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读《良朋汇集经验神方》(清代孙伟撰)卷三耳病门载:“荆芥连翘汤 治两耳肿痛神效。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芷、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桔梗、甘草各一钱,水三钟煎一钟,食后服”。因深感组方有妙意,记于笔记,以备不时之需。
案1
罗女,67岁,家庭主妇,2007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感冒后咽喉疼痛,咽痛牵及右侧耳痛;有异物感梗阻感在喉,情绪不佳时更甚,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中医诊断:耳(咽)痛,风热阻窍型;
治则与方药:祛风清热,疏肝利胆。
荆芥连翘汤加减:荆芥10g,连翘12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芷10g,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山栀12g,桔梗10g,甘草10g,射干10g,山豆根6g,金银花15g,7剂。上方即荆芥连翘汤去白芍,加射干、山豆根、金银花而成。
二诊(3月27日):服药三剂即耳痛、咽痛均止,惟咽部稍有不适而已。
案2
赵女,53岁,2006年11月24日初诊。
主诉耳部疼痛。素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年前因乳腺癌接受手术和化疗以来,颌下淋巴肿大疼痛,头痛,易自汗,经中药调理后已愈;唯刻下两耳疼痛已有相当时日,右上腹刺痛,大便欠通畅;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中医诊断:耳痛(风热阻窍);
西医诊断:原发性耳痛;
治则与方药:清疏肝胆风热,行气活血止痛。
荆芥连翘汤加味:荆芥12g,连翘12g,防风12g,白芷12g,柴胡12g,黄芩12g,山栀12g,当归30g,川芎15g,白芍30g,枳壳12g,桔梗10g,甘草10g,元胡30g,瓜蒌皮40g,虎杖30g,桑叶30g,予7剂。
二诊(12月1日):耳痛昨日止,右上腹不痛,大便较为通畅,舌脉同前。再予原方10剂以资巩固。后随访再无耳痛发生。
引起耳痛的原因众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耳部本身疾病所致的原发性耳痛;另一类是耳部周围或远处器官病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的继发性耳痛(牵涉性耳痛)。
据文献报道,约95%病例的耳痛原因是由炎症引起的,仅5%是属于反射性痛或称神经痛。西医所谓反射性痛或称神经痛,与中医经络理论有相合之处。
耳为清窍,乃清阳上通之处。《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缪刺论》:“手少阴之脉络于耳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气交变大论》:“肺金受邪……嗌燥耳聋”。总之,正如《灵枢·口问》所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其中有手足少阳、足阳明、手足太阳经直接循行抵耳。
手(三焦)足(胆)少阳经均由耳后入耳中,出走于耳前,经过咽喉。肝与胆互为表里,若肝胆经气不利,内有郁热,或被风热侵袭,则内外交感,邪结于耳,可致耳窍之经气痞塞不宣,不宣则痛。案1本有梅核气肝郁之证,肝胆经气不利、郁热于内,外加感冒之后,风热侵袭未除于外,内外相搏故致耳痛。正如《外科大成》所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所聚也……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
处方中荆芥、连翘、防风、白芷疏解外在风热,亦清“肺金受邪”;柴胡、枳壳疏利肝胆郁滞经气,黄芩、山栀清解肝胆内在郁热,当归、川芎养血柔肝以调肝体而肃肝用;咽耳之间有手足少阳经通过,因咽痛引致耳痛,故以桔梗汤解毒利咽,以治“原发病灶”。荆芥连翘汤中含有桔梗汤,是古人早知咽耳相连。是方使药有二,桔梗引药上行,柴胡引药入肝胆之经,不可不用。值此,余每感叹古方神奇。古籍浩瀚,今之中医岂可不读!后以荆芥连翘汤治疗多例耳痛,无不应手而效。
黄煌老师小课堂——荆芥连翘汤
荆芥连翘汤是近代日本汉方流派一贯堂医学的经验方(?),是青年人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的调理。
【原书配方】
荆芥1.5g,连翘1.5g,甘草1.5g,薄荷叶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5g,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5g,芍药1.5g,防风1.5g, 枳壳1.5g,柴胡2g,桔梗2g,白芷2g。
水煎,每日三服。(《新版汉方后世要方解说》)
【原书方证】
多用于青年期腺病体质所发的疾病。一般肤色浅黑色,有光泽,手足心多油汗,好发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慢性副鼻窦炎等,以及肺结核早期、面部毛囊炎、鼻衄等。其人腹肌和脉象多紧张。
【推荐处方】
荆芥15g,连翘30g,防风15g,白芷10g,柴胡15g,桔梗10g,枳壳10g,生甘草15g,薄荷5g,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1~3次饭后温服或每剂服用 2~3 天。
【方证提要】
头面部红肿热痛,或皮肤红肿、瘙痒异常者。
【适用人群】
青年女性多见,面色潮红或红黑,或浅黑色,也有白里透红者,有油光,头发乌黑油亮,唇红饱满,咽喉充血,舌红,眼睑红;胸胁部有抵抗感或压痛,
腹肌较紧张;容易烦躁、焦虑或抑郁,容易失眠或嗜睡、头痛、头昏、乏力、怕冷等;易患痤疮、咽痛、扁桃体肿大、鼻塞、流浊涕、疱疹、口腔溃疡、牙龈出血、鼻衄、耳聋、耳鸣、淋巴结肿大、皮肤瘙痒、晨僵等;女性多月经周期短、量中等偏多、黏稠有血块,带下黄,易痛经,易有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炎症,男子多见汗多
汗臭、脚癣。
【适用病症】
首先推荐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使用本方,亦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辨病使用本方:
❶ 以局部红肿热痛为表现的皮肤病,如痤疮(A)、酒渣鼻、荨麻疹、毛囊炎、湿疹、皮炎、多形性红斑。
❷ 五官炎性疾病,如急慢性中耳炎、急慢性上腭窦化脓、鼻炎、鼻窦炎、急慢性扁桃体炎。
❸ 多种消化道黏膜疾病(B),如口腔溃疡、扁平苔癣、急慢性咽炎、急性食管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❹ 肺部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炎。
❺ 风湿性疾病,如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❻ 妇科的炎症和出血,如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免疫性不孕等。
❼ 淋巴结肿大性疾病,如淋巴结炎、肿瘤淋巴结转移等。
【注意事项】
❶ 本方苦寒,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
❷ 本方可能导致肝损,肝功能异常者忌用。使用本方2个月以上,应检查肝功能。
❸ 本方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症状缓解后,可逐步减量。
❹ 少数患者服用本方有胃部不适感,可减量并饭后服用。
本文节选自《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汉英双语版》。
荆芥连翘汤出自明朝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荆芥连翘汤是黄煌教授临床常用的一首经典名方。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五》耳病和鼻病两部分,两方组稍有一两味药之差,耳病方组: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桔梗和甘草,原文“两耳出脓者,肾经亦风热也”。鼻病方组则以耳病方组减枳壳,加地黄薄荷,原文“鼻赤者,热血入肺,成酒糟鼻也”。明代末,日本名医森道伯灵活应用《万病回春》的荆芥连翘汤,将耳病鼻病两部分原方相合基础上加黄连和黄柏(荆芥、连翘、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柴胡、枳壳、黄芩、山栀、白芷、桔梗、甘草、薄荷、地黄、黄连、黄柏),用于青年期解毒证体质,疗效明显,独到的临床经验在日本现代汉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受到了现代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45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