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他因幼年体弱多病,耗尽家财求医,从而立志学医。 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养生智慧。在创作《长寿歌》时,孙思邈已年过百岁,他将自己的养生心得总结为这首简短而精炼的歌谣。
《长寿歌》
唐·孙思邈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外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活纯。
寿天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壹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足。
释义:早晨应吃一碗清淡的粥,晚餐则不宜过饱。
感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食疗本草》记载:”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药王在《千金方》中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古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之谚,与现代”早餐吃得像皇帝,晚餐吃得像乞丐”的养生理念不谋而合。粥道养生的精髓,在于以五谷之精培补后天之本。
贰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释义:晨起如撞钟般抖擞精神,叩齿三十六次固肾健齿。感悟:西安碑林现存的景阳钟残件,曾是唐代宫廷报时之物。《黄帝内经》云:”齿为肾之余”,叩齿可引动肾气上达。宋代《云笈七签》记载:”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古人为求齿坚,常以胡桃肉揩齿,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叩齿吞津法”异曲同工。
叁
大寒与大热,切莫贪色欲 。
释义:极端气候下应节制欲望,避免耗损阳气。
感悟:敦煌壁画中的《大傩图》描绘了古人驱疫场景,印证了”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无发阳气”。古人深谙”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道,故有”冬至阳生,静以养之”的养生原则。
肆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外浴。释义:避免坐卧风口,常行温暖环境中的沐浴。感悟:故宫养心殿的透风砖设计暗合此理,既保持空气流通又避免直吹。《千金方》云:”避风如避箭”,古人冬日取暖多用汤婆子,夏日纳凉则讲究”大树底下好乘凉”。明代《遵生八笺》记载的”药浴方”,正是”暖外浴”的具体实践。
伍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释义:饭后散步助消化,常揉腹部健脾胃。
感悟:敦煌唐代宴饮图中,可见古人饭后漫步的场景。《千金方》载:”食毕当行步踌躇”,宋代苏东坡亦有”腹便便,五经笥”的自嘲。古医家认为摩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与《庄子》”缘督以为经”的养生理念相契。
陆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释义:夜晚忌酒防伤身,首戒愤怒护心神。
感悟:西安出土的唐代酒器上多刻有”劝君更尽一杯酒”,与药王劝诫形成鲜明对比。《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古人常以”制怒”为修身要务。宋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正是药王倡导的情志修养。
柒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活纯 。
释义:愉悦心情可安神,珍惜元气养天年。
感悟:敦煌飞天壁画中的乐伎手持莲花,面露微笑,诠释了”悦乐”的养生境界。《论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怡情养性。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此即”惜气保纯”的真谛。
捌
寿天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释义:寿命长短不在天命,全靠个人日常修行
感悟:药王山摩崖石刻”大医精诚”与《长寿歌》交相辉映。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直言:”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古有彭祖八百岁、老子享遐龄的传说,虽不可尽信,却印证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理念。终南山隐士遵循《长寿歌》,住茅棚、食野果,用实践诠释”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智慧。
分享,点赞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众读者···
END
若喜欢,欢迎关注”悟典致知”
谢谢帮忙点亮“点赞”+“在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85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