俱各如神。
芒硝,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而泄下。芒者,消也,能消散而破结软坚,润而缓行:大黄推荡,走而不守,故二物相须,行润泄通,其效可增。
其二者都与附子合,则寒性可减,伤正之弊可防,通下之功倍,气化升腾,二便之闭塞可解。
[应用要点]
泻下法应用于由多种疾病所导致的,如腹水严重,或尿少,出现了全身浮肿,每天尿量很少;西医使用利尿剂、透析、补充蛋白等措施,效果达不到目的时;患者症见面色黑,舌苔全黑、厚、腻,舌质少津,表现为肾厥(慢性肾衰、尿毒症);久病及肾,伤及坎中一阳。
应用扶阳泻下法时,要配合外用蟾酥十麝香,贴敷肚脐,可促进当天排尿。应用本法之时,前面要用桂枝法开道,先把表邪去掉,再用泻下法,泻下排二便之时,大便次数要控制在2~3次为宜,以小便增多为目标;第二、第三天改用四逆白通汤,继续外用蟾酥十麝香,可继续促进排尿增加,以使腹水尽快消除;第四、五天后使用扶阳医学化气行水法(行水法),将水毒完全排除体外,舌苔由黑色逐渐转变为常色,脉象由浮洪弦(不是阳实),逐渐转变为沉缓。
9.化气行水法(行水法)
[组成]
附片、苍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大腹皮+官桂+玄胡索、(硃茯神+法半夏)。化气行水法,简称为行水法,是由附子基本法,加大腹皮+官桂十玄胡索、(小茴香+硃茯神+法半夏)而组成。
[药解]
大腹皮行网膜之水,若服后腹仍胀,可加马槟仁(去壳)同用,加强行水之功。官桂加强胃肠的运行功能,宽肠胃,有助减轻腹胀,与玄胡索相合,水气凝聚可消,隐痛可缓。附片,壮火源,益水主,水火交济,精气运行,脏腑得养,肝必受益。
[应用要点]
行水法,主要是应用于肝病腹水,腹水就是气和水都不是很畅通,网膜之间的水多了,就会出现腹胀,所以治肝腹水重点就是化气行水。应用行水法之前,一定要先应用桂枝法开道,把邪气去掉后,再应用行水法才能取得好的疗效,若有邪气在表或在肺,气化不能打开,则无法达到行水法的目的。取效之后,症状或病情改善之后,要进行下一步的建中或理中法调理,步步深入,次第分明,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在应用此法时,可酌症情变化其方。其法,除基本法所用之药外,还可选用大麦芽,肝之本谷,助肝气畅行;还可用石菖蒲,助官桂行开合之功,助大腹皮(马槟仁)行水消胀之力。
10、护阳安神之法(安神之法)
[组成]
附子、白术、小茴香、炙甘草、煨姜。茯神+柏子仁、潞党参十黄芪、(西砂仁+补骨脂)。
护阳安神之法,简称为安神之法,是由附子法,加茯神+柏子仁、潞党参+黄芪、(西砂仁+补骨脂)而组成。
[药解]
茯神,先安神志,又引膻中之水下行,渗淡水湿,清浊可分。柏子仁,通达心脾,交合神意之用也。
茯神与柏子仁合用,湿浊去,清气升,君火以明,相火归位,上通下达,魂魄相交,其睡眠可安也。
[应用要点]
安神之法,不仅仅适用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失眠症,也适用于各种心脏病而引起的失眠、乏力、胸闷气短等症。本法是治各种失眠症的过度之法,可随症加味而用。本法可与前面安神法互相参照。
11,法
[组成]
附片、茅术、炙甘草、煨姜。泡参十秦归、酸枣仁十柏子仁、硃茯神+西砂仁。
安神益智之法,是由附子法,加泡参十秦归、酸枣仁+柏子仁、硃茯神+西砂仁而组成。
[药解]
硃茯神安心神,益脾土,使火土合德,万物得其光辉,照耀于全身,阴阳无不明矣;柏子仁,宁心益智;合枣仁安神智,引脾中之液归于膻中,与枣仁同达于离宫,魂魄乃定,睡眠必增;泡参生津生液,化源丰富;秦归借泡参之力,引气血归于清虚之腑,生化之机可以畅旺;砂仁纳阴阳两气,交于五蕴之中,使五蕴得空,上下内外,无不清澈,食欲睡眠,无不增加。
[应用要点]
安神益智之法,从方名我们可以得知,安神益智主要是针对脑神经衰弱、心肾不交、坎离不济而设,对于这样的病症一定有良效。
12.以一治百之法
[组成]
附片、茅术、炙甘草、生姜、葱白。柏子仁十硃茯神+砂仁。
