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经方扶阳法治疗痹症临床体会
2024
04-13

经方扶阳法治疗痹症临床体会

此篇文章写于2018年,主要内容是分经辨治痹症。

正文:

中医的痹证是指由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内生痰湿、热毒、瘀血等邪气,痹阻肢体经脉,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中医痹证的相关西医疾病可涵盖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荨麻疹性血管炎、多发性动脉炎、白塞病、骨关节炎、膝关节滑囊炎、痛风性关节炎、肌键炎、大骨节病、骨质疏松症、雷诺氏综合征等几十种病种。

经方扶阳法认为:《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有两篇关于痹症的专论,即《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与《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但痹症的辨证论治方案仍然包含在六经辨证体系当中,需要把六经辨证的一般性和具体病情的特殊性相结合从而去辨治痹症,而这种的结合的基础正是基于经方扶阳法六经的结构观。

经方扶阳法六经的结构观认为:人体在宏观上是一个整体,表现为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工作以完成生命活动。微观上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以细胞为核心,是为里,由供给细胞养分与氧气、并负责排泄代谢产物的循环系统构成表,以及细胞和循环系统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构成半表半里,三者共同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其中,太阳和少阴属于循环系统的问题,是在血管系统的主动的调节和变化,把这种主动的调节和变化的兴奋与抑制叫做太阳和少阴。如果是在细胞层面进行的调节反应和变化,就叫阳明和太阴。如果这个变化在半表半里,经方扶阳把它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归结为肌筋膜体系,在这个肌筋膜系统的调节和变化的反应即为少阳和厥阴。因此,经方扶阳法辨治痹症涉及到对四个方面的调整,即调控血液及热量分布、调节压力(筋膜张力)、调控能量的代谢、祛除病理代谢产物。经方可以从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调整的作用下调节机体的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其中一些药物亦对机体的异常免疫有直接调控作用。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经方扶阳法认为,痹症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三阴虚寒、三阳痹阻,临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六经发病情况。经方扶阳法以六经辨证的角度去分析痹症的辨证论治主要包含以下法度:

以祛风除湿治法为代表的太阳病麻黄法,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麻黄主要成分包含生物碱与挥发油。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具有解热、降温作用,而伪麻黄碱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因此麻黄常常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以温阳散寒治法为代表的少阴病附子(乌头)法。附子(乌头)生物碱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抗炎、镇痛、免疫抑制作用。而属骨虚筋弱者,在六经辨证中则以少阴虚证论治,以补益肝肾为治法。

以清热解肌治法为代表的阳明病石膏法,可以发挥抗炎作用。

以益气蠲痹治法为代表的太阴病治疗,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可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太阴亦主湿,其中当湿流关节时,以祛湿泄浊治法为代表的防己类方亦归类在太阴病治法中。

以为疏通筋膜治法代表的少阳病、厥阴病治法,少阳病治法以柴胡类方为主,厥阴病治法以乌梅丸为主方,其中又涵盖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等养血散寒、虫类药物解除筋膜痉挛等法度。

经方辨证痹症,以上法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往往法法相扣、合法合方而用,经方扶阳法尤重以脉诊为依据从而做出具体的判断。

痹证发病的内因是阳气不足,即三阴虚寒,外因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痹阻三阳,归纳起来,即六经皆可发为痹症,其中素有太阴病而外感者,素有少阴病、厥阴病而外感者,则需合方而治,以痹症属麻黄类方证治为例:

经方扶阳法临床治疗痹症常用的麻黄类方基础方有麻黄汤、葛根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三黄汤、小续命汤、阳和汤等等,而有部分基础方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六经合方的应用,而不仅仅属于太阳病的范畴了。

