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我在去年一个讲课PPT,很多师兄师姐喜欢,所以整理了出来,在做课件的时候,衷锐增加部分内容。在中医领域,咳嗽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病症,而运用中医底层逻辑和经方治疗咳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中医在咳嗽治疗方面的独特魅力。案例一:8 岁女童的咳嗽与湿疹女,8 岁。主诉:因咳嗽、皮肤瘙痒 7 年,复发 1 月,于 2024 年 1 月 13 日来诊。现病史:7 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及皮肤瘙痒,每于受凉或天气变化时咳嗽加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及慢性湿疹。输液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 月前咳嗽、湿疹发作加重,经人介绍来诊。刻诊:咳嗽,呛咳,声音嘶哑,咽痛,无咽痒,夜间咳嗽严重时呕吐不能入睡,无鼻塞流涕。睡眠不安,臀部、手部湿疹,瘙痒不适,无口干口苦,大便 1 – 2 天 1 次,偏干。舌淡润,水滑,苔白根腻,脉沉细。辨证:太阳、太阴合病,燥湿合病。处方:四味羌活汤,止痉散,苓甘五味姜辛汤,麦门冬汤。羌活 10g,苍术 15g,防风 10g,炙甘草 6g,白芍 15g,全蝎 3g,蜈蚣 3g,茯苓 15g,干姜 3g,细辛 6g,五味子 10g,麦冬 21g,姜半夏 3g,荆芥 10g。中药 5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口服。结果:小孩回来一直没有咳嗽,没有喘了。
咳嗽的根源
《四圣心源》有言: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通俗来讲,咳为肺气上逆,根据圆运动理论,心肺之气随胃降,胃气不降,则最易导致肺气逆,从而出现咳嗽。而探究导致肺胃不降的原因,是治疗咳嗽的关键所在,这其中还掺杂着经方、升降、扶阳等重要思想 。
案例二:3 岁男孩的咳嗽与气喘
男性,3 岁 。
主诉:咳嗽、气喘 1 周,于 2023 年 07 月 03 就诊。现病史:1 周前出现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在外院输液,使用抗生素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经人介绍而来诊。刻诊:咳嗽,夜间为主,气喘,喉中痰鸣音,呕吐,咽痛,无鼻塞、流涕,出汗一般,纳可,大便调,舌质淡,苔白腻。处方:蜜麻黄 3g,桂枝 6g,燀苦杏仁 3g,炒白芍 3g干姜 3g,细辛 3g,五味子 6g,姜半夏 3g紫苏子 3g,炒莱菔子 3g,紫菀 6g,款冬花 6g木蝴蝶 6g,桔梗 3g,陈皮 3g,炙甘草 3g中药 3 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2023 年 07 月 06 日二诊:上症明显减轻,偶咳,痰多,流涕,舌质偏红,苔腻黄脉弦细。处方:蜜麻黄 3g,桂枝 6g,燀苦杏仁 3g,炒白芍 3g细辛 3g,五味子 6g,姜半夏 3g,炙甘草 3g紫苏子 3g,炒莱菔子 3g,紫菀 6g,款冬花 6g干姜 3g,木蝴蝶 6g,桔梗 3g,陈皮 3g茯苓 10g,姜厚朴 6g中药 3 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2023 年 07 月 16 日三诊:上症已。
小青龙汤底层逻辑
小青龙汤是一首常用的治咳效方,其底层逻辑丰富多样:
案例三:68 岁男性的重症咳嗽
主诉:反复咳嗽、气喘 20 天,加重 5 天,于 2024.01.15 就诊。男,68 岁。现病史:患者家属代诉 20 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咳嗽,痰黄白易咳出,伴胸闷、气喘,活动后气喘加重,头晕,全身乏,无恶寒发热,无鼻塞流涕,无潮热盗汗,无头痛,无胸痛,无端坐呼吸,无腹痛腹泻等不适,病后至广西玉林市某某医院住院治疗(具体治疗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5 天前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加重,活动后气喘明显,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不能行走。