以一治百之法,是由附子法合白通汤法,加柏子仁+硃茯神+砂仁而组成。
[药解]
用硃茯神镇心神,洁膻中;柏子仁宁心智,快脾肝;西砂仁纳肾气上交于心,使胆镇而膻中得灵,恐肾精之气化不畅,用附子大温肾阳,使大气升举;与砂仁同偕于膻中,使臣使自然,天君得其泰然,水土传其化机,而营卫阴阳,自然协和,升举无不得其畅矣。
[应用要点]
《内经》中有“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卢铸之太老师认为,“知其一,万事毕”;是故得其要者,以一为主,遂《内经》以一治百之法也。从本法药物组成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其目的是扶阳助正、潜阳安神,凡是正气虚损者,皆可以用来治疗。
此法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第65个医案,中年男性胃病案例,第一诊处方用药,主要是以调理脾胃为主。
13、强身固本法(散剂法)
【组成]
附子、白术、炙甘草、筠姜。正潞参十补骨脂、上蒙桂+天生黄+鹿茸。
强身固本法,简称为散剂法,是由附子基本法,加正潞参+补骨脂、上蒙桂十天生黄+鹿茸。
[药解]
用天生黄固命门真火,鹿茸益骨中真精,是借水火交济之法,亦添精补髓之良剂。用潞党参滋肺液,藏大气,使气血循循不休,源源而生,协助鹿茸、上肉桂温精热血,安魂益智,脑中之神经可其敏活,坎离中之真阴真阳常常护卫,为强身固本之良品也。
附子大温坎水,启坎阳,化冰体为液体,化液体为气流,气化蒸腾而先后互用,精气神可抱成一团也。
[应用要点]
散剂之法,是扶阳医学最后收功之法时,巩固治疗而长期应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疾病恢复或巩固时期用药,故称之为强身固本法。应时要注意,制附片要沙炒起泡后,再与其它药物打成细末,每天三次,每次九克,温开水送服。
三、附子桂枝法(附子法组成三)
[药物组成]
附子、桂枝、术、炙甘草、生姜、(淫羊藿)。这个法中,或者加南山楂,或加小茴香,淫羊藿酌情使用。
附子桂枝法,实际上就是桂枝基本法(三个基本法)上,加上附子而组成。
[药解]
参照前面有关内容。[应用要点]
附子桂枝法适用于表里两寒症,即有表症,又里左手尺脉至骨弱、短、紧、滞等。而当应用桂枝法后,表邪虽去而又未尽之时,此时正气又不足的情况下,即表里兼顾所适用一个法。也可以理解为,即阳虚又兼有表证者,都可以采用附子桂枝法。
附子桂枝法组成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其组成变化较大,因此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灵活看待其组成后的变化与作用,这样才能应用好附子桂枝法。
[加减变化如下]
1.扶阳助胃脾法(建中法)
[组成]
附片、桂枝、贡术、生楂肉、炙甘草、淫羊藿、生姜。炒大麦芽、西砂仁十安桂。
扶阳助胃脾法,简称为建中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山楂肉,再加炒大麦芽、西砂仁+安桂而组成。建中法,就是在桂枝法中建中汤法上,再加附子+西砂仁+安桂而组成。建中就是指处方中南山楂十大麦芽而言,这就是扶阳医学的法中法,法变法,法套法。
[药解]
附子得砂仁,纳木、火、土皆归于水,使水中之阳随辛润之,气缘木上行,乃返入舍,本末皆治矣。得安桂,刚柔调济,温血化凝,行气热血,化瘀生新,通经达络,行气合血,助阳化阴,有生化之能。得麦芽,脾肝得治,上下更能交通,木土共荣,中宫运化以达四旁,五行协和,后天生生不息愈加旺盛也。
[应用要点]
这里要注意的是,建中和或理中法中炙甘草,其剂量都是10g,若量大则因为炙甘草中土厚而有壅滞作用,故而影响脾升胃降之运化。
若胃消化不良,用建中之法;若脾运化差,用理中之法;也可两法交叉服用,两种方法常常交互使用。临床上二者组成差别如下:
建中之法组成:制附片、桂枝、贡术、生楂肉、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炒大麦芽十西砂仁。
