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277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不渴,湿胜也。太阴湿土,故曰有寒。四逆之辈,皆能燠土以燥湿,故曰温之也。
喻嘉言《尚论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注谓自利不渴,湿邪也,故用四逆辈以燠土燥湿,此老生腐谈,非切要也。仲景大意,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分经辨证,所关甚钜。盖太阴属湿土,热邪入,而蒸动其湿,则显有余,故不渴而多发黄;少阴属肾水,热邪入,而消耗其水,则显不足,故口渴而多烦躁。若不全篇体会,徒博注释之名,其精微之蕴不能阐发者多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上节病太阴之在外,此节病太阴之在内,在外故宜桂枝汤,在内故宜四逆辈。愚按:上文病太阴在外,此病太阴在内,下文病在外而转系于内,太阴主外主内,而外内相通者如此。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承上文而言太阴病。病在外者,宜桂枝汤以解肌。若病在内,自利不渴者,无中见之燥化,属太阴脾脏有寒故也,当温其寒,宜服四逆辈温热之药。此二节,申明太阴有在外在内之不同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自利不渴者,太阴本自有寒,而阴邪又中之也。曰属太阴,其脏有寒,明非阳经下利及传经热病之比。法当温脏祛寒,如四逆汤之类,不可更以苦寒坚之清之,如黄芩汤之例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若膈上有寒饮者,当温之,宜四逆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利虽止而恶寒未罢,仍宜四逆;以其脉微为无血,当仍加人参以通之也。
上论四逆脉证。
吴谦《医宗金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注】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今自利不渴,知为太阴本藏有寒也,故当温之。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集注】程知曰:言太阴自利为寒,宜温者也。少阴属肾水,热入而耗其水,故自利而渴。太阴属脾土,寒入而从其湿,则不渴而利,故太阴自利当温也。
程应旄曰:三阴同属藏寒,少阴厥阴有渴证,太阴独无渴证者,以其寒在中焦,总与龙雷之火无涉。少阴中有龙火,底寒甚则龙升,故自利而渴;厥阴中有雷火,故有消渴。太阳一照雷雨收声,故发热则利止,见厥而复利也。
魏荔彤曰:「自利」二字,乃未经误下、误汗、误吐而成者,故知其藏本有寒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注】太阴病在外者,既有桂枝之治法矣。若病在内,自利不渴者,无中见之燥化,此属太阴,以其脾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此言太阴病之在内也。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则津液下注,多见口渴,惟太阴湿土之为病不渴。
受业黄奕润按:以不渴一症认太阴,是辨寒、热利之金针。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本条看似与少阴示区别,自利而渴属少阴,自利不渴属太阴,二语几成铁案也。独是“少阴篇”自利者五,不言渴者四,四不渴证何以不拨入太阴乎?其他厥阴欲自利者一,太阳葛根证、黄芩证自下利者二,虽无“不渴”字,亦无“渴”字也。举凡自利未尝渴,谓自利而渴属少阴则可,谓自利不渴属太阴,未免空言矣。上文自利益甚不曰渴,下文续自便利不曰渴,就如暴烦下利不曰渴,本篇无论自利、下利“渴”字阙不书,“属太阴”三字何消说耶?乃申言之曰以其脏有寒故也。其故愈求而愈晦,属太阴则太阴有寒耳,其脏无寒也。既曰其脏有寒,何以不属脏而属太阴耶?彼下焦虚有寒则属少阴矣。曷尝曰其脏实有寒乎?少阴位处下焦,太阴位处中焦,毋宁谓中焦虚有寒,犹易晓也。中、下二焦与其脏有分别,下焦有寒不主温,中焦何待于温乎?又曰当温之,温者温其脏也。如曰太阴当温,则自利益甚当温,续自便利当温,太阴病舍温里药无治法,桂枝等汤尚成问题乎?且曰宜服四逆辈,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将何若?