太阳病以循环功能的亢奋性失调为主,少阴病以循环功能低下、循环系统脉络痉挛为主,痹症表现在血管、腺体系统的调节障碍时则属太阳病和少阴病,都有麻黄类方加减化裁的可用之机。寒邪闭表则脉紧,阳气尚足者脉浮紧,表现为太阳病,阳气不足者,脉沉紧,表现为太阳少阴合病。湿家身烦疼,风湿相搏, 一身尽疼痛, 法当汗出而解,风湿、寒湿在表用微汗法,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则俱去也。又有《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云: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文中脉沉而细是由于湿性濡滞压抑脉道而成, 即湿痹是由于湿邪流注关节痹塞不利所致,太阳病微汗法,如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如夹湿重者,可见舌苔白腻,以麻黄加术汤、夹湿热者,亦可兼见舌苔黄腻,病者一身尽疼, 发热, 日哺所剧,属麻杏薏甘汤证。

麻黄在发挥免疫抑制、抗炎作用时,往往会增加机体能量代谢增加,异化作用增强,产热增加,对于体质比较虚弱的人,则可能会造成体力透支的副作用,包括造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悸、烦躁、焦虑、不安、头晕、失眠等不良反应,而石膏则可降低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的应激能力,以减轻麻黄的副作用。麻黄配伍石膏这样的组合则大幅度的增加了麻黄的使用范围,虽用石膏,但无大热,此点还体现在越婢汤法中,其中麻黄碱有免疫抑制作用,为了减轻其副作用,则配伍大量石膏,目的有二,一是抗炎,二是降低能量代谢避免麻黄的作用,同时给与炙甘草生姜大枣补充胃气,以调整免疫功能。越婢汤可以被用作经方免疫抑制剂或者抗过敏剂,可以用来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湿重者,周身酸困、关节疼痛而烦,加白术成越婢加术汤。

麻黄配石膏是麻黄类方中经典的一对组合。在麻黄配伍地黄亦是一对非常经典的组合,地黄可以减轻麻黄的副作用,后世以阳和汤为这对组合的代表方,阳和汤原本是中医治疗阴疽的名方,在痹症中亦有是证、用是方,用于治疗脉沉细或迟细有阴寒证者。

如体虚表闭化热,可与三黄汤法,如《金匮》附方引《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以麻黄、独活散寒止痛,黄芪固表,黄芩清表闭所化之热。     

在痹症属少阴病治法中,附子(乌头)法主要发挥开通凝寒锢冷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之证,而附子与川乌中以乌头碱为代表的生物碱具有免疫抑制、强心、扩张血管、抗炎、镇痛作用,是少阴病类方治疗痹症的免疫学基础。乌附之药温经散寒逐邪止痛, 张仲景用以治疗寒邪外袭, 或素体阳虚, 沉寒痛冷所致的痹证, 乌头附子是本类方最突出、最常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 故称乌附类方, 代表方剂有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乌头汤、附子汤、乌头桂枝汤等。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附子汤主寒湿凝滞筋肉骨节之间,以重剂术附,佐之以茯苓除寒湿之痹,以芍药缓急止痛,以人参益气,附子配伍人参,温阳益气,附子配伍术苓,温阳除湿。无形之寒湿重浊,易凝滞筋骨节之间,治之以温阳益气,除寒湿而缓急痛。

久痹亦可参考乌头汤法,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包含麻黄伍芍药法,可治久痹,乌头汤可见于浮弱微紧脉,浮则为风,弱则为营血不足,紧则为寒,乌头止痛作用强于附子,仍以以麻黄散寒,黄芪故表,芍药可以增强乌头的止痛作用。亦有脉沉用芍药者,如附子汤,芍药为解痉止痛药,亦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在治疗类方关一类的疾病,要在促进潜在炎症反应发生、发展与抑制免疫之间找平衡,免疫反应过低,疾病迁延不愈,免疫反应过强,则表现为症状加重,必要时要和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阳明病为细胞层次功能亢进,在痹症中具体表现为整体或局部炎症反应的增强。阳明类方在痹症的治疗中主要发挥清热解肌作用,用于治疗热邪所致热痹, 代表方剂有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术汤、此类方以石膏为君药, 故又称石膏类方。其中全身虚寒、局部热痹的治法又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法,就本质上将此方主治仍属寒证,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很好的方子,首先麻黄、附子配伍防风具有免疫抑制剂加免疫调节剂的作用,很多风湿免疫性疾病发展都具有多系统损伤的特点,比如环形红斑,白塞氏病,荨麻疹性血管炎等等,发展过程中逐渐会表现出关节炎的症状,骨痛,肌肉疼,或是皮疹,或是水肿等等表现形式,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就是知母的主治。

