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虫方》
赵炳南
#走近国医大师#
【组成】全虫(打)6g,皂刺12g,猪牙皂角6g,刺蒺藜15~30g,炒槐花15~30g,威灵仙12~30g,苦参6g,白鲜皮15g,黄柏15g,炒枳壳10g。
【功效】息风止痒,除湿解毒。
【主治】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
原书按语本方是以大败毒汤(五虎下西川)为借鉴而化裁的经验方。功在息风止痒,除湿解毒。主要是用于治疗蕴湿日久,风毒凝聚所引起的慢性顽固性以瘙痒为主症的皮肤疾患。
从其药味组成来看,是以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为主药。其中全虫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辛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气,涤清胃肠湿滞,消风止痒散毒。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辛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同伍,既能息风止痒,又能托毒外出,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
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风病疡”“身体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祛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助全虫祛除深伏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
另外,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胃肠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
赵老称本方主要是针对病程日久的顽固性湿毒聚结,风盛瘙痒诸证:如局限性或泛发的慢性湿疹、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如用之不应,可加乌梢蛇。
如瘙痒甚烈,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可加川军9~15g。#淘药方#
医者常惧川军通下太过,岂不知川军能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本方对慢性顽固的瘙痒性皮肤疾病偏于实证者最为相宜。而对于血虚受风而引起的瘾疹(如皮肤瘙痒症)不宜用,除非患者素来体质健康,外受风邪,复因搔抓,皮肤苔藓样变,瘙痒无度者,尚可加减使用。
服此方时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孕妇慎用,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
- 第一,关于本方组成有没有“枳壳”的问题。《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剂组成中没有,但原书按语中提到“故方中佐以炒枳壳”,所以推测原方应有枳壳。
- 第二,关于本方的渊源。原书按语说“以大败毒汤(五虎下西川)为借鉴而化裁”,但查阅文献,并未见“大败毒汤”之名,但《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中有“大败毒膏”。
其组成为:大黄300g,公英600g,橘皮240g,木鳖子60g,银花60g,黄柏300g,乳香(制)60g,白芷180g,花粉180g,赤芍300g,当归60g,甘草60g,蛇蜕15g,干蟾(烧)10个,蜈蚣20条,全蝎9g。有消肿败毒止痛之功效,主治痈疽疮疡,坚硬不消,鱼口便毒,杨梅疥疮,皮肤结节性痒疹等。而“五虎下西川”,应为《外科十三方考》中之方剂。其组成为: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当归、赤芍、黄芩、栀子、连翘、枳壳、银花、防风、荆芥、生地、木通、猪苓、二丑、大黄、芒硝、黄连、白芷、甘草。主治便毒。以上二方都具有大量虫类药物,可能为赵老制定全虫方的方源,但二方与全虫方组成都相差较大。
事实上,全虫方之组成,比较接近《医宗金鉴》之“疏风清热饮”。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癣》记载:“又有面上风癣,初如癗,或渐成细疮,时作痛痒,发于春月,又名吹花癣,即俗所谓桃花癣也,妇女多有之。
此由肺、胃风热,随阳气上升而成,宜服疏风清热饮,外用消风玉容散,每日洗之自效。”
疏风清热饮组成:苦参(酒浸,蒸晒九次,炒黄)6g,全蝎(土炒)、皂刺、猪牙皂角、防风、荆芥穗、金银花、蝉蜕(炒)各3g,酒、水各一盅,加葱白三寸,煎一盅,去渣,热服,忌发物。
不难看出,疏风清热饮与全虫方都含有苦参、全蝎、皂刺、猪牙皂角等药,但疏风清热饮中有较多疏风解表药物,如防风、荆芥穗、金银花、蝉蜕、酒、葱白等。
考虑到赵老的学术体系,以及方剂的功效主治,可以推测,赵老根据疏风清热饮分解化裁出全虫方和疏风除湿汤两张方剂。即疏风除湿汤治疗急性的,以炎性水肿为主要表现之 “㾦癗”;
全虫方治疗慢性的、以红斑、脱屑为主要表现之“细疮”。
【方歌】
全虫皂刺白蒺藜,
炒槐威灵白鲜皮,
苦参黄柏猪牙皂,
顽湿风毒服之宜。
#每天学点中医药##健康锦囊##名家医案练习#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46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