四逆辈能替代大黄芍药否乎?凡四逆辈证无非脏有寒,凡四逆辈证条下无“渴”字,只有“下利”字,无“自利”字,胡不质言之曰下利不渴属脏寒乎?然而赘矣。以篇幅无多之太阴病,有此通套话头哉?吾求其故而不得,吾三复上下文,而知太阴病无所谓属脏也。下条脾家实不曰脾家寒,末条胃气弱不曰脾气陷,显非属脏之明征。盖属脏当曰脏寒,脏已化寒脏下利,不属脏第曰脏有寒,脏未化寒脏自利也。假令其脏无寒,而太阴有寒,又非纯然属太阴矣。上条太阴有寒则脉浮,浮为在外,无异太阴属太阳。下两条一则太阳系在太阴,系而不去则非属;一则本太阳病属太阴。本病尚在则属未尽属,故必寒邪圈入其脏之范围,才是属太阴。其不为属脏之下利,而为不属脏之自利者,寒邪为太阴所提摄,故随地气以上升耳。久之太阴之开力稍懈,余邪将沉于中土之下,恐非太阳之开力所能援,其脏纵不受邪,而他脏受邪,自利未毕而下利者有之,与其下利时行四逆,不如自利时行四逆,治未病胜于治已病也。本论自利无服四逆之条,本篇亦无四逆证发生。下文下利日十余行,且与四逆证无涉,可知四逆辈不同四逆汤之严。守其法不必泥其方,即行四逆亦毋庸归功于四逆。四逆汤为脏寒下利而设,非仅为有寒立方,尤非为自利立方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湿邪渗入大肠,则为自利,使湿邪渐减,胃中必生燥热,于是有自利之后而转为燥渴者。至于不渴,则其为寒湿下利无疑。曰脏有寒者,实为寒湿下陷大肠,初非指脾脏言之。盖此证必兼腹痛,按之稍愈,用大剂四逆汤可以一剂而愈,不待再计而决。盖寒阻而腹痛者,其气凝滞而不化,必待温药和之而气机始通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玉函》《千金翼》无“服”字。“辈”,《脉经》作“汤”。)
《医宗金鉴》云: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今自利不渴,知为太阴本脏有寒也,故当温之。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魏荔彤云:以其人脾脏之阳平素不足,寒湿凝滞,则斡运之令不行,所以胃肠水谷不分,而下泄益甚。“自利”二字,乃未经误下误汗吐而成者,故知其脏本有寒也。
舒驰远云:口渴一证,有为实热,亦有虚寒。若为热邪伤津而作渴者,必小便短大便硬,若自利而渴者,乃为火衰,不能熏腾津液,故口渴法主附子,助阳温经,正所谓釜底加薪,津液上腾,而渴自止。若寒在太阴,于肾阳无干,故不作渴。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按此节是统论三阴治法,貌观俨似本篇正条正治。太阴总统诸阳,为阳中之巨阳,太阴总管诸阴。为阴中之至阴。三阳以太阳条文为最多,三阴以太阴条文为最少。一则溯其来源,包括阳明少阳。一则阴其去路,补见少阴厥阴,多寡繁简之何,咸寓深意。上条是太阴病,此条是属太阴,太阴病云者,是其症为太阴证。属太阴云者,是其症不仅太阴而属之太阴。两两词意。颇有分寸。康平古本合为一条,盖以汗下表里关系密切,欲人互勘自明。玉函千金以下各本,分为二条,乃划清界畔。欲人分晰更清。自利是太阴主要症,不待他邪,不因误治,湿胜则泻,理性自然而然,不渴在自利自字中,即可看出。惟其自利,是以不渴,濛濛弥漫湿气侵淫。在生理亦无须水分救济,此可体会自利不渴内部真象。利泄自中,少阴厥阴,亦必牵及太阴乃利,是病理事实亦是属太阴,在太阴本藏有寒,固自利。在他藏有寒,牵及太阴,亦自利。假如利而渴,不是少阴热化太过,即是厥阴风气太张,应作别论。若不渴即为太阴,不尽为太阴;亦属太阴,故曰属太阴。条文不曰脾有寒,不回脾藏有寒,不目太阴牌藏有寒,而浑曰藏有寒,是藏何藏,讵宁指牌,假独指脾,则宜温中不宜温下,宜理中,不宜四逆。当云理中辈,何得云宜四逆辈。观浑言藏字推言,辈字划言属字,比事属词,义蕴明白昭显。三阴无合病并病,此条则为合病并病实际的暗写,不著合病并病之名,不乱合病并病之例,尤值得注意。要之明得旁治,愈可确定正治。明得正治,愈可安琐旁治。且明得本条太阴之所以总辖诸阴,诸阴之所以取裁太阴,各各通贯,整个透彻,更可通于无穷。读古人书,所以一句不可轻放过,一字不可轻放过。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一段它呼应到头一节了。太阴病所说的下利不是咱们一般所说的那个样子,不渴,所以自下利而不渴。渴与不渴是我们辨寒热的一个主要证候,这在临床上咱们也是常遭遇的,这个人说口干口渴,那么肯定里有热,那不是太阴。所以自下利,口中和,三阴病都口中和。那我们看也是没舌苔,口中挺滋润而不渴,这种自下利属于太阴。为什么不渴呢?“以其脏有寒故也”,这都是里虚有寒,所以他不渴,没有热嘛。那么这只能用温补,“当温之”。用什么药呢?“宜服四逆辈”。四逆辈概括很多了,像咱们说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附子汤、真武汤等统统都是。我们用什么呢?因证而施。