太阴病,为细胞层次功能低下导致的机体功能不足。太阴病类方在痹症的治疗中发挥益气蠲痹的作用,增强细胞的活力、增加细胞的耐缺氧能力,主治血虚受风寒湿邪所致的肌体手足麻木,或风湿病日久、正虚邪恋、营卫失和之痹症,代表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

其中当湿流关节时,治以疏风祛湿舒筋作用的防己类方,主治风湿邪侵袭留着关节阻滞经络而引起的风湿痹证,发挥祛湿泄浊作用,代表方剂有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木防己碱有抗炎、镇静、镇痛等作用。

经方扶阳法认为:痹证属厥阴病者的主要病机是筋脉闭阻或筋膜失于濡养所致。筋脉闭阻不通表现为肌筋膜系统的拘挛,而这种筋膜拘挛的状态,中医称为“寒”,肝主筋膜,寒主收引,即肝经有寒则表现为筋膜拘挛。筋膜拘挛会导致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影响筋膜内血液循环,导致血管紧张,循环不畅,进而导致炎性代谢产物在局部停留,产生酸麻、重着、疼痛的感觉。

肝主筋膜,凡舒筋膜之滞者,当舒畅肝阳。肝阳足者,其升发方能条达不滞。肝阳不足者,筋膜沉滞黏连,或结而成滞,或塞成瘀血,故暖肝实乃为舒展筋膜之法。间或有因肝血虚乏,筋膜不足以得之濡养者,法当养血。肝主筋,肾主骨,沉即为骨,弱即属肝,法当脚弱,脉沉弱者,可与山茱萸类补肝以强壮止痛。若厥阴瘀血者,法当暖肝而化血,可与乌梅丸、吴茱萸汤等合用大黄蛰虫丸,虫类药物配伍温阳药物有解痉止痛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筋膜系统中富含的毛细血管能为各种器官细胞提供养分,外感风寒邪气致使血管、筋膜痉挛,长期筋膜痉挛导致相应区域胶原纤维被拉长,使该区细胞外基质脱水,导致细胞营养不良。筋膜痉挛得以解除有赖于筋膜内血管功能的正常,温通血脉的药物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间接使筋膜得到温煦,从而改善筋膜的痉挛状态。通过暖肝阳、滋肝阴等办法充分调动筋膜功能,发挥筋膜内细胞的抗炎作用和正常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性风湿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在痹症属厥阴病格的局下出现的各种病理代谢产物,皆可与乌梅丸加减治之,这一点和六经的加减法是相通的。如伴痰浊停留,舌苔白腻者,可给与平胃散之类。伴气滞者,可给与橘枳姜汤类。左脉细涩瘀血证见者,可给与下瘀血汤类。如果是因为半表半里郁而化热者,通常会出现脉象局部独滑的现象,也可以酌情考虑清热药,如果伴水气停留,舌苔水滑,或见水气证,可与适当利水药,如五苓散类。

经方扶阳法认为,痹症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三阴虚寒、三阳痹阻。在扶助阳气方面,经方有数个方根,如甘草干姜汤、炙甘草生姜大枣、理中汤、大建中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等,右关脉沉弱的时候,可以理中法,关尺脉沉,考虑大建中汤法,脉沉微,考虑附子理中汤法,脉沉弦,给与附子细辛。如果是左脉沉弦,可给与吴茱萸汤扶助阳气,也就是说乌梅丸中也可以加入吴茱萸汤的成分,适用于左脉沉弦的肝阳不足之证,以治久寒,吴茱萸一般与人参或者大枣同用,以缓解其对消化系统的副作用。若左脉有细数象,可与给与地黄,养肝滋肾,防止肝阳虚性上亢,若尺脉沉弱,则合用肾气丸,补益肾气,以使强壮。若脉细象明显,可给与当归、川芎、白芍类,脉微欲绝,手足逆冷,甚则合用当归四逆汤。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