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一身之主,也是内天地中的诸神之君。心静,则可生智慧;心动,则头脑昏沉。
可不要认为因心动而喜欢上了某个人某个物某件事,那会儿会觉得自己神清气爽,一点都不昏沉。因为这玩意儿就跟爱情似的,很多人都是上头的,是容易被冲晕眼蒙了心的。虽然我们可以相信一见钟情钟的不是脸,但它也是有原因的。
譬如,你过去爱上了一个人,却不小心犯了个错,你拼命想弥补,可到最后才发现根本无力回天。于是你就后悔、懊恼、自责、不甘,然后在那一世死去之后这样的执念不消,所以直到下一世遇见,你的灵魂认出对方,于是就心动了,你的灵魂开始兴奋开始颤抖,这就出现了“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然后你就茶不思饭不响,再次沉醉其中,想要再续前缘。
就像《红楼梦》中那句被称为史上最动人的情话一样,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短短几个字,便将“心有灵犀”和那来自灵魂的熟悉感描述得活灵活现,是吧?因为,这就是通灵宝玉与绛珠仙子有前世之缘,所以才有了今生之情。
其实大可不必认为那有多么美妙,我们这些人也都一样,每个人都是在再续前缘。如果你觉得美妙,今生没有得到像电影中那么感天动地的感情,那么恭喜你:成功地打开了轮回的通道,下一世就继续在轮回中沉沦吧!
所以呢,一见钟情,你以为沉醉的是今生的心动,是对方的优秀,或漂亮或帅气,或腹中有乾坤,其实不然,都是前世的执念和缘分,不然你怎么只遇到了对方,而不是其它拥有同样气性的人呢?只不过当下的你不知道而已。这些执念,这些信息,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准确地讲,就是佛家讲的阿赖耶识。
但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的阿赖耶识中对你是什么样的执念,是吧?如果你前世伤害了对方,那么在对方还没有展露出那个你过去有伤害到对方,对方因此想要索取赔偿或者要报复你之前,就要好好对待对方,让对方内在的,因过去而留下到现在的这个执念散掉。不然的话,那就成了孽缘。包括我们的家庭也是如此,都要用真心去对待,化解那些恩怨和潜在的执念。
所以,这样的或爱人或亲人的感情中一旦出现了矛盾,彼此都会发现对方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他,因为那是种种恶念执念跑出来掌控身体和意识了。所以,冲动是魔鬼。
如果双方都曾心动,对方未必一定会报复你。只要双方真心对待,那么就是在消业了,那些执念就不会再有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且不说家庭有多么多的矛盾,仅看现在的一个“离婚率”就能知道这个大环境中的孽缘是有多么地让人泪目了。
所以,心动,情动,则生劫难。而人心动,则是内天地的自然运化能力有所偏失。因为心在哪里,纠结的点就在哪里,就容易堵在哪里,执着也就在哪里。不管播的是什么种,开的是什么花,结的是什么果,生根发芽是注定的。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因果。所有的因,都是心念;所有的果,都是执念。
人的心是经常动的,也就是不停地在起心动念,喜欢迷住在心念所生的幻境之中。而且还坚定地认为它就是这样的真实存在,谁又能说它是不真实的呢?毕竟那是心之所向,是心生出来的。
像玄明老师这种一直在幻景池中泡着长大的人,对于幻境幻象的认识,多少还是有几分的。比如神游中遇到的所感所见所闻,那是亲自经历的啊,存在吧。比如因生活种种困扰,导致我们在心上生起的或这样的想法,或那样的怨恨,它也是存在的吧?但它都是心生的,是心气不稳导致的。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当你想得的时候,本身就是动心了,又怎么可能真正得到?所以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佛家讲的空性啊。
即使什么都不空,我们人活一辈子,真正过不去的又有几个?最核心的那一个就是自己,其次就是或亲人或爱人,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心里渴求的,也是因缘和合的使然而发生的必然。所以这些罪业是需要消的,越是亲近关系越磨人。
