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表寒、表热深植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表证怎么能没有寒热呢?许多学习传统医学的师兄师姐会有这样的疑问。那表证到底有没有寒热?表证的寒热又是什么? 听李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导读/王小艳)
我们讨论表证的寒热,里证也有寒热,半表半里证应该也有寒热。咱们看看这个寒热是什么?它是一个病理的概念,指的是人体体内温度变化所反映出来的,这个话怎么说?实际上就是某些症状反映的是人体内部温度变化。说具体的吧,热指的是什么?实际上是反映体内温度偏高的症状的一个总称。比如:舌苔发黄、脉又浮又数、脉洪大,包括流黄涕、面色潮红等等,就说热象有很多症状。实质上热象的这些症状,都是人体机能偏于亢奋,致使体内的整体循环加快,就跟汽车怠速调得特别高一样,车在那儿不动,但是机器的转速特高,两三千转,呼呼地在那儿转。不单单车磨损大,而且产生的热量也大。人体也是这样,脉跳得快,脉跳得快了以后血液循环就快,血液循环快消耗得就多,然后产生的热也多。就算是寒热错杂的情况,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只要是有热证,热证本身就是这一类的东西。在临床当中或生活当中,有的人,天特别冷,但是穿得很少,明显比别人穿的薄。像这样的人,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一般都是有热。他产生的热量高,需要散热,所以他不怕冷,他怕热,这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里寒严重的人,做腹诊的时候,摸着他的胃部或者小肚子这地方,能感觉到凉。其体表部分温度都低,你想想体内温度还能不低吗?最终说的还是体内温度低。当然温度低有温度低的机理,温度高也有温度高的机理,机理是一回事,但是最终还是说的 “体内温度”的问题。咱们再看看中医理论对表热证、表寒证的概念是怎么解释的?《中医辞海》里边就这么解释:“表热证:是一个病证名,指的是感受风热阳邪所致的表证”,是指的人体感受了中医定义的那种“风热”,这样发生的表证就为表热证;那么,表寒证呢?是指的“风寒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这是指的以外界的致病因素寒热来界定表证的寒热。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地深入,现在已经知道,自然界的各种致病因素,之所以能够造成人体发病,只不过是它破坏了人体自身的平衡,只是一个诱因。刚才咱们说的典籍上的定义,要是来界定经方的话,也不够确切。外界的温度高造成的表证,就是表热证;那么,外界的温度低造成的表证,就是表寒证。现在没有任何的人可以拿出任何的证据,说明人体感受了风寒了以后,他只得麻黄汤证,而绝对不会发生桂枝汤证或者其他的方证,没有这样的证据。就说,你感受了风寒,一定会得寒性的表证,没有这个规律存在。感受风寒非常常见,就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说的着凉嘛,不就着凉吗?着了凉以后,有时还会得麻杏石甘汤证呢?换一种说法,没有什么事实能够证明,某个方证,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桑菊饮、银翘散等等这样的方证,一定是在感受了风寒或者感受了风热之后,才会发生的。随便拿出来一个方证,比如桑菊饮,时方里边解释它是治风热型感冒,这一类的方证是不是一定得夏天得啊?冬天不会发?气温低,来了寒流以后,人得感冒,就不会得这个方证?根本就没有这种规律存在。也就是说,用这个来界定表寒表热,本身就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咱们从经方的方证当中来分析表证寒热的实质。解表剂按经方说,寒热大致可以分两大部分:一个是温性的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这都是典型的方剂。第二种是凉性的解表剂,经方里边最典型的就是竹叶汤(竹叶 葛根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 附子 大枣 生姜),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凉性的解表剂,当然它这里边有一点阴证。另外一个可以算作寒性的,就是葛根汤,或者说桂枝加葛根汤。咱们看看温性解表剂的方证: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是典型的表证,一虚,一实,包括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像桂枝二麻黄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些方证都没有明显的寒热倾向,尽管都有体表热,但是这个治疗方剂中的药物,几乎没有一味是寒性的药,稍微偏一点寒的也不明显,基本上都是温热药。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里热,至少没有里热, 甚至有一点点里寒,所以说就应该用温剂。所以说表证的“寒热”显然不是指的体表温度所说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凉性解表药:凉性解表药方剂当中,这种方证也完全可能出现“恶寒”的症状,竹叶汤、葛根汤,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完全都有可能出现恶寒。所以说患者主观感觉有没有恶寒,也不能用来界定表证的寒热,也就是说恶寒也不能算。刚才说了外界的因素不能来界定表证的寒热,因为它没有那个规律;体表的温度也不能用来界定表证的寒热;现在说病人的主观感觉也不行。其实我们换一换角度来想:所有的温性解表方剂的适应证中,一旦出现“里热证”,那么这个方剂的组成就得随之而变,那就是其他方证了,比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麻杏石甘汤、厚朴麻黄汤证、白虎加桂枝汤,都是这一类的方剂,这都是既有里热,又有表证,当然这里边里证的成分和表证的成分,各占的比例有不同的,那个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那么反过来,如果表证同时又有“里寒”的话,那么治疗方剂也要随着变。