现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系统治疗,遂呼我院 120 急诊接回,急诊急查胸部 CT 示心衰水肿并双肺间质性肺炎可能。急诊医师拟 “咳嗽、气喘查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收住中医经典病房。胸部 CT(我院急诊 2024 – 01 – 15):心脏增大,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双肺改变,考虑心衰水肿并双肺间质性肺炎可能,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明确。双肺上叶及后段、右肺下叶基底段肺纤维化。纵隔多发淋巴结增大,请结合临床。既往有 “G6PD 缺乏”“重度贫血” 病史,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病史及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手术史,长期口服 “阿托伐他汀钙片” 调脂稳斑。刻诊:气喘,稍活动即出现气喘,休息稍缓解,不吸氧血氧约为 80%,阵发性咳嗽、咳黄白色痰,伴头晕,四肢乏力,无法站立行走,纳差,舌淡润,苔白,脉沉细微。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水凌心肺,水饮上逆,肺失宣降。西医诊断:心衰,间质性肺炎,重症肺炎,急性肺水肿。处方:蒸附片 45g 先煎 2 小时,干姜 30g,人参 30g 另炖,酒萸肉 30g茯苓 45g,白术 30g,生龙骨 30g,生牡蛎 30g桔梗 15g,杏仁 10g,葶苈子 10g,炙麻黄 10g白芥子 10g,莱菔子 15g,细辛 15g,五味子 15g黄芪 30g,仙鹤草 75g,炙甘草 30g,中药 3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2024.01.24 二诊:刻诊:气喘减轻,活动后出现气喘,休息缓解,阵发性咳嗽、咳黄白色痰,头晕稍减轻,四肢乏力稍减轻,可短暂站立行走,纳差,大便稀。舌淡润,水滑,苔白,脉沉细。处方:蒸附片 45g 先煎 2 小时,干姜 30g,人参 30g 另炖,酒萸肉 30g茯苓 45g,白术 30g,生龙骨 30g,生牡蛎 30g桔梗 15g,杏仁 10g,葶苈子 10g,炙麻黄 10g白芥子 10g,莱菔子 15g,细辛 15g,五味子 15g黄芪 30g,仙鹤草 75g,炙甘草 30g中药 3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2024.01.29 三诊:刻诊:服前列腺西药后出现呕吐,气喘好转,无咳嗽,咳痰减少,头晕稍减轻,四肢乏力稍减轻,可短暂站立行走,无下肢水肿,纳差,大便好转,舌淡润,水滑,苔白,脉沉细。处方:蒸附片 60g 先煎 2 小时,干姜 30g,炙甘草 30g,人参 30g 另炖,酒萸肉 30g,茯苓 45g,白术 30g,生龙骨 30g,生牡蛎 30g,杏仁 10g,葶苈子 10g,炙麻黄 10g,白芥子 10g,莱菔子 15g,细辛 9g,五味子 15g,黄芪 45g,仙鹤草 75g中药 7 剂,每日一剂,带出院2024.02.05 患者出院:目前没有咳嗽、气喘,诸症痊愈,从原来的坐着轮椅进来,到现在能够在病房走了一圈。2024.06.05 患者还从玉林来复诊一次,无明显的咳嗽,气喘,一切如常。
底层逻辑中的火循环
在中医理论中,火循环有着独特的机制:
咳嗽的高效方 —— 厚朴麻黄汤之变法
在咳嗽的治疗中,有一类寒热并存的咳嗽较为棘手。这类咳嗽通常是人体升降道路的右降道路出现了问题,肺正常情况下往下降,由于感受外邪,不降反上逆,就导致了外感咳嗽。而内伤咳嗽,则是因为肺往下降的时候经过中焦脾土,如果中焦有食积,肺气下不去也会上逆而咳,还会出现腹痛;若中焦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日久湿聚成痰,随气往上走也会咳嗽,有些痰湿没有往上走就聚集在中焦,使人腹部肥胖,这就是痰湿体质的形成原因。痰湿日久会郁而化热,出现上焦心肺有热的症状,如咳黄痰,咽痛,舌尖红,舌面红点,口干口渴,怕热易出汗;同时中焦脾胃又虚,有食积,大便难排。这时不能只清热治标,还得健脾和胃,温化痰湿治本,厚朴麻黄汤治这类咳嗽就很有效。在使用厚朴麻黄汤时,还可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减:
