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为牡蛎科动物大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药材以个大整齐者为佳,而牡蛎左右两瓣壳中.又以左壳较厚而大者品质较优,故有左牡蛎之名。《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伤寒论》入6方次,《金匮要略》入9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牡蛎与龙骨同用主治过汗后的惊悸,论述见“龙骨”条下。
最简方(2味):栝楼牡蛎散。
栝楼牡蛎散治“百合病渴不差者”(三)。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此两味,其证有“渴而不呕”,则可见牡蛎、栝楼根可治口渴。
加味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胁下痞硬,指胁肋部胀闷不适,按之有抵抗感。同样有柴胡、牡蛎、黄苓、甘草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也有“胸胁满微结”。结,即硬,胸胁满微结,即胸胁部有胀满感,局部肌肉有紧张感。
仲景方根
牡蛎甘草柴胡黄芩:主治胸胁苦满而胁下硬结或胸腹动悸者。方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牡蛎龙骨桂枝甘草:主治胸腹动悸、易惊、自汗、脉芤动者。方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牡蛎栝楼根:主治惊悸而口干舌燥。方如栝楼牡蛎散、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方中含牡蛎的方剂见表35-1。
表35-1组成含牡蛎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牡蛎主治惊悸、口渴汗出而胸胁痞硬者。
惊悸为胸腹动悸、惊恐不安、惊狂神乱,多伴有失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眩晕等,与龙骨所治者同,故临床多配龙骨。
牡蛎所治的口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后两者的口渴多伴有小便不利而水肿,且舌体多胖,而牡蛎所治为因烦惊神乱、汗出而渴,舌体多瘦,且舌面干燥或干腻苔,栝楼根合用。另外,栝楼根、人参也主渴,其程度要比牡蛎证的口渴严重得多,且栝楼口渴或生疮,人参口渴而羸瘦短气。
胸胁痞硬有两种情况,一指胸胁部按之硬满,局部肌肉紧张,甚至有轻度压痛,或自觉胸胁部或胸腹部有跳动感,或有明显的心脏搏动感,多由于精神紧张、失眠、惊恐所致;另一种情况指胸胁部的硬块,如肝、脾大等。也可延伸为颈部的甲状腺肿大、腋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临床可见,瘦人多肌肉坚紧,牡蛎主治瘦人的胸胁痞硬较多。
牡蛎与龙骨作用相似,临床常同用治疗胸腹动悸、自汗盗汗、惊恐不安失眠、头昏眩晕、男子失精,女子带下等症。所不同点在于:龙骨多用于脐下动悸,而牡蛎则多用于胸胁硬满而动悸。龙骨擅长涩精,牡蛎擅长止汗。
常用配方
(1)柴胡40g,桂枝15g,干姜10g,甘草10g ,黄岑15g,栝楼根20g,牡蛎10g(《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应用:详见柴胡条下。
(2)龙骨15g,牡蛎15g,桂技15g,芍药15g,甘草10g,大枣12牧(《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应用:详见桂枝条下。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龙骨之用,在火不归土而抟水,牡蛎之用,在阳不归阴而化气也,龙骨牡蛎联用之证,曰惊狂曰烦惊,曰烦躁,似二物多为惊与烦设矣,而所因不必尽同。”
《药征》:“牡蛎主治胸腹之动也。旁治惊狂、烦躁。牡蛎、黄连、龙骨,同治烦躁,而各有所主治也。膻中,黄连所主也。脐下,龙骨所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烦躁者,牡蛎所主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59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