理中之法组成:制附片、贡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煨姜。西砂仁+上安桂+补骨脂。
在使用时我们可以看出,建中法是由附子桂枝法,桂枝与山楂肉组成提示有外感,脉浮紧并膀胱脉紧等,其建中是炒大麦芽十西砂仁。若没有外感或膀胱脉紧,则去掉了桂枝、山植,由治外感转入治内伤者,故称之为理中法,则是西砂仁+上安桂+补骨脂。
临床上,若大便不畅,腹胀增加,可配肉苁蓉+制附子+上安桂相合,肠得润泽而便畅,腹胀可减。同时,两法之中均可以加,如官桂、大腹皮、马槟仁等药,加强中宫运转,宽肠胃,继续减消腹胀。
2.扶正祛邪法(祛邪之法)
[组成]
附子、桂枝、术(苍术,或白术)、生楂肉、淫羊藿、炙甘草、生姜。
扶正祛邪法,简称为祛邪法,是由附子十桂枝基本法,组成最基本的附子桂枝法。
[药解]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得桂枝为先锋使,领阳循行,由内而中而外,使阳布满全身,能防患于未然。
[应用要点]
祛邪法,适用于一切风寒外邪未尽,或脉浮沉取均紧,或体弱年老或阳弱的人,必须扶阳祛邪,此时不要单纯用桂枝法。附子的份量,阳愈弱、体愈弱、年愈老的,用量就愈大,这需从辨证,明确用量。
3.扶阳行水法(行水之法)
[组成]
附片、桂枝、术(苍术,或白术)、生姜、淫羊藿。茯苓(神)。
扶阳行水法,简称为行水法,是由桂枝法中的去湿之法,加附子而组成,形成附子桂枝法。
[药解]
茯苓得附子、生姜,使中下温暖,水湿随阳而化,上下清澈,而脏腑调和,内外安舒矣。得桂、术,宣化膀胱,上开胃口,沤渎之壅塞可行,内通而外达,清升而浊降,水湿得以气化分消而行矣。
[应用要点]
行水之法,可升阳化气而通利小便,运化全身和脾胃的水湿,使之得而上下分消。同时,本法可以做为基本法组成药物,即常规加上茯神或茯苓。
若小便不利时,酌情加菟丝子+海金沙;气升降不畅,加西砂仁;若加西砂仁+淫羊藿,就可以助阳化阴,引阳入阴,使阴阳平衡。
4.扶正清金洁肺法(洁肺之法)
[组成]
附片、桂枝、白术、炙甘草、生姜(或者姜汁)。石菖蒲+西砂仁+法半夏、茯神。扶正清金洁肺法,简称为洁肺法,可以理解为,在上面行水法的基础上,加石菖蒲+西砂仁+法半夏。而石菖蒲十西砂仁+法半夏之组成,在桂枝法中叫做去肺寒法,加上去痰之法.
[药解]
砂仁、石菖蒲、法半夏三者联袂而行,开心窍,洁膻中,降逆气,化痰浊,清得升,浊得降,纳气入肺,肺寒可祛,乃是扶阳医学专用祛肺寒之品的药对。得附子之助,清升浊降,益火逐寒,金清肺洁,而金水互生。
附子得茯神,神魂可安,渗淡水湿,清浊可分,天清地朗,肺金更加纯洁,十二重楼清虚之地得以宁静也。
[应用要点]
洁肺之法专治肺寒有痰,其用阳化肺中之阴邪,洁十二重楼(咽喉)。凡咳嗽、喉痒、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心病,可用此法。脉诊右寸浮紧、沉紧、滞等。
若痰腻者,可加制南星片;痰在肺之深部,可加用马兜铃;若是燥咳,黄色痰,脉带劲或强者,有化燥气之势,可将法半夏改用浙贝母,或浙贝母十油厚朴同用;肺络阻滞或者咯血,用生广紫菀;寒凝于肺,可酌情使用白芥子和麻黄、细辛,并忌一切油腻之品,否则加重病情,临床上较常用白芥子,麻黄和细辛用得少,因为用得不恰当就会过汗。
5.扶正行气血法(行气血法)
[组成]
附片、桂枝、白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刺五加皮+川芎、(茯神、西砂仁)。
扶正行气血法,简称为行气血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剌五加皮+川芎、(茯神、西砂仁)。实际上,行气血法,是由桂枝法中的去瘀血之法,加附子而组成。
[药解]
附子合五加皮,引阳气通行于筋骨之间,气血流于筋骨经脉之内,脉管内血流无阻而畅行,是内外协和之用也。
附子合川芎,引阳气通行经脉之而无阻,通肌腠,达网膜,行气之中滞,血中之凝,破内膜之凝结,使之内外通达、上下行走、血行流利而畅行焉。