心能生一物,必有这一物存在的一个先决环境和后天环境。所以,人之所以在环境中无法自拔,也是因为心生的这个环境框住了自己。所以我们学习要先能安坐得住,能够收心离境,此心住无所有,无所住,不停在任何一物上,自然就能入虚无而合道。所以打坐的时候,就一个“坐”字,没有其它的,任何其它的一切都不要有。
那么这就是清除心垢了,将心安住在道中了,这就是《道德经》讲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守根不离道,就叫“静定”,虚极静笃,归根复命,而能知常知明,便就能悟得永恒的智慧了。
其实修道修佛之路,真的比蜀道还难上加难。因为心念,真不是那么容易能止住的,尤其心中有人,心中有物,心中有执的人,那个起心动念啊,真如空气中的尘埃,数不胜数。所以《六祖坛经》中神秀才写下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在《佛说入胎经》中记载的。佛陀渡他一个叫难陀弟子,那也是个很折腾的事。
难陀很喜欢他的娇妻,因为他的妻子长得很漂亮嘛,所以迷恋上了,二人又特别恩爱,所以难陀就迟迟不愿出家。佛陀知道差不多时间到了,所以就来“忽悠”难陀出家。
难陀呢,虽然迷恋妻子,但对于已经成佛的佛陀还是很有恭敬心的,所以就要去开门跪拜佛陀。他的妻子知道后,就担心他一去不回,于是难陀就给他的妻子许下了承诺。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去见佛陀,并供养了满满的一钵食物。然而佛陀却没有接受,空手就离开了。
难陀一下就懵了,然后就去问阿难。这时,佛陀却用大神通告知阿难,让他也不要接收这准备好的供养。难陀看阿难也不接,于是就有点慌了,因为他还想着对家中妻子许下的诺言呢,这要一时半会回不去,那岂不是很对不起心中的那个她?但他又不敢去叫佛陀,只能再次请求阿难接下。这时阿难便问他:你刚才是从谁手里取走的这个钵盂呢?
难陀答:世尊。
阿难就讲:你既然是从他的手里拿的,那么按规矩,你得再亲自送回他手上才行,这是供养的礼数。
这时难陀的心里应该是狂风呼啸的,但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跟上佛陀的脚步。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走,去到了多根树园。这里的景色非常的美啊,但难陀心里只有家中美妻,没有心情看。
后来佛陀清洗手脚之后,才接过了饭菜。然而,难陀在把钵盂交给佛陀后,就傻傻地站在原地,跟傻了似的。之后,佛陀就问难陀:你能不能出家啊?
难陀回答:好,出家。
后来就给他剃了个大光头。但事实上,难陀的心里想的只有妻子,就想回去。所以就想白天出家,晚上再溜回家,心中好盘算啊。
这天天黑之后,他就悄悄回家。佛陀当然是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的,所以施展神通把难陀困在了一个大坑里。毫无疑问,难陀的心里肯定是万马奔腾的。后来就被叫去做执事,就是要管事的。比如打扫卫生啊,清理啊,修补之类。
这天,诸比丘众呢都去找食了。难陀一看,机会来了啊,只要把地扫干净,那就赶快溜达回家吧。于是欢天喜地就搞卫生去了。然后佛陀可不会让他这样做,心念一动,打扫过的地方就成了一堆垃圾,然后难陀不得不于次清理。可当他回头再看时,又是一堆垃圾,又是不断生起的尘埃,就像心念一样,刚收拾好,又来了。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就像刚扫的树叶,一转头就被风吹得满地都是。
于是难陀就很生气啊,气急败坏,但又无可奈何。于是心一横,跟我们生活中遇到此情此景的人差不多,“老子不干了,谁爱干谁干”,是吧?所以难陀就准备把门关上后开溜。可是这会又发现,这个门怎么都关不上,本来是关上了,但它自己又开了。难陀心里那个委屈啊,可别提了。
于是他就直接开溜了,什么都不管了。可巧了的是,在他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的正好就是佛陀,他又不想见佛陀,就跟佛陀玩躲猫猫。这不关公面前耍大刀吗?佛陀呢也没有责备他,心平气和地问:“你这是从哪儿来啊?跟我回去吧。”难陀也觉得羞愧,于是只好又跟着佛陀回去。
佛陀是智慧成就,神通广大,但面对难陀,还是要花点功夫。知道难陀迷恋美妻,于是就带他到了香醉山。佛陀就问难陀:看到对面那个猴子了吗?你觉得她跟你的美妻孙陀罗比,哪个更美?
