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打开《伤寒论》的密码:厥阴病
2025
02-19

打开《伤寒论》的密码:厥阴病

原创

周水金

中医周水金

2025年02月17日 09:48
江西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构建的庞大医学体系里,厥阴病宛如一座神秘莫测的宝藏岛屿,蕴藏着无尽的医学智慧密码,亟待我们去一一揭开。

一、初窥厥阴病的“神秘海域”

 

我们可以把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想象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宇宙,厥阴经就如同一条独特的生命之河。它静静流淌,所经之处与肝脏、心包等人体重要脏器紧密相连。一旦人体阴阳平衡被打破,邪气乘虚侵入厥阴经,就如同清澈的河流遭受污染,一系列病症便会接踵而至。

 

厥阴病的外在表现极为奇特,常常令人困惑不已。消渴便是其典型症状之一,这可不是普通的口渴多饮,而是一种极度干渴的状态,无论喝多少水都难以缓解,仿佛身体深处有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干涸黑洞。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症状,就好像有一股无形的炽热气流从下往上猛烈冲击,直捣心窝,让人心中烦躁不安,灼烧疼痛。这种热并非普通的外感发热,而是一种内生的、难以消散的郁热。

 

与热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厥阴病的厥冷症状。患者的四肢会突然变得冰冷,仿佛瞬间置身冰窖,严重时甚至冷至肘膝关节以上。这种厥冷与热证交替出现,构成了厥阴病独特的寒热错杂格局,好似一场激烈的身体内部冷热战争,让患者痛苦不堪。

 

二、深度解读厥阴病提纲

 

《伤寒论》中厥阴病提纲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寥寥数语,却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厥阴病的大门。

 

上热之象: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 消渴:厥阴受邪,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化火,肝火炽盛,灼伤津液。津液大量损耗,人体犹如干旱之地,无法得到充足的润泽,于是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形成消渴症状。这与普通口渴不同,是一种难以缓解的深度干渴,反映了体内阴液被邪热严重耗伤的状态。

 

–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邪气侵犯厥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气横逆上冲,直犯于心,便会出现气上撞心之感。同时,肝郁化火,火热之邪扰心,导致心中烦热疼痛。这种热是一种内生的实热与肝郁之气相互交织的热象,不仅有热的症状,还伴有气机紊乱带来的不适感,表现为心中烦躁、疼痛,且这种疼痛多为灼热样疼痛,是厥阴病上热的典型表现。

 

下寒之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饥而不欲食: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负责食物的受纳与运化。厥阴病时,寒邪内生,脾胃阳气受损,腐熟运化功能减退。胃中空虚,会产生饥饿感;但因脾胃虚寒,无力运化食物,所以又不想进食。这种矛盾的症状,体现了厥阴病下寒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

 

– 食则吐蛔:蛔是肠道寄生虫,正常情况下寄生于肠道中。当脾胃虚寒,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蛔虫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影响。此时若进食,食物进入胃肠,蛔虫受到扰动,就会向上逆行,导致吐蛔现象。这一症状进一步印证了厥阴病下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病理状态。

 

误治变证:下之利不止

 

如果医者没有准确辨明厥阴病上热下寒的复杂病机,盲目使用攻下之法,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攻下之药多苦寒,易损伤脾胃阳气。本身厥阴病就存在脾胃虚寒的情况,再用攻下之法,脾胃阳气被严重耗伤,脾失运化,清气不升,反而下陷,导致腹泻不止。这警示我们在治疗厥阴病时,必须准确把握其病机,避免因误治而加重病情。

 

三、探寻厥阴病的“发病根源”

 

为何会出现如此复杂的厥阴病呢?从中医理论角度剖析,厥阴所处位置特殊,它处于三阴经之末,又与少阳经相表里,是阴阳转化的关键阶段。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边境地区,一旦防守薄弱,极易受到外敌入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或遭受外界邪气的强烈侵袭时,阴阳平衡瞬间被打破。厥阴经这个阴阳交接之处一旦被邪气突破,阴阳就会陷入混乱。阳气被郁遏,无法正常布达四肢,就会出现厥冷;而郁久的阳气又会化热,从而形成上热下寒的复杂局面。此外,肝脏作为厥阴经所主的脏器,其疏泄功能一旦失常,会导致气机不畅,进一步加重病情。