[应用要点]
行气血法,对于现代医学认为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脂、脑血管硬化、脑瘀血、脉管炎、心前区痛等,用此法有较好的效果。刺五加皮+川芎同用,能行血而扩张血管、软化血管,对于血管硬化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若有脑淤血、脉管炎时,可与天麻十玄胡索同用,可提高临床效果;高血脂、高血压者,五加皮十川芎、天麻十玄胡索,再与白术(主要)、小茴香十西砂仁合用,血脂血压逐步可降下;失眠者,可加柏子仁,可安神促眠,头昏可愈。
6.扶正气以气统血法(统血之法)
[组成
附子、桂枝、白术、淫羊藿、甘草、生姜汁。黄芪、(茯神、西砂仁)。
扶正气以气统血法,简称为统血之法,是由附子桂枝基本法,加黄芪、(茯神、西砂仁)组成。
[药解]
附子得黄芪,引肾中之阳,入土温脾,大气升举,而肺之化源足矣。桂枝得黄芪,化膀胱之气,使气达三焦,交脉络,而周身之经络,皆能营润,且化源畅旺,骨髓得充,是金生丽水矣。且黄芪得附、桂之辛烈之性,引坎中之真气,往来于上下内外,血脉得其营润,处处流行于轨道而畅通无碍,一切血行得气之固摄皆能归入正经之道也。
[应用要点]
统血之法,适用于一切血证出血者。因凡血症者,都应当护正,使气能统血,气血循环自然,血则不外溢;吐血、咯血、鼻血、便血,均为阳不能制阴,气不能摄血、统血,血行无所(归处),而统血之法是血症的正治之法。
据症可随出血部位而加味,如上面出血(鼻血、咯血、吐血)者,加用生紫菀+广茜根,咯血一般就用广茜根,吐血多了,再加生蒲黄;下血(便血、血、非月经出血)加用炮姜十生蒲黄。出血量大者,均加用三七粉以提高治疗效果。
7.护正调经法(调经之法)
【组成]
附子、桂枝、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青皮+炮姜十蒲黄+炒杜仲(茯神、益智仁)。
护正调经法,简称为调经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青皮+炮姜十蒲黄+炒杜仲(茯神、益智仁)而组成。
[药解]
附子得青皮,肝木得疏,木土协和,木易生火,火旺生土,土旺而金润,金润而纯易通木气,金木交并,气机升降畅通而无阻矣。附子得炮姜,分浊中之清,又能行气消瘀,使瘀消而正气无伤。附子得蒲黄,行秽浊而清阳可升,阳行而瘀凝可化,新血能生,且能通华盖,入水泉,气机畅行而血归正道也;蒲黄与炮姜相合,则瘀去而新生,邪消而正复。
杜仲,引五脏之精气,都归于经络薄膜骨节之中,冀期得筋骨相连,引附桂之性,能达于带脉而束胞宫,可达引经之功,且冲任督带皆得其润养,月信自然与日月同归,而生育繁茂矣。
[应用要点]
调经之法,主要应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或者伴有腹痛,或者腰痛,或者腰酸,或者不准时,或者经期较长者,都可据此法进行化裁而用。
若经期痛经甚者,加吴茱萸;经崩(经量很大)、经散(经血历时比较长),以制升麻来升气,增加以气统血之力;经期淋漓不断者,可炒杜仲十制续断,加强带脉和任督二脉;经闭或血块多者,可加用当归十川芎,活血行血,除肝郁,经闭的一般都肝郁,肝郁不除,经闭就解决不了。调经之法必须将药引入归肝才行,法中小茴香十青皮,就起这样的作用,若再加杜仲,即小茴香+青皮+杜仲,就有归肝通达胞宫之作用。
8. 护正洁子脏法(治带之法)
[组成]
附片、桂枝、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青皮+乌贼骨+白檀香(桑螵蛸、益智仁、茯神)。
护正洁子脏法,又称之治带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青皮+乌贼骨+白檀香(桑螵蛸、益智仁、茯神)。
[药解]
乌贼骨为阴中之阳,化血中之凝,得附子、白术之助,调摄先后元阴元阳之气交,化精为气,化血成液,使之濡润经络,充实骨髓,更能调达脏腑,交合肌肉皮毛,为阴阳燮理之变也。