难陀心想:世尊这是问了个什么白痴问题呢。只能啼笑皆非地回答:孙陀罗是释迦种姓,貌容若天仙,举世无双。那猴子跟她比,连千万亿分之一都是比不上的。
然后佛陀就问:你去过天宫吗?
难陀说:没有。
于是佛陀就带他上到了天宫,去了三十三天,让难陀好好看看。难陀就看到了很多美妙之景啊,还有很多天人天女,都快沉醉不知归路了。最让人心动的,还是那一处处浪漫的床帐,天人天女们相处在一块娱乐享受。
可难陀发现其中有一个地方,里面是婀娜的天女,但却不见男子,于是就问那些天女。天女听了就说:世尊有个弟弟叫难陀,随佛出家后会好好修行。命终之后,就会来到这里。我和这里的姐妹们,就是在等他。
难陀听完后,就很激动很兴奋啊,一身酥软,于是他就欢呼雀跃地跑到了佛陀旁边。佛陀就笑着问难陀:这些天女比起你的孙陀罗,哪个更漂亮呢?
难陀说:跟天女相比,孙陀罗就像香醉山的那只猴子了,不如百千万分之一。
佛陀就说:清净梵修,就会有这样的好处。现在你知道我不是无缘无故骗你出家了吧?只要你好好修行,将来就能享受无比的欢乐。难陀听了,终于悟了悟了,是吧,就愿意跟佛陀出家了。
虽然出家了,但难陀出家是为何?从孙陀罗到天女,还不就是为了那点事儿,是吧。于是佛陀就跟阿难讲,让同修们都不理难陀。一起共修的人,不理难陀,那难陀岂不是很难受?于是又问阿难原因。
阿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是吧。你修行,是为了生天享乐,而我们修行是为了涅槃清净圆寂,所以要除去欲染。
难陀一听,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是吧,这事要放到现在,只要是个男人,有几个又不喜欢美女陪伴不喜欢享乐的呢?可是,事实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那就百味陈杂了。
佛陀一直都知道难陀的心事,所以就问难陀:你见过地狱吗?
难陀说:没呢。
于是佛陀就带难陀去了地狱。难陀去了之后,就看到了地狱的很多酷刑惨象。具体就不描述了,怕大家听了晚上睡不着。难陀看到这些后,就怕啊。但其中有个刑场却没有人在受苦,于是他就问。狱卒听了,就说:佛陀有个弟弟叫难陀,他为了生天享受天人福报,努力修行。等他的天人福报享尽后,就会来这里受刑了。他应该很快就要来了,我们现在就是在等他。
难陀一听,哎哟我滴个妈呀,恐怖,太恐怖了,于是就赶紧开溜,回到了佛陀身边。佛陀就问他:看到什么了?难陀只能将所见说了出来。
佛陀就讲:你出家修行,不论是为了功名富贵,还是天人之乐,都会受到这样的果报。所以,好好修行,不要贪求天人欲乐了。难陀这下就老实了,惭愧不已。
回去之后呢,佛陀就给大比丘众讲“三毒”了。“淫欲、嗔恚、愚痴”,是三种根本染污,也称三毒,修行之人是要努力去除的。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发现:难陀并非是喜欢他的美妻,就是一个淫欲之心,所以导致愚痴而不见真相。所以如果没有佛陀的帮助,他就会沉沦在其中,从而生生世世不断轮回,就真不知几时才是休了的尽头了。
所以,心念真的非常的重要。看故事中的难陀,就因为那个欲念,不断地一念生一念,生起了多少个念?
