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手厥阴心包经的9穴应用
2025
04-20

手厥阴心包经的9穴应用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足少阴肾经“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相衔接),出属心包,“心包”即心外之包膜。

  历代医家对心包和三焦的形态与功能争议颇多,已故针灸名家杨甲山教授认为,心包与三焦的功能应同心和肾的功能相联系。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气之根,是生命的原动力。心有心包固护其外,为其臣使,代其受邪;肾有三焦通行元气,为其臣使,代其行事。故心包与三焦的功能也十分重要,在子午流注针法中有“心包为阴血之母,三焦为阳气之父”之说),下膈,历络三焦(手厥阴心包经自胸至腹联络上、中、下三焦,故称其为“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手厥阴心包经自此处出胸腔,它的第一个腧穴天池,位于腋下3寸,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上抵腋下,循臑nào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肌腱和掌长肌肌腱。手三阴经均位于前臂内侧两骨之间,手太阴肺经在“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桡侧腕屈肌肌腱)之上”(《阴阳十一脉灸经》),手少阴心经在“臂两骨之间,下骨上廉,筋(掌长肌肌腱)之下”(《阴阳十一脉灸经》),而手厥阴心包经则“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井穴中冲)。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次指”即环指,手厥阴心包经止于环指的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循行路线: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上焦,向下穿过膈肌,络中、下焦。

  胸中的分支,从胁部出胸腔,当腋下3寸(天池)向上至腋窝的上方,沿上臂内侧中间(天泉),入肘窝(曲泽),向下行于前臂内侧桡侧腕屈肌肌腱和掌长肌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行掌心第2、3 掌骨之间(劳宫),止于中指尖端(中冲)。

  手掌的分支,从掌中分出,沿环指的侧缘至手指端,交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总结:

(1)从胸走手。

(2)行于上肢内侧中间(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桡侧腕屈肌肌腱和掌长肌肌腱之间)。

(3)属心包,络三焦。

(4)在手环指的尺侧端交接于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云:是动则病,手心热(病因心火亢盛或心肾不交,前者属实后者为本虚标实),臂、肘挛急(经脉所过处病症,如半身不遂),腋肿(腋窝部肿胀疼痛,可见于因乳腺等肿瘤所致的腋下淋巴结肿大);甚则胸胁支满(也有书写“胸胁苦满”,手厥阴经脉“循胸出胁”,若经气阻滞不通则为胸胁胀满、支撑不适),心中憺大动(憺dàn,形容心中悸动不宁,病因邪热扰心,可见于神志病或心动过速),面赤(心之华在面,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目黄(手少阴心经“系目系”,心经火热亢盛伤津,则可见目黄),喜笑不休(心在志为喜,若心气盛实,扰乱心神。《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心主血脉,心包代心受邪,故用“主脉所生病”概括心包经的主治特点),烦心,心痛(手厥阴心包经脉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如心绞痛等),掌中热。

临床应用:

(1)心脏病: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等。常用腧穴为曲泽、郄门、内关、大陵、中冲。

(2)神志病:心烦、心悸、失眠、癫狂、癔症、喜笑不休、夜啼等。常用穴为郄门、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3)胸部病: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咳嗽,哮喘等。常用腧穴为郄门、内关、大陵。

(4)中焦病:呕吐、呃逆、胃脘胀痛等。常用腧穴为曲泽、内关、大陵。

(5)外经病:上肢痿痹、腋肿、胸胁扭伤等。常用腧穴为曲泽、间使、内关、劳宫。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