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 26 岁的男性患者,因咽痛长达五天前来就诊。
回溯病史,五天前他同时出现发热与咽痛症状,经输液治疗后,体温已恢复正常,但咽痛程度却依旧剧烈,尤其在夜间,疼痛加剧更为明显。
仔细观察其现症,除了咽痛这一突出症状外,双侧扁桃体呈现三度肿大,且表面布满白色脓点。询问患者身体其他状况,他并无口苦、口干之感,身体无痛感,无汗出症状,也不咳嗽,大小便皆正常。再看他的舌苔,淡红且附着黄腻苔,脉象呈现沉数之象。
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此病症属于湿温范畴。为何如此判断?患者发热虽已消退,但咽痛严重且扁桃体肿大有脓点,这是热邪未散的表现。舌苔黄腻,是体内有湿邪的典型特征,而脉象沉数,进一步表明体内热邪偏盛。综合来看,热邪与湿邪相互胶着,且热重于湿。
。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甘露消毒丹加减进行治疗。甘露消毒丹出自清代医家王士雄的《温热经纬》,是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的经典方剂。原方由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组成。方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三者共为君药,针对湿热之邪,清热与利湿并重。石菖蒲、白蔻仁、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中;木通、射干、连翘、薄荷、贝母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共为臣药。诸药合用,能使湿邪得化,热邪得清,气机畅达,三焦通利。 在这个医案中,我在原方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加入了山豆根、板蓝根、薏仁。山豆根和板蓝根都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对于缓解咽痛效果显著;薏仁则能增强利湿的作用,使湿热之邪更好地从小便而去。 具体方药为:白蔻仁、藿香、茵陈、滑石、通草、石菖蒲、黄芩、连翘、射干、薄荷、山豆根、板蓝根、薏仁。一共开了两剂,采用水煎服的方式,早晚分服。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服药一剂后,疼痛就明显减轻,服用完两剂后,已经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应对甲型流感相关症状时,通过精准辨证,合理运用经典方剂进行加减,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具体的用药还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希望大家在这个流感高发季,都能做好防护,保持健康。————————————————————————-
笔者来自月柿之乡(桂林恭城县),将做一代经方传人作为人生之目标,平时潜心苦读中医经典,服务乡邻.公众号主要用于记录一些自己的医案或学习笔记,医术尚浅,无法网诊.对希望网诊的读者深表歉意。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810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