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医生强调:最伤牙齿的行为,不是不刷牙!而是频繁的去做这4件事
2025
04-23

医生强调:最伤牙齿的行为,不是不刷牙!而是频繁的去做这4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一听牙疼就怪自己“没刷牙”,刷牙好像成了唯一的口腔防线。可有些牙医看了直皱眉,说最毁牙的根本不是不刷牙,而是那些天天在做、以为没事的小动作。

这些动作频繁了,比一天少刷一次牙的伤害还大。有时候牙齿不是蛀坏的,是被活生生“弄垮”的。

这个逻辑听着有点反直觉,但从大量临床数据来看,正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一点点把牙齿往“脱钙-裂痕-敏感-崩裂”的方向推。

牙医碰到太多一口牙看着还行,但一敲一碰就疼得要命的患者,大多数都不是不刷牙造成的,而是“长期细节问题”堆出来的。

有一个事特别典型,就是喜欢嘴里含着东西慢慢吃,尤其是糖、酸的东西。有些人觉得一块糖一点点融化才过瘾,但牙医直接说这种吃法比“暴饮暴食”还可怕。

原因在于,酸性或糖分只要在口腔里待太久,唾液的缓冲能力就会被压垮。正常人口腔的pH值处于6.5至7.0之间,一旦低于5.5,便会开始脱钙。

也就是说,含一块酸梅糖在嘴里10分钟,牙齿表面就等于泡在弱酸液里10分钟。反复这样一天下来,牙釉质的保护层根本扛不住。

别看牙齿硬得像石头,可它本质上是“微孔结构”,长期泡酸泡糖,硬度降低了,一咬硬物就崩掉一块。

有研究团队做过对比实验,把两组牙釉质样本分别放在酸性饮料和中性饮料中浸泡,24小时后发现,酸性环境中的牙釉质密度下降了近12%,而中性饮料中几乎没变化。

这还是“死物”的变化,人活着还会咀嚼、说话、吞咽,那牙齿受的摩擦远比静态泡更严重。

尤其现在很多人嘴里常年含着饮料吸管、咀嚼片、口香糖,这些看似健康的零食,一旦频繁摄入酸性物质,牙齿根本喘不过气。

还有一个动作是咬牙。不是生气那种,而是下意识的紧咬,尤其是在睡觉时。很多人夜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咬牙,早上起来只觉得脸酸、太阳穴紧,甚至头疼。

牙医一看,就能看出那是“夜间磨牙症”惹的祸。这个症状在30到60岁的人群中其实很常见,而且被低估了。

很多患者牙面上的咬合点都被磨平了,像是被打磨机抛光了一样。更严重的是,有些人的牙龈已经出现退缩,牙根暴露出来,非常敏感。

临床数据显示,长期夜磨牙的人,牙裂纹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三倍。咬力若集中于特定牙点,便易形成“楔状缺损”,即牙齿根部仿若被刀片划了一道口子。

久了这道口子就越来越深,最后整颗牙都劈裂。

这种行为往往跟压力、焦虑、睡眠质量差挂钩。有个案例,一个长期失眠的中年女性,白天并没觉得牙齿有啥问题,但夜里咬牙太狠,半年内四颗后槽牙的牙釉质全部受损,最后只能装牙套。

有牙医甚至说,磨牙带来的伤害,比牙菌斑堆积还难搞。牙菌斑可以洗掉,可结构性磨损是不可逆的,得靠人工干预。

最讽刺的是,这种人往往刷牙刷得特认真,每次三分钟,牙线也用,可牙齿还是慢慢“裂”了。

再说个更冷门但影响极大的动作,就是冷热食物交替吃。有些人早上喝热豆浆,接着来口冰西瓜;或者火锅刚下肚,就喝冷饮解辣。

这种冷热冲击在牙齿表面造成的微裂纹,是肉眼看不见但极具破坏力的。

牙釉质与牙本质皆存在一定的热膨胀系数,然二者并不相同,遇冷热交替时膨胀程度各异,牙齿表面便易出现微小裂纹。

这种裂纹初期可能只是喝水时有点敏感,久了牙神经就会被刺激,发展成牙髓炎或者牙神经暴露。

有牙科教授专门拿冷热交替做实验,用热水 冰水循环冲洗牙齿模型,结果第十天模型表面就布满肉眼可见的裂纹。

现实生活中这种吃法还挺常见的,尤其是年轻人夏天吃烧烤、冬天喝冰奶茶,吃得爽是爽,但牙齿就悄悄开始“崩防”。

更别说很多人刷牙还习惯用冷热交替水,早上嫌冷就加热水漱口,晚上又喝凉茶,等到牙缝出现小裂纹,牙齿敏感得不敢吃东西时,才开始后悔。

还有个动作说出来很多人不信,就是频繁使用美白牙贴、牙粉这类“强效清洁”产品。追求牙白没错,但牙齿不是瓷砖,不能反复刷。

很多美白产品其实都含有研磨剂或者过氧化物,短期内能去除表面色斑,但一旦用多了,会让牙釉质越来越薄。

有人为了快速美白,每周用三次牙贴,三个月后去医院检查,牙医一看说她的牙釉质厚度只剩原来一半。

更为可怖的是,牙釉质一经磨薄,牙齿颜色竟会变黄,这是由于其下的牙本质偏黄所致。那时候再怎么刷都没用了,反而越刷越敏感,最后只好贴面或者做全瓷冠,代价大得吓人。

有研究统计过,20到35岁的人群中,使用过牙齿美白产品的人比例接近45%,而在这群人中,超过六成表示牙齿在使用后变得更敏感。

敏感不只是刺一下的问题,它意味着牙神经已经被外界刺激到了,长此以往容易引发慢性牙髓炎。

有些医生干脆建议,非必要别搞美白,牙齿干净就好。那些广告里天天喊的“亮白”、“钻石光泽”,很多都是用损伤换来的假象。

这些动作乍一听都不是“罪大恶极”的坏习惯,但一旦叠加、长期做,对牙齿来说就是慢性摧残。

有个牙医说得很实在:真正毁牙的不是一两次不刷牙,而是你对牙齿的使用方式根本错了。你把它当工具,它就早早报废;

你把它当器官,它才能服役几十年。牙齿不是静态的东西,它跟全身的神经、血管、骨骼系统都有联动,一旦受伤,修起来可比补个洞复杂得多。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