白植香,香味至极,上通天,下入土地,可洁清万物之污秽之处。与乌贼骨相合,则专理下阴之地秽污之染,使其得以清除也;
乌贼骨与白檀香,又借附桂通达阳动之性,必然是阴阳得理,清者自升,浊者易降,升降分明,一切妇女月信伴随之污浊,皆可阴随阳化,渐渐化为乌有矣。
[应用要点]
治带之法,为妇科病的重要治法之一,适用于妇女各种带症、白崩等异常。若带期阴痒者,加用蛇床子十地肤子十花椒;若少腹或两侧痛,加用吴茱萸,或者玄胡索+制香附:囊肿、肿瘤,酌情加用玄胡索+广郁金等;白崩、白带带红、带杂物(如豆腐渣状),加用安桂+炮姜十桑螵蛸:求子求孕者,除了解决带症外,还要加用桑螵蛸十益智仁、淫羊藿+菟丝子。
9.护正治痹法(治痹之法)
[组成]
附片(+川乌)、桂枝、术(苍术,或白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松节+杜仲、羌活+灵仙根十秦艽根+石楠藤(+全葱)。
护正治痹法,简称为治痹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松节十杜仲、羌活十灵仙根+秦艽根+石楠藤(+全葱)而组成。
[药解]
羌活(或独活):二者功效相同,助逐风而镇痛。
石楠藤,微辛微苦,引通阴阳续交接筋骨之间,使筋骨连系,动作灵活,弛长软短疾可医。
灵仙根,即威灵仙之根,俗名过山龙、九十九条根。微苦,微辛,达十二经络。秦艽根,微苦微酸,引通肌腠凝滞之风湿,凡潮热、骨蒸似热似寒,以此引之而出。附片逐大风寒邪,护正气肾阳及全身上、中、下阳气之要药。川乌去大风,去风邪之力强,而扶正气之力差于附片,但有推助附片去风、寒、湿之能。桂枝为驱风、寒、湿之要药,而行四肢。
附子、川乌、桂枝同用,能逐筋骨中之风、寒、湿。乌、附、桂三者合,祛风镇痛、扶阳温经作用强大,再借石楠藤使筋脉通达走向肢末,并用秦艽、独活祛风之臣使向导之师,一切风寒湿热之邪,皆能随机而化,各处痹阻之处皆可畅通,筋脉润活,骨节枢纽通达,血脉畅行,身体轻松焉。
[应用要点]
此法治痹病,用于久病,病深、病重者。川乌与附片等量,一般用60~75g。此法为二君:附片和川乌为一个君,桂枝为一君。以前的法桂枝为先锋,为使,而此法中,桂枝作为君药用,即附片和川乌、桂枝于此方中均起统帅作用。
病人若疼痛严重者,可用广台乌十玄胡索,但要在人基本恢复、痹邪基本外出的时候用,并非一疼痛就用(治痹病过程中,很可能更要加重疼痛,因为痹邪驱除的时候,正邪相搏需要过程,有些人开始能走路,服药后反而不能走路了,医者要镇静,这个时候不要去镇痛,一镇痛邪气又回去了,痹邪在筋络、骨节相搏外出的时候,会更痛,这也恰恰是痹病将彻底治愈的证候,此时的脉象也逐渐有缓象)。所以在用广台乌+玄胡索,特别是用玄胡索,要区别何种疼痛,用得不当,痹病就绵延难治。
益智仁和西砂仁的变法:这两味都是用来助阳,使阳气易升,若脉不紧就用益智仁,益智仁可以入肾;若脉稍有紧象最好用西砂仁,若用益智仁反而把寒引到肾;经络不通,加用公丁香;血流不畅的,加刺五加皮十川芎,血流不畅的脉象为滞,有的带劲。
卢铸之太老师疗痹症时,常常分为四个阶段来治疗,也就是依据脉症与病情的轻重,一般是开始时初用桂枝法,如处方:桂枝、术、炙甘草、生姜;+(松节+杜仲);随症病情与脉证的变化,而应用附子桂枝法,如附子、术、炙甘草、淫羊藿、生姜、葱:+(茯苓+羌活十灵仙根+秦艽根+天麻+广台乌);或者应用川乌法,如处方组成:川乌、桂枝、术、炙甘草、生姜;+(灵仙根十秦艽根+石楠藤+广台乌+全葱)。而到了最后的时候,才应
用本法治痹之法,这样逐步深入、次第分明,才能治愈痹症。
10.护阳治外伤法(治外伤法)
【组成]
附子、桂枝、茅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刺五加皮+松节、(茯神、全葱)。
护阳治外伤法,简称为治外伤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刺五加皮+松节、(茯神、全葱)而组成。
[药解]
五加皮,有治风痹之能,去寒凝之痛,健步坚筋之效;与桂枝、松节同用,阳行而阴化,筋柔而骨坚;与附子、生姜同用,引阳气通行于筋骨之间,气血流于筋骨之内,同内外协和之用也。