所以仲景这个书,注重在最后是方证。他通过六经,六个类型,然后他要分析寒热虚实,又分析八纲,那么最后具体证治,通过六经八纲还得辨到方剂上。所以他搁个四逆辈,这就是让你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该用理中用理中,该用附子汤用附子汤,该用四逆汤用四逆汤。所以我们对方剂的适应证必须要搞清楚。
那么这一段看出来,太阴病自下利,纯粹是里虚有寒,否则那不是属于太阴病。那么真是里虚有寒,只有温之一法。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无“服“字。《脉经》:“辈”字作“汤”字。
【串解】《医宗金鉴》云:“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今自利不渴,知为太阴本脏有寒也,故当温之。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自利不渴”为有寒,可能是胃机能衰减而有水饮的缘故。
【语译】凡腹泻不发渴的,这是由于胃机能衰减而有水饮的缘故,可以用四逆汤等辛温剂。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解析】本条论述太阴虚寒下利的证治。
三阴病皆有下利一证,须分析病属何经下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即指出了太阴虚寒下利的病机及辨证要点。太阴脾虚,寒湿不化,清气下陷,则自利为甚;寒湿盛于里,故口不渴。若少阴虚寒下利,由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蒸腾,故见自利而渴。可见渴与不渴对诊断少阴下利还是太阴下利,则有重要鉴别意义。
太阴下利既属脾脏虚寒,所以治疗当用温法,可服四逆汤一类的温热剂,即所谓“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处为何不提出具体方药,而用“四逆辈”来概括呢?这是因为中焦虚寒下利与下焦虚寒下利不是不可逾越的。中焦下利严重到一定程度,即由脾阳虚而发展到肾阳虚时,则会形成下焦下利。中焦虚寒下利,可服理中汤;若利久不愈,发展到下焦虚寒下利时,就必须用四逆汤来治疗。作者在此概括地指出“服四逆辈”,示人要根据病情的变化,选用温脾或脾肾双温的方药。后世医家制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肾阳虚的下利,就是据此理论而来。
若为中焦虚寒下利而选用理中汤时,可根据病情作如下化裁:如下利且伴吐甚者,为胃寒气逆,可加丁香、吴茱萸,为丁萸理中汤;如下利且伴腰痛、肢重者,为寒湿较盛,可加苍术、附子,为苍附理中汤;如下利且伴小便不利者,为湿邪蕴郁,可加茯苓、泽泻,为苓泻理中汤。临床灵活化裁,每可取效。理中汤方,见《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篇。
倪海厦《伤寒论》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如果自利而渴就是进入少阴了,不断的下利一定是进入阴证了,如果湿在下焦,水一直在往下走的时候,这时候反而上面会口渴的,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下利的时候如果中焦的湿很盛,不会口渴的,所以不渴就是湿在中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病人有寒就是脾脏肿大,肠胃蠕动功能都没有了,寒就是缓,人的一呼一吸,脉跳四下,肠胃也是蠕动四下,脉跳二下,肠胃蠕动也是二下,这代表肠胃的消化太慢了,肠胃的蠕动减慢了,这时候病人不口渴就是湿很盛,因为下利不止,所以裹面又寒又湿,舌苔整个白厚的,津液很多,这时候用「四逆」辈,像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等。
张仲景用药的时候,在用干姜一定用生附,用生姜的时候一定用炮附,像真武汤,干姜本身是温中,能去中焦的寒,干姜加生附的时候能够去经脉、血脉神经里面的寒,生姜和炮附是散饮,有水饮的时候,水堵到了,不管是水肿在那里,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所以真武汤里面会用到生姜和炮附,来破饮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76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