 

四、解读厥阴病的“治疗密码”

 

面对厥阴病这一复杂病症,中医在《伤寒论》中给出了独具匠心的治疗方案。

 

乌梅丸

 

乌梅丸堪称治疗厥阴病的经典方剂,其配方精妙绝伦,犹如一个精心组建的“战斗团队”。乌梅作为君药,经过醋制后,酸味更加浓郁醇厚,能够收敛浮越的阳气,就像一位沉稳的将军,将四散的士兵重新召集起来。细辛、干姜、附子、蜀椒这些温热之品,能够驱散体内的寒邪,恰似熊熊燃烧的火焰,融化四肢厥冷的坚冰;黄连、黄柏的苦寒,则可以清泻上炎的虚火,仿佛一汪清泉,浇灭心中的烦热。人参、当归则起到补养气血的作用,为身体的恢复提供充足的“粮草”。整个乌梅丸的配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巧妙地应对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局面,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让身体重新恢复和谐。

 

国医大师朱良春在运用乌梅丸时,常不拘泥于传统应用。对于一些慢性肠炎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伴有腹部冷感、心烦等寒热错杂症状,朱老认为这与厥阴病的病机相符,用乌梅丸化裁。他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如加大乌梅用量以增强酸涩收敛之效,对于腹痛明显者,加入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临床疗效显著。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适用于厥阴病中阳气内郁,兼肺胃阴虚的复杂情况。方中麻黄、升麻发越郁阳,犹如给郁闭的阳气打开一扇通风的窗户;当归、芍药养血和血,使气血运行顺畅;知母、黄芩、石膏清热泻火,缓解上焦的热象;白术、干姜、茯苓健脾温阳,兼顾中焦虚寒;天门冬、玉竹滋养肺胃之阴,使身体的阴液得到补充。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使阳气得以宣发,阴阳得以调和。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在临床中运用麻黄升麻汤时,强调辨方证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呼吸道感染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咳嗽、咽干口燥、大便溏稀等症状,胡老通过细致辨证,若判断为麻黄升麻汤证,便大胆使用原方或稍作加减。他注重药物的剂量比例,认为麻黄、升麻剂量虽小,但在方中发越郁阳的作用关键,不可随意更改,以此常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主要针对上热下寒,寒热格拒,以呕吐为主症的厥阴病。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上热以降逆止呕;干姜辛热,温下寒以暖脾阳;人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四味药寒温并用,使上热得清,下寒得温,中虚得补,阴阳调和,呕吐自止 。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运用颇有心得。他在治疗一些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顽固性呕吐患者时,只要辨证为上热下寒的厥阴病,便会运用此方。对于呕吐剧烈者,刘老会加入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止呕之品;若患者伴有胃脘胀满,还会适当加入枳壳、厚朴等理气消胀药物,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五、厥阴病在现代医学中的“新探索”

 

从现代医学视角来看,厥阴病的一些症状与多种疾病存在紧密联系。例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口渴多饮、身体燥热等症状,与厥阴病的消渴极为相似;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表现出的忽冷忽热、情绪烦躁等,也能在厥阴病范畴中找到对应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厥阴病,我们能从中医角度为现代医学提供崭新的治疗思路。在治疗糖尿病时,除运用现代医学的降糖药物,还可借鉴乌梅丸的思路,调整患者整体体质,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神经官能症时,通过调理厥阴经的气血,或许能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打开《伤寒论》中厥阴病的密码,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经典的智慧,还能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在未来的医学探索道路上,相信厥阴病这个神秘领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发现,让我们满怀期待。

名称已清空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喜欢作者其它金额文章暂无文章其它金额赞赏金额¥最低赞赏 ¥01234567890. ​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