案例四:咳喘患者的治疗
主诉:咳喘,气短 1 个月,于 2023 年 1 月 12 日就诊。现病史:2022.12.26 不慎感染时疫外邪出现发热,时伴畏寒,自服退热药后热退。仍伴咳嗽,有痰,时伴气喘,活动后尤甚,未作诊疗,今为进一步中医诊疗而来诊。既往史: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刻诊:咳喘,活动后尤甚,鼻塞,流涕,气喘,口干,烦躁,舌淡白,苔白,脉浮。中医辨证:外邪里饮。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拟方:厚朴麻黄汤、升陷汤加减。厚朴 20g,麻黄 18g,石膏 45g,杏仁 10g,半夏 15g,干姜 10g,细辛 6g,五味子 15g,黄芪 30g,升麻 3g,党参 10g,柴胡 3g,桔梗 10g,7 剂,日一剂,水煎服。2023 年 1 月 20 日二诊:患者诉咳嗽,气喘已经基本没有,平时还是觉得有点累,舌淡红,苔淡苔白,脉沉细,根据上方调整,以健脾胃而善后。
夜咳思路
夜咳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打开治咳新思路 —— 从少阳、湿温论治
案例五:反复咳嗽患者的治疗
男,30 岁。主诉:因反复咳嗽 10 月,于 2024.02.05 来诊。现病史:患者诉 10 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外院诊断支气管肺炎,治疗后症状有改善,但后症状又反复,遂来诊。刻诊:咳嗽,咽痒,声音哑,无痰,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黄腻,脉沉细。辨证:少阳阳明合病,湿热内蕴。拟方:小柴胡汤,三仁汤,喉科六味汤加减。北柴胡 24g,黄芩片 15g,北沙参 15g,姜半夏 15g燀苦杏仁 10g,薏苡仁 30g,豆蔻 10g,淡竹叶 10g蝉蜕 6g,炒僵蚕 6g,射干 15g,炒牛蒡子 15g,生石膏 45g紫菀 15g,款冬花 15g中药 5 付,每天一剂,水煎服。2024.02.19 二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减轻,咽有异物感,声音哑,舌尖红,苔微黄腻,脉沉细。上方加姜厚朴 15g。中药 5 付,每天一剂,水煎服。2024.02.28 三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减轻,咽有异物感好转,干咳,声音哑,经期 3 – 4 天,量可,舌尖红,苔白腻,脉沉细。上方去石膏,姜半夏 6g,姜厚朴 10g,麦冬 42g。中药 5 付,每天一剂,水煎服。后患者介绍朋友来诊诉上症已。患者患支气管肺炎后出现反复咳嗽 10 月余,为外感失治,病邪不解。患者症见咳嗽,咽痒,声音哑,舌尖红,苔黄腻,脉沉细,病不在表,不可发汗,胃腑不实,不可攻下。六经辨证考虑为少阳阳明夹湿热,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石膏清阳明内热,合三仁汤。杏仁、薏仁、蔻仁宣畅三焦气机,加淡竹叶淡渗利湿;再配合喉科六味汤,用僵蚕、蝉蜕、射干、牛蒡子升清降浊,解毒利咽,紫菀、冬花润肺下气止咳。患者一诊服药后症状减轻,咽喉异物感为痰气交阻,加厚朴下气消痰;服药后症状急促减轻,里热已清,去石膏,仍有干咳、声音哑,考虑为燥邪伤肺,里有湿邪,燥湿合病,调整合麦门冬汤,减少燥湿之半夏、厚朴,加大剂麦冬润肺,燥湿合治,患者服药后症状已。
肺癌阴虚癌毒型的麦门冬汤在临床中运用临床体会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10 条:“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对燥、湿合病的进一步认知