桂枝人参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真正有了里寒了,你用桂枝汤也不行。由此可见:表证并没有治疗意义上的寒热存在,没有。体表温度高低也好,外界环境是高温低温造成的表证也好,还是病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也好,对表证的治疗都没有影响。有影响的是什么?是症状,只有“症状”才能影响到治疗。咱们再进一步看看这个症状到底是什么?凡是热性表证,都有里热或半表半里有热;凡是寒性表证,都有里寒或者半表半里有寒。我们说一个典型的方剂,小青龙汤加石膏,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有了烦躁,有了石膏证,归根到底还是有了里热的征象。我们在临床当中不一定真的有烦躁,我用小青龙汤就看看他脉有点数,舌苔有点黄、有点厚,或者 说口有点干,你只要能确定他有热象了;但是他又有表实证,又发热、又咳嗽,小便又不好,用小青龙汤加石膏就可以了,你认为他是小青龙汤证,那么你就用小青龙汤,得加石膏。实际上这就是有了里热证了,而不是表热证,跟表没有关系。另一类呢,表证的同时伴有半表半里的热证,像柴胡桂枝汤证,还有葛根芩连汤证这一类的。还有一类,像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竹叶汤这一类的,凡是用来界定这个人存在热证的那些症状,实质就是里热。咱们说葛根汤吧,葛根汤在人体没有明显寒热倾向的时候,它就治表实证,同时又见项背强几几的。但是如果有热证的话,条文里边说的是太阳阳明合病,他得的是热性下利。热性下利不就是里热嘛,说到底还是里热。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时方:时方桑菊饮是典型的治风热的方剂。它的适应症是什么?书上是这么写的:风温初起,但咳,不甚身热,口微渴。这儿的“风温初起”应该说是一个病理的解释;“咳”这是一种表证;“不甚身热”,有点像麻杏石甘汤的“身无大热” ;“口微渴” 就是“口渴”嘛,程度不很严重。这不是里热的症状吗?怎么能认为这是表热呢?这也不是表热证,就是在表证的同时存在着里热。如果把桑菊饮和麻杏石甘汤比较一下的话,病理上非常相似。只是桑菊饮对的这些症状反应,都没有麻杏石甘汤的症状反应那么强烈,没有那么重。还有一个温病里边很典型的方子就是银翘散。它的症状反应是这么写的: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大家看看一派热象。这个症状反应我只是挑了一部分,其他的跟我们说的这个问题无关的那些表证咱们就去掉了,这不都是一派的里热嘛!所以所谓的表热证,或者风温病,无非是表证和里热证同病,无非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里热,或者半表半里之热的话,这个表热证也就不复存在了。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这么说:实际上凉性的解表药,刚才咱们说的桑菊饮里边桑叶、菊花,经方里边葛根是一个最典型的凉性的解表药。所有的既能解表又能清热的这些药,解表功能解的是表证,清热清的是里热,或者说是半表半里热,都是这一类的情况。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去看一看,所有跟寒热有关的这些方剂,人体偏寒的,或有里寒、或有半表半里的寒;偏热的呢,要么有里热,要么有半表半里的热。但是唯独没有说表怎么着了,专门针对着表。曾经有这样的医案,就是白虎汤证。人身上都凉了,都快到休克了, 这个时候医者到跟前看了看眼、看了看舌苔,确定他是真正的里热, 后来给他吃白虎汤,慢慢儿人就过来了。那么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虽然他表寒,但是一旦有了里热,还是按照里去治。所以说,表的寒热对治疗影响不大。像理中汤、四逆汤,他们在临床当中常常表现为表寒,像四肢厥逆,但有时候也会表现为发热,表热证。但是,这种发热对疾病的治疗毫无影响。所以体表发热,只是人体在抗御疾病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症状反应,不反映疾病的实质。所以说表证没有寒热,我就这么说的“表证无寒热”!怎么说表证无寒热呢?不是说表证本身没有体表温度高低的变化,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体表本身温度高低的变化对治疗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表证无寒热”,那么体表温度的高低,确实是存在着的一种事实。而且有时候因为体表温度的升高,严重地会致人死亡的。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啊?实际上这就是人体在表证的这个病理阶段,抗御疾病的一种形式。表证的体温增高,它想用提高体温的方式,形成一种抗御外界致病因子的环境。它想通过提高体表体温的这种办法,形成一种不适合致病因子生存的环境,这是人体自身抗御疾病的一种特殊的本能。但是它反映的不是疾病的本质,你治它没有用,它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影响。真正在寒热方面有影响的,都是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出现的寒热,对治疗才有影响的。说明里证的寒热和半表半里证的寒热,代表的才是疾病的本质。话又说回来,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医里边的基本概念的问题,而且这种提法我还没见到有谁这么提过。我之所以拿出来跟大家一块儿讨论,是我经过反复考虑的。可是就凭我的这一己之见,分量太轻了。那么它是不是这样的?还有待于大家进一步地讨论,我现在提出这么一种观点来,大家可以一块儿去讨论。对也好,不对也好,但是讨论本身,对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END
整理:王小艳 | 编排:小橙子 ༊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55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