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一则,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经验。
我个人感觉,这里的用药手法,很值得借鉴学习。
这个患者啊,当时55岁,早在多年前就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了。
由于常年胃痛,胃脘不舒服,食欲差,所以他形体十分瘦弱,便溏。
最近一段时间,他又感觉到胃里面灼热,火辣辣的,频频嗳气。吃饭以后,胃胀明显。但是尽管如此,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吐酸水。
总之吧,此人神情倦怠,四肢无力。无奈之下,他选择投中医治疗来尝试。
刻诊,患者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写了一张方子:
太子参、山药、北沙参、生山楂、秫米、白扁豆各15克,生白术、石斛、麦冬各10克,生甘草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5剂以后,食欲好起来了,大便成型。但是,胃里面的胀痛感,还是有。
这时候,原方又加入麦芽、谷芽、鸡内金、六曲等和胃消食之品,患者又服药30多剂。
最终,患者形体渐丰,明显有肉了,精神状态好了不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3年的《浙江中医杂志》。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很容易理解。它属于胃阴不足,脾气亏虚。
如何知道胃阴不足?因为患者就诊的时候舌红少苔,而且胃部灼热疼痛。
如何知道脾气亏虚?因为患者一直以来纳少便溏,肢体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脉象,也是沉细无力。
读者朋友,这样的一番光景,充分说明中医症候的复杂性。一般来说,脾气亏虚和胃阴不足,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症候。但是在这个患者身上,偏偏集合了这两种症候。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必须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就是说,补脾气,不能伤阴。滋胃阴,又不能寒凉伤脾气。在这其中,得找一个平衡才行。
你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太子参、山药、北沙参、生山楂、秫米、白扁豆各15克,生白术、石斛、麦冬各10克,生甘草5克。
这里面,能补脾气的,是白扁豆和生白术。白扁豆性平不伤阴,白术生用则不燥。太子参和山药,也有补脾气的功效,但是都有滋阴之性。
接下来,就是补胃阴,用了沙参、石斛和麦冬。用量上,都控制在10到15克,滋阴而不腻,避免对脾气的影响。
其他,如秫米,可以健脾和胃。山楂,用于开胃消食,增加食欲。
总地来说,这个小方子用到的,是参苓白术散加减。只不过,其中的茯苓和薏苡仁,由于可以利水,恐进一步伤害患者胃阴,于是去掉,替代成了沙参、石斛、麦冬,这就让全方有了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的双重功效,极大地符合了患者的实际情况。
我个人觉得,这种用药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在实际临床中,很多慢性胃炎患者,确实存在胃阴不足、脾气亏虚这双重症候。脾气亏虚,则输布津液能力下降。津液不得输布,于是患者胃阴不足。胃阴不足,受纳不佳,这又导致脾气进一步亏虚。这种双重影响,互相关联,的确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时候,补脾气和养胃阴,就得双管齐下。参苓白术散去茯苓和薏苡仁,加麦冬、石斛、沙参,这就是可以拿来应用的成功范例。
当然,类似的办法,肯定还有很多。今天说的这个,我们就当成成功经验,先记下再说吧。
好,就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68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