松节,通百节,行滞机,导经络,联肌肉,护骨节,引阳出阴,引阴归阳。与桂枝合用,引太阳之气,行经络,通关节,助气机之流行。与附子同用,引阳气循经通节,引气血由筋而骨而脏而腑而四肢百骸。与石楠藤、杜仲合用,引经络之流湿,行骨节之风寒。
[应用要点]
治外伤法,主要应用于四肢扭伤,如腰、颈扭伤等,伤后多见疼痛,运动受阻,扭伤之症,有伤经络,有伤肌肉,而采用本法治疗,使正气不亏。服药期间,可用药渣热敷伤处,使气行血畅,外伤后,就有了阴邪,热敷可使阴邪易杀,病易好。
若年纪大而体弱有疼痛者,可加广台乌,若是年轻身强者,可用广台乌+羌活其效更佳,羌活、独活一般只用一味,就能起到很好缓解疼痛的作用;若是四肢扭伤,加石楠藤,石楠藤才能把药力引到四肢;扭伤后不灵便的,即经络有问题,要加杜仲;伤后有缓解,或容易汗者,加淫羊藿,使阴阳协调(也就是说,外伤治疗之初不用淫羊藿,以后根据情况用)。
11.拨通之法(心病之法)
[组成]
附子、桂枝、白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法半夏+西砂仁+茯神(或硃茯神)。
拨通之法,简称为心病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法半夏十西砂仁+茯神(或硃茯神)。
[药解]
法半夏,降胃中之逆归于肠,使下通而上达,往来之道路无阻。硃茯神,镇心宫行水道,与砂仁合成一路,引五脏之气归于坎水,水得温气得升,亦洗清道路之用也。
法半夏、砂仁、茯神,三者联袂而用,浊逆降,肠胃通,湿浊化,心神安,中焦畅通无阻,借砂仁纳气归肾,使肝与肾合,脾与肾合,更使肾与心合,成为土能养木,木能通心,心与肾交,为水火交济之能使也。
[应用要点]
心病之法,适用于现代所谓的多种心脏病的治疗,其应用指征是,脉不浮紧,无外邪,肾脉弱,或年老体弱者。其目的是拨通阴阳,使水火上下能通,这样所有的心脏病才有可能治愈或治好。若心跳快、失眠者,可加入熟枣仁+柏子仁;若阴阳不协调者,可加用生龙骨+牡蛎,以调协阴阳;血瘀疼痛明显,或脉有燥化者,可加丹参十三七;胸闷气弊不畅者,可加瓜蒌壳+薤白。
12.畅木益肝之法(益肝之法)
[组成]
附子、桂枝、白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砂仁+官桂+马槟仁。
畅木益肝之法(全称为安地安泰、畅木益肝之法),简称为益肝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砂仁+官桂+马槟仁而组成。
[药解]
官桂,引肝入牌,化脾滞而真畅土运。使土木之生机透达于阴霾之地,况且其通心热脾,
助脾肝之生化,使气机通行无阻。
马槟仁,拨转阴阳之物,阴阳两通之品,蠲除胃囊中之浊气,使胃空而脾畅,是化后天之阴气,补先天之元阳,与辛温之品合用,是阳正而阴行,柔和而刚灵。
官桂、砂仁、马槟仁三者联袂而用,火旺生坤土,后天运化畅行,再借马槟仁通肠行腑,污秽之气永无结滞之机,砂仁纳五脏之气都归于生生化化之中,使先后通调,使内外相通,且引坎中微阳与脾相合,坤土乃能建立,此乃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之法也。
[应用要点]
益肝之法,适用于现代所有的肝病之治疗,但本法主要用肝病中期的治疗过程中,即在应用附子法的情况下所使用。肝病的治疗,一般分为早期拨通(桂枝法治疗)、非附桂枝法治肝病,中期采用纳气归元、使大气升举,即应用附子法或附子桂枝法治肝病,后期治疗采用壮元阳、先后并茂,即附子填精之法。合并用脂肪肝时,可加用公丁香+青皮+官桂+姜半夏十吴茱萸,以提高临床疗效。
13.天清地泰之法
[组成]
制附片、桂枝、茅术、淫羊藿、炙甘草、生姜。砂仁、厚朴+马槟仁。天清地泰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砂仁、厚朴+马槟仁而组成。
[药解]
马槟仁开胃囊,通胃液,归于导达之宫,使大小肠转输自然;与厚朴偕行,使胃脾连成一片,而收化自然;砂仁壮立脾胃,肺金可得受益,金者天也,土旺而金生而天清,天清则地也泰焉。