看到天人之乐,心生向往,称为“喜”;看到地狱之景,心生怖惧,称为“恐”。这就是智慧不够的原因,所以心才会被生起的念景所左右。心有挂碍,挂碍美妻,是吧?然后又恐怖,害怕受苦。如果智慧足够,自然就能远离这些颠倒梦想了。
包括《红楼梦》,也是如此。
《红楼梦》讲了什么呢?因为万物有灵,所以有一块石头通了灵以后,认为当初女娲没有用上它去补天,便觉得自己没什么用,所以心有伤悲。
有一天呢,它听到了一僧一道在谈笑之间聊天了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又提到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所以呢,就动了凡心,也想去经历一回。于是,它就跟一僧一道也聊了起来。后来,一僧一道就答应了它,就要助它也去体验一回。
后来呢,西方也出了一个奇怪事,什么事呢?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曾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久而久之,绛珠的生命力得以延长。后来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于是脱去了草胎木质,得了人形,还修成了一个女体。
这个女体虽然修炼有成,但因为没有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五内就一直郁结成一股缠绵不尽之气。就像我们受人恩惠,如果不了清恩情,心里是会不舒服的;也像我们受人不公,如果这个气不散掉,那就会肝气郁结一样。因此,她也想还了这份情。
恰好呢,神瑛侍者动了凡心,意欲下界经历一遭种种幻境。所以,绛珠仙子就觉得这是个机会,就说:“他是甘露之惠,我没有这样的水还给他。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他,也算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这个心愿呢,就勾出了一大堆风流冤家来陪着一起去,于是就有了红楼一梦的故事,其实都是发生在太虚幻境中的事。而那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太虚幻境旁边的对联。
所以,《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从头到尾的核心都是“好”跟“了”。所以,目的就是让大家在这里面好好了了尘缘。就像现在的很多修道之人的法名一样,叫了尘,叫了缘,原因就在这儿。
所以,不管是通灵宝玉,绛珠仙子,还是难陀,都是因为心动,情动,所以才有了这样那样的故事。若是耐不住所谓的寂寞,羡慕凡尘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那就会动凡心,就会下来渡情劫。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祝福语”:恭喜成功打开了轮回之门。
因心着了物,住了物,便会与物纠缠不清,得不到清净心。心有所住,则会让人劳气发,会反成心神疾病。所以,心病还须心药医,人的很多病,真不是靠药物就能解决的。
所以,心若不着物,则又不得动。因此,我们是在动中调合心气的。
道家的收心,是不让心全灭的,是不让永断知觉的,不然就是进入盲定了,讲究心要有所归。
经历过的就是经历过的,有所染就是有所染,如果你全当作是幻境,那么跟肆意纵情纵欲又有何区别?言辞美丽,而行为就真坏了。
所以,气息可以乱,但心神不可灭。静坐守一而空,但不仅只执于空。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行之有常,才能得真见。
不管做什么,做好了就停下来,不要再过分思考。因为中医也讲,思主脾胃,主湿浊,主运化,多思则伤,就违背了《黄帝内经》讲的“恬淡虚无”,内天地的真气就不能很好的运转了。所以,多思则害恬,为后天伤先天,为子伤母。
虽然我们穷尽极思,寻章摘句,雕字琢句,可以得出非常美好的文章,赢得一时的辉煌,展现出才华才气,但亏损的却是万代之业啊。若是思在淫邪烦乱之想上,那就更是贻害无穷了。
所以,到了一定程度,即使是名誉这种东西也是要丢掉的。但并不是适合每个人,有的人根本就没达到那一步,你让他放弃,这是你的错,不是对方的错,这是犯了“四季人”的错。除非像难陀一样,他的机缘到了,你才能讲这个话。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别人跟你不是一个层次,没什么话讲,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该和光同尘的时候,要收住自己的光,同化为尘,好好经历一番。