女,38 岁。主诉:因反复咳嗽 2 周于 2024.04.26 来诊。现病史:患者 2 周前开始反复咳嗽,干咳无痰,饮食寒凉咳嗽加重,经期后期,经期延长,舌淡润,中有裂痕,苔白,脉沉细。辨证:太阴病,水饮上逆,燥湿合病。拟方: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麦门冬汤加减。茯苓 30g,干姜 10g,细辛 6g,五味子 10g,炙甘草 6g,姜半夏 15g,紫菀 15g,款冬花 15g,紫苏子 10g,炒莱菔子 10g,炒芥子 10g,麦冬 42g,中药 5 剂,日一剂,水煎服。再次就诊时咳嗽已愈。思考:患者来诊时症见咳嗽,无表证,咳嗽遇寒加重,辨病性为阴证;舌淡润,中有裂痕,苔白,脉沉,知其有里虚寒,夹水饮;故患者六经辨证为太阴病,水饮上逆作咳;又咳嗽性质为干咳无痰,中有裂痕,本为水饮证,但兼燥邪伤肺,燥湿合病。故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水饮,加三子养亲汤下气消痰,加紫菀、冬花降气化痰止咳,再加大剂麦冬,取麦门冬汤之义,润肺降逆,下气止咳。阳虚生湿,甚则生寒;阴虚生燥,甚则生热。有咳嗽咳痰,苔中腻等痰湿之证,当用半夏温化痰湿,又有便秘、舌中有裂纹等温燥症状。当在使用半夏时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取麦门冬汤之含义,减其燥性而保存其降逆之性,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体现燥湿相济之意。在临床中,肺癌跟其他的癌症有很多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寒热交错,燥湿相混,我们在平常的治疗当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精确辨证。常用的经方有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人参蛤蚧散,炙甘草汤等。在很多杂病中,特别是小儿疾病,也发现了很多燥湿合病。六经时说 “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这是以寒热为纲诊治。比如阳虚则寒时,没考虑燥湿,肯定用干姜附子,有时就燥上加燥。假如考虑燥湿了,则会自动弃经方而用时方,选择用巴戟,山药等药。【记牢】
小儿咳嗽,湿热痹阻上焦,上焦宣痹汤的应用
女性,5 岁。主诉:咳嗽 1 月于 2024.01.13 就诊。现病史:1 月前咳嗽,在当地治疗无明显改善,今来就诊,扁桃体肿大。刻诊:咳嗽有痰色黄质粘,无鼻塞流涕,无气喘,打呼噜,舌两边红,点刺,水滑,苔白腻,脉沉细。处方:小柴胡汤、上焦宣痹汤。北柴胡 10g, 黄芩 5g ,太子参 6g,姜半夏 6g,淡豆豉 3g,栀子 3g,通草 3g,郁金 3g,枇杷叶 6g,射干 6g,陈皮 6g,天竺黄 3g中药 3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2024.01.15 二诊:刻诊:无气喘,咳嗽好转,无鼻塞流涕,无气喘,打呼噜,舌两边红,点刺,水滑,苔白,脉沉细。处方:小柴胡汤、上焦宣痹汤、资生汤加减。北柴胡 10g,黄芩 5g,太子参 6g,姜半夏 6g,淡豆豉 3g,栀子 3g,通草 3g,郁金 3g,枇杷叶 6g,射干 6g,陈皮 6g,天竺黄 3g,鸡内金 10g,山药 10g,莱菔子 10g,山楂 10g中药 3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上焦宣痹汤的底层逻辑:射干针对痰郁,枇杷叶针对火郁,淡豆豉针对气郁,通草针对湿郁,郁金针对血郁。
治疗肺癌,肺系疾病的泽漆汤
运用经方治疗肿瘤,肺癌患者较为常见。治疗肺癌,早期咳嗽,气喘,胸腔积液,常在经方中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射干麻黄汤,虚化小青龙汤,解表温化水饮,泻肺平喘,同时时时刻刻固护胃气,固护中焦脾胃,如有局部热,用药也是中病即止。在临床用的比较多的一首方子是泽漆汤,它出自《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咳嗽、气喘反复 10 年 — 麦门冬汤、补肺汤治疗有效果
男,65 岁。咳嗽,干咳,气喘反复 10 年,加重 7 天于 2023 年 10 月 01 日就诊。患者为老家亲人,国庆放假回贺州,由于反复咳嗽,气喘,效果不好,遂到家里问诊。症见:咳嗽,咳痰,干咳,痰难以咳出,气喘,动则加剧,乏力,无鼻塞流涕无口干口苦,大便干,难解,舌红,前少苔,中后腻,脉沉细而无力。六经辨证:阳明太阴合病,津液亏虚,肺肾亏虚,燥湿合病。拟方:麦门冬汤,补肺汤加减。麦门冬 42g,姜半夏 6g,太子参 15g,炙甘草 10g,大枣 15g,黄芪 30g,熟地 20g,桑白皮 10g,紫苑 30g,冬花 30,枇杷叶 15g,生白术 30g,7 剂,日一剂,水煎服。第二次就诊,咳嗽,咳痰,已经明显好转,大便基本能够保持通畅,脉还是无力(自述)。守上方,生白术改为 24 克,7 剂,为减轻经济负担,一剂煮成两天量服用。