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陈潮祖教授详解滋阴大法
2025
03-18

陈潮祖教授详解滋阴大法

滋阴是针对阴津亏损拟定的治疗大法。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为其立法依据,选用滋阴增液药物为主,组合成方,称为滋阴剂。这类方专治五脏阴津亏损,属于治法中的滋阴大法。

一般方书根据六淫分类,称为润燥剂,所列多是治疗外感燥邪之方,范围非常狭窄。《内经》所提“燥者濡之”乃是针对一切阴虚立法,并非专为外感燥邪而设。作为病因分类,不仅有悖《内经》原意,也不能揭示其病变本质。改为滋阴大法,既可扩大燥证范围,也使学者明了燥证本质就是阴虚。

这类方治阴津虚损,祛湿与祛痰二法治阴津阻滞,固涩法治阴津外泄,成为津虚宜补、津滞宜通、津泄宜固,三法鼎立,可使学者窥见津病治疗全貌。

【致病原因】导致阴津亏损的原因甚多,伤寒化热,温病内传,五志化火,津为热耗,都可导致阴津亏损;他如过食辛热,过用香燥,损伤阴津者有之;先天遗传而素体阴虚者亦有之。其病因包括外感、内伤、禀赋、误治四个方面。

【病变部位】五脏虽然都有阴虚,却以肺、胃、肾三脏为主。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三脏都与水液输泄有关。上述三脏又以肾脏居于首要地位,观其心、肝、肺、胃四脏阴虚均兼治肾,就是明显的佐证。

【病变性质】从气血津精盈虚言之,阴津受损,属于虚证;从病性寒热言之,阴虚多见热象。外感热病伤阴,虽常见于末期,但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内伤阴津亏损,阴不制阳,多呈虚热,所以病性属热。

【基本病理】外感燥热,或五志化火,损伤阴津,水液呈现亏损,是阴虚成燥的基本病理。其中外燥仅伤肺阴,其他热病则可伤及五脏。内伤多指肾阴亏损。肾水一亏,可以波及五脏。水不涵木,即呈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即呈心肾阴虚;虚火刑金,即呈肺肾阴虚。

【治法分类】五脏都有阴虚,由于五脏各有特点,施治也就各有不同。

肺阴亏损,宜滋阴润肺;脾胃阴虚,宜益胃生津;心阴亏损,宜补益心阴;肝阴不足,宜滋水涵木;肾阴亏损,宜滋阴补肾。

【配伍特点】配伍滋阴之方,每随各脏而异。

外感燥热或虚火刑金,多呈肺气宣降失常,滋养肺阴之方,宜配宣降肺气药物。

胃阴虚损,治宜甘寒益胃。由于滋阴有碍脾运,所以有些方剂兼配燥湿芳化药物,成为燥湿互用的配伍形式,体现矛盾对立的统一。

心阴虚损,多见神志不宁,宜与宁心安神药同用。

肝阴不足,多见筋膜失养,或肝阳上亢,或挛急而痛,宜配息风潜阳、柔肝缓急之品。

肾阴不足,可见水液失调,宜配淡渗利水药物,共成相反相成之效。

由于上述各种配伍形式都是在滋阴的基础上兼顾各脏生理特点,所以才能体现各具特色的滋阴法则。

从气血津精四者间的关系来讲,

肺胃阴伤常兼气虚气滞,故肺胃阴虚常在养阴之中兼配益气、降气药。

心肝两脏与血液的贮运关系最为密切,两脏阴虚每兼血中阴津受损,所以心肝阴虚常在养阴方中兼配补血药物。

肾阴虚损,常肾精不足,故肾阴虚者常配填精补髓之品。

故肺胃阴虚兼治气,心肝阴虚兼治血,肾阴亏损兼补精,是本类方的配伍特点之一。

【临证应用】凡属热病后期、水津亏损;或五志化火、水津暗耗,均可使用本法。

【注意事项】阴虚多见热象,不能单纯滋阴,宜兼清热。脾胃运化力弱者,宜慎用本法。滋阴法本为津虚而设,属于补法范畴,可与补法合参。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