不要觉得是自己在指导对方,若有天地万物皆为我师的心态,那么实际上是对方在教化你,是在反馈你身上出现的问题。学道之人,“好为人师”这个弊端,也是非常难过的一个大关。
所以,做人一定要虚心。
什么是虚心呢?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听到的看到的,当作没有听到没有看见,当然也不是真没有听见真没的看见,而是不入于心,也就是心不为外境所动,这就是虚心。
虚心的人,心是不会跟着外境走的,即使再好看的天女,再美的异世奇景,你也能定住自己的心。当然,没有经历过的,一时迷了眼也是正常,毕竟我也很喜欢天女,喜欢看异世奇景,所以一般的女孩子是很难生起那样的心思的,一般的美景也不喜欢看,喜欢安静。经历多了,自然也就免疫了。
很多人说,狐族的女子们个个好看魅惑,事实并非如此。也有不少不好好修行的,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看,心地也是一样,并非个个都坏,或个个都好。
就像人一样,有的人心好,有的人心坏,不能以偏概全。当然,这个话我可以讲,你们就不要学了,不然挨人家揍了我可不管,知道有这事就行。
所以,人一旦虚心了,那么就能安心了,才能真正地入定到无色界中去,这就是四禅八定中的后四定。现在人很多的禅定,其实都是在色界中的禅定,所以才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中,是有心相显化的,也就是可以见到这个奇妙看到那个怪异。而后四个,才是入定。
因此,人若能虚心无为,虽非想要得道,但道却会自然来加身加持。心无所住,身无所为。说你清净不是,说你不清净也不是,所以人家的诋毁也好,赞美也罢,都动摇不了你的身心;说你聪明也好,说你愚钝也罢,心不动,那么恩害便无从生起。
像道家《阴符经》讲的,“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又有什么意思呢?好像道理是那么回事,也是这么个理,但完全可以不必执着在这上面啊。
所以,此心不为外境所动,达到了“空性”,即使外在的想要攻击这样的存在,万般法术用尽,也伤害不到。就像别人骂你,如果你不当回事,他就伤不了自己的心。
你之所以感到受伤,是因为你自己的心在伤害自己,是你允许它发生的。所以修道的人,也一定要明白: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
再讲个古书记载的故事:
郑国有个叫季咸的神巫很厉害,能够预知人的生死祸福,十分灵验,名气很大。列子亲眼见过季咸的预测后十分佩服,于是对他的老师壶子说:“我以为您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可是没有想到了季咸比您还要厉害。”
壶子说:“那你把季咸叫来,让他来给我算算命如何?”
次日,列子把季咸领到了壶子身边,让他看一看老师身体情况如何?季咸看了以后慌忙逃走,列子追了出去问道:“我老师怎么了?”
季咸恐慌地说:“你的老师快死了,看样子快不行了,准备后事吧!”
列子听后,慌忙回到屋里告诉了老师的算命结果。壶子笑着说:“我故意向他显示土色,心灵寂然不动,似乎生机丧尽,他便以为我快死了。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这样吧,你叫他明天再来看看。”
第二天,季咸又来了,看到壶子没有事,走时对下列子说:“你老师很幸运没有事了,已经转危为安了。”
季咸走后,壶子就告诉列子:“刚才我显示给他看了天地间的生气,排除了名利等杂念,生机自然从脚后跟发至全身,当然他会认为我转危为安了。明天你再叫他来。”
第三天,季咸看了一会儿壶子,告诉列子说道:“你师傅心神不定,恍恍惚惚,今天我没法看明白了,改日再来吧”。
事后壶子告诉列子:“今天我只给看了处于均衡状态下的阴阳二气,当然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明天再把他叫来看看。”
第四天,壶子显示出无形之象,一切随着季咸,让季咸看不到踪迹,不知壶子为何许人也。于是只好逃之夭夭。
事后壶子就告诉列子,季咸相面的确是个高手,本领奇高,但也只不过是小术而已。所以,只有当人掌握了“道”,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任何“小术”都不过如此而已了。
其实术的本质,就是感。我们学中医,应该知道肾主的五味之一是个“咸”字,它代表着水,代表着阴;而“感”这个字,下面是心,它代表着火,代表着阳。阴在上,阳在下,水在上,火在下,这是阴阳水火既济之象。所以,人的感应能力也就是这么回事,当身心调整好了,既济了,自然就有较强大的感应能力了。
