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能医学/
附子泻心汤
编者:李景白 校对者:李侦云
“心下痞,而复背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方大黄3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炮附子1枚
病解:
泻心汤证一般是发热的,而且肚子是胀的。这个病除了心下痞之外,还有是局部有点恶寒,但那不叫恶寒(四肢厥逆,是体温低落,肘膝以下冰凉,没有发热)。要学会一出发就是整体观念,要走出局部看整体。这个人有局部的恶寒,就算恶寒多一点,只要身上没发热,脉搏绝不会是浮滑洪大,仍然可以是脉弦脉细。但是,肚子摸摸是软的,敲敲是有气体的声音、是空洞的声音。再按按肚子,不是凉的。看看大便,不是完谷不化,就可以锁定是这个病。附子泻心汤证疑似发热恶寒,实际上不是,只是背部觉得有点冷,别处不恶寒。平常没病的人,最恶寒的地方是背。解放前,街上常有人背上披着麻袋、草袋子,前面捂着跑步取暖。如果说身恶寒,那绝对包括背。说背恶寒,那就是说仅仅是背恶寒。背恶寒也不是说体温低,也可能体温高,就是觉得背部有一点冷。它并不是要向表外排异。呕吐、没有恶寒,就是告诉你,千万不要把这个误为发热恶寒。在别处有发热,也并不排除背恶寒。背恶寒就是循环功能虚弱,带到背部的血液相对少:体温也相对不足,一切的能量都相对不足。所以,在治心下痞的时候要提高循环,就用炮附子。这是附子泻心汤和泻心汤的区别。这个病,常常出现不太典型的症状。要看是靠近阳性这一边,还是靠近阴性这一边。这个看清了,可能很快就明白了。这一点在这个病上很简单,在有的病上比较复杂。方解:黄连、黄芩,是往下走的,抑制发酵,让食物赶紧到肠里去。附子,提高循环的血液量,提高心脏功能。用附子是因为阳虚、心衰、循环衰弱。要提高心脏功能,同时排异。用量原著是1枚。这1枚有大有小,所以量很难定。习惯用量是炮附子10克左右。附子跟大黄、黄连、黄芩一块煮,吃了也有效。习惯是大黄先用开水泡,黄连黄芩煮好了,把泡的大黄汤兑在里面喝。如果有附子,就把黄连黄芩附子一块煮了,把大黄渍的那个水喝上。《伤寒论》上讲的是渍了的大黄和黄连黄芩附子一块煮。这不是无缘无故的,汤渍的大黄见效快,一般5-6个小时。一拉屎,一会儿体温就不高了,再用不了半小时就正常了。大黄渍上30-40分钟就行了,多搅几次。再一个,大黄切片的薄厚和渍出的时间也有关系。哪里都是灵活的。附子泻心汤里,附子和大黄、黄连、黄芩并用。后世绝不允许温凉并进,其实这是错话。加附子完全是心下痞的症状中,有背恶寒。附子加强循环,使心脏排血量增大。增强了循环,胃肠的排异才能成功。不是光对症、说附子治恶寒,这还是往下排。这其中有一个内在联系:增强循环后,胃肠循环也增强了,三黄泻心汤才能发生作用。这是加附子的真正意义。读《伤寒论》的每一张方子,就像大诗人的诗:多一字不可,换一字不行,少一字不是诗,真是字字珠玑、惜墨如金。因为知道附子是扶阳的,所以就推理出脾胃有寒。现在的中医,至少90%以上是这个思维。但是,道理有时候可以推出来,有时候绝对不是推出来的。根据不准的东西去推,永远也不可能准。缺血、循环衰竭时,附子能提高心脏循环的供血量,体温于是就改变了。有心下痞、还心衰,就别管药性的寒热了。如果不用附子,心脏功能很低,再在心衰的情况下泻肚子,会进一步加重心衰,恐怕有不良后果。给他提高循环能力再排异,是大智大慧大医家的巧妙行为。太阳与少阴之间、阳明与太阴之间都有中间阶段。在太阳转阴的中间阶段,可用附子。但不能据此推理,在阳明和太阴的中间阶段也用附子。泻心汤证不是阳明和太阴的中间阶段,泻心汤系列有附子泻心汤,就证明由此及彼的推理是错误。因为有个原则,决定用不用什么之前,要先审查病势。附子泻心汤证以泻心为主,加附子是有背部恶寒、体温不足。过去辨证体系的说法是,阳虚加附子。站在《伤寒论》体系,就说阳虚;本能医学没有阳这个表述,是说体温不足,若深一层,就说心功能衰弱、循环不足。阳虚是个模糊概念,是共性。我们用循环衰弱或心功能不足、体温不足,来表述加附子的根据。声明:本文思想源于郭生白先生,由李景白整理和补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979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