【应用要点]
天清地泰法,从其药物组成可以看出,一路从后天八卦左侧而升(制附片、桂枝、茅术、生姜.),一路顺后天八卦图右侧而降(淫羊藿、砂仁、厚朴、马槟仁),临床上针对左手整体脉弱,右手整体脉强,即右手脉大于左手脉者,不管其任何疾病应用皆有良效。
本法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第68个医案,壮年男性肺结核病案例,第二诊时处方用药。
14.剿抚兼施之法
【组成]
制附片、桂枝、炙甘草、生姜、葱白。硃茯神十砂仁、独活。
剿抚兼施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砂仁、硃茯神十独活而组成;也可以看成是白通汤法,加桂枝、硃茯神、砂仁、独活而组成。
[药解]
以大刚大烈之附子化气,以桂枝开导,佐以驱风逐浊之大独活,此为王者入内出外之健将也;因数日不眠,神气大伤,施以硃茯神安神志,而行阴水;砂仁纳真气,直达客邪所阻之地,使邪气外出。甘草和中镇摄,使上下四旁,通达有方。
[应用要点]
从卢铸之太老师的方解与方名可以看出,本法乃为神气伤、数日不眠而设,主要是针对失眠而正气不足,或伴有外感风寒等症,应用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15.引精上营之法
[组成]
制附片、桂枝、茅术、炙甘草、生姜。制升麻十秦归+泡参+黄耆。引精上营之法,是由附子桂枝法,加制升麻十秦归十泡参+黄耆而组成。
[药解]
黄耆、泡参(西洋参),迎水主之精华,归于华盖;泡参再益肺之气,使源化下降,必无差谬;佐升麻从中宫转于升降之地,通达于内外八方;秦归润木清风,使两木不能悔土。
[应用要点]
引精上营之法,从其名字就可以分析得出,引精气之上升,以养头目毛发为主要目的。该法在《卢氏临证实验录》第107个医案中,是以治疗脱发病症的,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头目毛发病的治疗。
附子法系列组成总结
[基本法组成一]附子、炙甘草、生姜。
1.四逆汤:
附子(制附片)、炙甘草、生姜。
2.白通汤:
附子、炙甘草、生姜。葱白。
【基本法组成二)
附子、术、炙甘草、淫羊藿、生姜。
1.扶正益脾法(理中法):
附子、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生姜。西砂仁、安桂+补骨脂。
2.扶阳降逆法(降逆法):
附子、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生姜。西砂仁、吴茱萸+法半夏。
3.扶正安神法(安神法):
附片、白术、炙甘草、淫羊藿、生姜。西砂仁、硃茯神十柏子仁+灶心土+黄芪。
4.护阳理肝法(理肝法):
附片、白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西砂仁十公丁香+青皮。
5.扶阳固肾法(填精法):
附子、白术、炙甘草、淫羊藿、生姜(或者筠姜)。上安桂十益智仁、葫芦巴+杭巴戟。
6.护正调气血法(气血法):
附片、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煨姜。潞党参十黄芪十秦归首、(上安桂+益智仁+木蝴蝶十韭菜,或起阳子,或东阿胶)。
7.扶正强身法(强身法):
附片、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煨姜(或筠姜)。安桂+益智仁+补骨脂+杭巴戟、潞党参十黄芪十秦归首。
8.扶阳泻下法(泻下法):
附片、白术、炙甘草、生姜。大黄+芒硝、(砂仁+陈皮+法半夏+茯苓+泽泻)。(外用:蟾酥+麝香)。
9.化气行水法(行水法):
附片、苍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大腹皮+官桂+玄胡索、(硃茯神+法半夏)。
10.护阳安神之法(安神之法):
附子、白术、小茴香、炙甘草、煨姜,茯神+柏子仁、潞党参十黄芪、(西砂仁+补骨脂)。
11.安神益智之法:
附片、茅术、炙甘草、煨姜。泡参+秦归、酸枣仁+柏子仁、硃茯神+西砂仁.12.以一治百之法:
附片、茅术、炙甘草、生姜、葱白。柏子仁十硃茯神+砂仁。13.强身固本法(散剂法):
附子、白术、炙甘草、筠姜。正潞参+补骨脂、上蒙桂+天生黄+鹿茸。
[基本法组成三]
附子、桂枝、术、炙甘草、生姜、淫羊藿。或加南山楂,或加小茴香。
1.扶阳助胃脾法(建中法):
附片、桂枝、贡术、生楂肉、炙甘草、淫羊藿、生姜。炒大麦芽、西砂仁十安桂。
2.扶正祛邪法(祛邪之法):
附子、桂枝、术(苍术,或白术)、生楂肉、淫羊藿、炙甘草、生姜。
3.扶阳行水法(行水之法):
附片、桂枝、术(苍术,或白术)、生姜、淫羊藿。茯苓(神)。
4.扶正清金洁肺法(洁肺之法):
附片、桂枝、白术、炙甘草、生姜(或者姜汁)。石菖蒲十西砂仁+法半夏、茯神。
5.扶正行气血法(行气血法):
附片、桂枝、白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刺五加皮+川芎、(茯神、西砂仁)。
6.扶正气以气统血法(统血之法):
附子、桂枝、白术、淫羊藿、甘草、生姜汁。黄芪、(茯神、西砂仁)。
7.护正调经法(调经之法):
附子、桂枝、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青皮+炮姜十蒲黄+炒杜仲(茯神、益智仁)。
8.护正洁子脏法(治带之法):
附片、桂枝、术、小茴香、炙甘草、淫羊藿、生姜。青皮十乌贼骨十白檀香(桑螵蛸、益智仁、茯神)。
9.护正治痹法(治痹之法):
附片(+川乌)、桂枝、术(苍术,或白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松节+杜仲、羌活十灵仙根+秦艽根十石楠藤(十全葱)。
10.护阳治外伤法(治外伤法):
附子、桂枝、茅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刺五加皮十松节、(茯神、全葱)。
11.拨通之法(心病之法):
附子、桂枝、白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法半夏+西砂仁+茯神(或硃茯神)。
12.畅木益肝之法(益肝之法):
附子、桂枝、白术、小茴香、淫羊藿、炙甘草、生姜。砂仁十官桂+马槟仁。
13.天清地泰法:
附片、桂枝、茅术、淫羊藿、炙甘草、生姜。砂仁、厚朴+马槟仁。
14.剿抚兼施之法:
附片、桂枝、炙甘草、生姜、葱白。硃茯神十砂仁、独活。
15.引精上营之法:
附片、桂枝、茅术、炙甘草、生姜,制升麻+秦归+泡参+黄耆。
【附子法的使用原则]
1.附子法系列分三个类型:
(1)四逆汤法类型:
(2)附子法类型:
(3)附子桂枝法类型.
附子法系列的应用指征是,里证阳虚者,可用四逆汤法与附子法,表证阳虚加上里证阳虚者,可用附子桂枝法,即表里两治之法。
【一个纲领和三个原则]
1.一个纲领:真热,里热,温病,真正的阳明证,不能用姜桂附,也不能附子法。用了要命的,医责自负。
2.三个原则:
(1)是,阳虚极,阳外越,有脱阳之症,不要用桂枝法、附子加桂枝法,而要用附子法,或者用四逆汤、四逆白通汤回阳挽阳救阳;
(2)是,癫狂病人禁用桂枝法,也不能用附子加桂枝法和附子法,要等其稳定之后再用姜桂附法,神经病、精神状态不佳的都要仔细审查,要用硃茯神为君药的法,有外感的时候,用南藿香为君药的法:
(3)是,小孩麻疹,水痘,忌用桂枝法和附子法,等麻疹出顺之后,辩证准确才能用姜桂附法。
这三条原则要记住。
3.应用附子的指征:
彭重善师傅归纳为,
附子用途十三言:
(1)亡阳欲脱;
(2)四肢厥冷;
(3)呕吐下利;
(4)腰膝酸软;
(5)心腹冷痛:
(6)脾滞胃寒;
(7)脚腿水肿;
(8)小便频数:
(9)阳痿空寒:
(10)风寒湿痹;
(11)寒冷重症;
(12)沉疴痼疾;
(13)防癌治癌。
阅读 104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0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