此后由于工作忙碌,也没有随访。燥邪入肺有麦门冬汤,《履冰堂论药》言《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调理燥邪入肺干咳无痰,吐血证。宜于支气管炎,肺气肿,间质性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若配伍投量欠缺,则功效难显。标准应为人参 6g,甘草 6g,半夏 3g,大枣 (单开) 20 枚、 麦冬 30 – 45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其中人参可改为党参,加至 15g,半夏虽燥,3g 不会致害,大枣量多,可以护正保本,甘草益气增强止咳,数味同组,共奏疗效。方内添入玉竹 20g,知母 15g,更能提高临床作用。此病不必着重治血,阴充液足热去,即自行解除,要消掉这个 “燥” 字。补肺汤出自元・《永类钤方》,组成有人参、黄芪、北五味、紫菀,桑白皮、熟地黄,水煎服,功效为补益肺气,降逆止咳,主治肺气不足,咳逆气短,寒从背起,声低口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纤维化、肺心病、肺结核等病症属病久体弱者。方中以熟地黄、人参、黄芪扶助正气,以五味子酸温敛肺、桑白支甘寒泻肺、紫菀辛能润肺,补虚、宣敛并用,祛痰而不伤正。本方主治肺虚咳嗽,如为实热咳嗽则不宜应用。
各类咳嗽证型及对应方剂分析
患者某,女,50 岁,咳嗽一周,始于感冒后,近 5 年来每年春季停暖气均有发作,平素畏寒喜暖,就诊时干咳无痰,背恶寒,易汗出,遇风冷咳嗽,大便不尽感,易腹胀,口中和,舌胖淡暗,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诊断为咳嗽 (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 6g,炮附片 (先煎) 6g,细辛 3g,炙甘草 10g,干姜 6g,五味子 6g)治疗,5 剂后咳愈。患者某,女,68 岁,咳嗽半年,痰少色白,咽痒,口干口苦,足冷,便溏,夜尿 10 余次,舌暗红苔薄腻,脉细弦。处方为柴胡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 12g,黄芩 10g,天花粉 12g,桂枝 10g,干姜 6g,生龙牡各 15g,炙甘草 6g,当归 10g,川芎 6g,泽泻 10g,白芍 10g,茯苓 12g,苍术 10g),7 剂水煎服,日一剂。一周后复诊,咳止,夜尿减至 4 次,效不更方,再进 7 剂巩固疗效。女,12 岁,反复咳嗽鼻塞流涕 2 个月,有扁桃体手术史、过敏性鼻炎病史,反复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仍反复发作。刻下咳嗽,咳痰多,痰白,鼻塞流涕,怕冷,无口干口苦,无腹痛腹泻,纳可,二便调,舌胖大,苔白,脉沉细。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用小青龙汤、苓干五味姜辛半夏汤、三子养亲汤,排脓散治疗,4 剂后痊愈。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咳嗽:女性,50 岁,咳嗽 7 天,伴有鼻塞流涕、少许痰、口干、汗出、咽喉痒等症状,舌尖红苔白,脉沉细。首诊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杏仁、厚朴、半夏,咳嗽明显减轻。之后因天气变化又有少许咳嗽,经后续调整用药,最终咳嗽痊愈。该方在表未解且有热、夹痰饮上逆导致咳嗽时效果良好,尤其在门诊治疗孩子咳嗽时应用较多。患者为男性,5 岁,咳嗽 2 个月,有痰咳不出,流鼻涕,黄色,纳少,汗出明显,大便先干后稀,有高热惊厥、癫痫病史。脉沉细,舌淡苔白,水滑舌。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一诊用小青龙汤加茯苓、白术,加强里饮的治疗;二诊咳嗽减轻,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半夏厚朴汤;三诊时咳嗽已愈,加强脾胃中焦运化。患者李某,女,30 岁,咳嗽一个月,既往有过敏性支气管炎病史,此次感冒后咳嗽,输液及服用中药效果均不理想。刻症为咳嗽频频,胸闷气急、咽干、痒,时咳出少量白粘痰,口干口苦,口中乏味,喜饮热水,纳可,小便黄,便溏,舌质淡,苔白,脉寸浮关尺弦 。