但感是感,应是应,化是化,这个一定要分清。
你感了,不一定要应,是吧?就像你问问题,我知道了,但并不代表我要回答啊?跟五运六气一样,应虽应了,但也可以不化啊。为啥?能量不够。就像找人办事,给的钱不够,人家虽然接了,但事儿也可能办不好啊。
还有的人,虽然你没找他,但他就要帮你办好,这就是化而不应啊,悄悄就做了。还有,在家是个宝,家里人都应你,都化你,但如果出到社会,几个人把你当回事?几个人要应你,要来感化你呢?所以,感化也就是如此。感化的重点,就在于感。交感,融感,通感,灵感..等等,都是如此。神交也是一样,它都是这样的道理。
因此,宠辱不惊,心不动。动则乱,难入定。人体内的真气也是这样,止不住念头,那么念头这种能量就会在体内不安,难以聚集,就难以修炼。
所以,又把思虑又称为荆棘,是要剪除掉的,不然智慧就生不了。这就是披荆斩棘,过关斩魔将。这个斩不是斩杀,重点是过了这个关。
因此,大道虽生得万物,但它在物而心不染,即使处在变动之中而神也不乱。就像人一样,处事不惊,遇事不慌,那就是人道中的大人了。
而由静得来的智慧,就是内天地自然运化的能力。就像你一拳打进水中,但却伤不到水,因为它可以自然流动流通。即使你用火也烧不了,它可以气化无形,看似消失,但它始终都在,这就是智慧的能力。
愿一同学习的老师朋友们,都能获得大智慧!
课后交流:
问:但是我有个问题,我不想遇事,碰到问题的时候仅从自己角度去想那么多,但是往往这种思想造就我,不想了,似乎也伴随着无作为了,那这是不是从一个邪道走到另一个歪道了?
答:下意识的是灵魂修养,是内在修为。一个人的修为,在言谈举止中也是展现出来的。每一个想法、行为,也是因为灵魂的经历导致的结果。
述:1.静生慧;2.真心待人,利他;3.虚心;4.因果之报,如影随形。答:但越是为他人着想的人,越是会有困苦的哟。得不断打磨,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吧。问:玄明老师~你都见过天女了~人间美女当然有抵抗力了~那我要去哪儿见下天上的帅哥~才有你的抵抗力呢?才会不起心动念?答:明白道理才是最重要的,并非什么都要经历一遍。天女又怎么了?真正明白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在闹笑话,很幼稚的。述:看到自己的心,跳跃的也好,安静的也好,炙热的也好,冷漠的也好,接受当下的感受,让多如牛毛的感受先静止,找到真的心、真的慧。答:高手们都讲,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情绪掌控了我。问:明了自己,也就明了身边境况?意思是我们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不是取想别人,而是只看自己?答:金刚经讲的,他心皆是我心,我心皆是他心。你悟悟。
述:只有当星星们都发光,才有美丽的夜空。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玄明老师很喜欢在此时此景,你提出这样的诗。赞!)
答:所以,人间的正义不能失,每个人心中的光都不应该藏起来,应该心与心链接上,才能大放光明。问:我的理解,每一个我在的地方和时刻,曾经,现在,乃至未来,我那个时候的想法,我现在经历的,和我因为现在的因,以后要受的果,都是侠义的当下,可以这么想吗?答:是你生起的念结的果,那并不是当下。在“当下之中”,是没有时空概念的“心地”,是没有时空的寂静不动的状态。心是不住物的,时空也一样。时空,是心的幻象,是念生起的过程。当下是佛家讲的常住妙明,正定,三摩地,大光明藏。当下是与万物一体的,所以当下是极妙的。问:@玄明老师 ,一物一太极,发心为天下人,是愿,但是在人事上,由于智慧的高低以及环境的影响,都会有利和弊,那么,只管去做,是非成败转头空?还是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答:选择是自己的,是非成败也是自己的。哪儿有不吃苦,不背点所谓的业,就能有成就的。高圣仙真下凡,少说也得渡几百年才能回去。那还是人家拥有深厚功德前提下的。有的时候,像这个周星星演的《降龙罗汉》一样,自毁累世修为,但后来却证得个降龙尊者。大破大立。所以,头脑不应去评判是非对错。做认为对的事就行。恐惧,担心,本身就是一种诅咒,在规则内做好自己。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60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