初诊辨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夹饮,用小柴胡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石膏、桔梗治疗,效果不佳。二诊详细问诊后发现存在太阳表症,调整为小柴胡合小青龙加石膏、杏仁、桔梗,5 剂后咳嗽症状大减。此案例说明临证需详细问诊,掌握患者全面信息才能提高疗效。苏某,女,59 岁,咳嗽 2 天,伴有鼻塞、咳逆上气、不能平卧、咳甚眼肿眼胀、有痰、汗出、口苦等症状,脉沉细,舌淡红苔薄黄。六经层面考虑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后续根据症状调整为半夏厚朴汤,最终咳嗽痊愈。患者反复咳嗽 10 月,外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治疗后症状反复。刻诊咳嗽,咽痒,声音哑,无痰,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黄腻,脉沉细。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湿热内蕴,用小柴胡汤、三仁汤、喉科六味汤加减治疗。随着症状变化调整用药,最终症状消失。
咳嗽治疗的经验总结
桃仁、威灵仙,治疗咳嗽有效,特别是咽源性咳嗽有奇效,上可治咳嗽,消痰唾,下可通便而利肺气,久咳而邪未传里,在辨证基础上加桃仁 9g,威灵仙 20g。
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针对的是寒饮,遵循 “病痰饮者,当温药合之” 的原则。
注意肺与大肠的关系,以下治上,腑通而肺乃清肃。
当归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载其 “主咳逆上气”,其性甘温,主人血分,为养血活血之佳品。当归可广泛用于肺部疾患的慢性炎症,通过活血作用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肺的通气功能,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慢性肺部炎症,咳嗽,咳痰,咽喉干燥,或是痰有咸味,可用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熟地、当归)治疗。
沙参甘润,重用 15 – 30g 以上能滋养肺脾二脏之阴。临床上牛蒡子、沙参、荆芥三药配伍,对咳喘见胸部憋闷者有奇效,荆芥既入气又入血,可祛络中风热痰瘀又可清头目,与牛蒡子相伍可通肺络痹阻、降气理血、通达肺络,临证见胸部憋闷,呼吸不利者均可在应证方药中加入三药。
金水六君可治疗咳则遗尿。
咳嗽久治不愈者,根据临床症状特点选择不同治疗原则:咽痒即咳,夜间重者,治以祛风止抗敏止嗽,药用加蝉衣、当归;咳嗽频作,喉中发堵,胸闷不适,咯痰不爽,治从肝郁痰凝入手,用逍遥散加沙参、牛子、荆芥治之;呛咳泛酸,喘咳不宁多为食管反流所致,治以降气和胃多效,临证可用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橘红、枳壳、白前、前胡治之;久咳无痰,治以清金降火或润燥养阴或清肝泻火,润燥养阴常用药沙参、天冬、麦冬、花粉、乌梅合止嗽四药 (桑叶、苏叶、大贝、前胡) 治之;对木火刑金之干咳,可用丹栀逍遥散合止嗽四药合而调之;临证对刺激性呛咳患者可用止嗽四药加僵蚕、蝉衣、木蝴蝶治之;对痉挛性喘息者可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治之。
止嗽散加鱼腥草,全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燥,长于宣降肃降,化痰止咳。
久咳,注意小柴胡汤机会,加生地,沙参,麦冬,瓜蒌,当归,咽痒加荆芥,乌梅,有瘀血加桃仁,杏仁,地龙。
呛咳不已,用疏肝不显,用活血理肝之剂,可选当归四逆汤。
中医治病,贵在识证巧在变通,遣方用药紧扣病机则药到病减,效若桴鼓。
因为热爱中医,所以全力以赴,心怀远方,定有所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中医的学习和实践需要不断积累,才能在临床中取得更好的疗效,为患者解除病痛。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天。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14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