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永民306. 少阴病,下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少阴病,体表的能量不足,同时腹泻,大便里面有脓血。津液虚动血排邪,大便有血了,有便脓血的情况。如果现代医学的医生都了解一下中医,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会提高很多,很多人都会救得回来,死亡率会下降很多。好消息是,从2024年开始,现代医学的医师考试里有中医内容了。少阴病,能量阴,腹泻,同时大便里面有脓血。病人主诉腹泻,大便里面有脓血,脉是微细的,脉细弱。因为腹泻,体表能量不足,手脚可能也是凉的。辨证:下利是病位在里,便脓血也是里,津液虚,脉细弱是阴。阴阳:阴表里:里虚实:虚寒热:寒抓大局:里虚寒。这种情况下身体寒了,能量虚了。如果在医院里面,用头孢、抗生素一类苦寒的消炎药,会雪上加霜。所以医院里现代医学的医生都应该学一下中医,现代医学医生用中医的思维来看病,哪怕用的是西药,也变成中医了。如果一个中医治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他就不是真正的中医。虽然他用的是中药,但是他的思维不是中医的。如果现代医学医生用的是中医的思维,虽然用的是西药,也是中医。判断一位医生是不是中医,就看他是否用中医的思维辨证。这里一个主要的点就是便脓血,大便里有脓血,是动血排邪,津液不足了,身体开始动血排邪。这里用赤石脂一斤(250克)打粉,一半儿要放在药里面煮,另一半是煮好了以后就加一小勺,一小勺约两三克,直接喝下去就可以了。还有干姜一两,粳米一升。赤石脂是红色的一种矿物质,重镇下行,给血液能量。干姜温里,粳米就是大米,一升是200毫升,有172克。这个主要是用赤石脂,给血液能量,重镇下行,引能量到小腹区域;干姜温里,粳米补津液。这里没有用附子,虽然是少阴病,但是能量还不到阴证的程度。如果脉是弱的,脉弱细,能不能加附子?可以加。有一次我姐家的孙子发烧,是温病,就清热。孩子也有积食,肠道有淤堵,清热,通大便。后来他有一点肚子胀,就煮了点萝卜和陈皮来喝,喝了以后没想到腹泻不止,收不住了,一直腹泻,拉水样便,最后就用了桃花汤。虽然没有便脓血,但是也是收不住了,大便也是水样便,也不臭,是下焦虚寒,就用了赤石脂,固敛的势能,干姜温里,大米补津液。小孩儿吃了以后轻了点,就把剩下药倒了。但是第二天还没有彻底好,只好又抓了一剂药,吃了以后就好了。不一定是大便便脓血,如果是腹泻,水样便、收不住、也不臭,这种下焦腹部的能量不够,甚至有的时候脱肛,下焦能量不够了,可以用桃花汤。辨证要看人体的势能,腹部、下焦的能量不够,用赤石脂给血液能量,固敛、固涩的势能。还有一个叫紫石英,是一种石头,是一股清气,把能量向下调集。李可老中医在破格救心汤里面用的是磁石,磁石的势能比较混浊。如果把磁石换成紫石英,效果也会好。赤石脂是红色的,入血,矿物质重镇下行的势能,厚重、有固敛的作用。如果身体要向外来排邪,拉肚子,排的大便很臭,身体想通过来拉肚子排邪,这时如用赤石脂强行止泻,病邪排不出去,会引起变证,服药后虽然不腹泻了,但是会引发其他病。腹泻是身体的诉求,这时就应该顺势而为,帮助身体向外排,不能用固敛的药止泻。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体表的能量不足,肚子痛,过了几天以后,小便很少,腹泻不止。小便为什么少?因为水分都从大便通过腹泻排出去了。人体的水分或通过小便排,或通过大便排。有的条文里面讲到小便数,大便硬,水从小便排了,这个条文是水从大便排,所以一直腹泻。便脓血,开始动血排邪了,这个时候用桃花汤固敛。肚子痛加芍药可以不可以呢?加白芍可以,引能量下行。肠胃弱的时候,白芍的剂量要小,白芍的势能是向下的,剂量大了会加重腹泻。小便不利,要不要利水呢?可以不利水,如果大便的腹泻止了以后,津液回来了,小便自然就正常了。如果没有腹泻,只有小便不利,可能是水饮,这个时候可以用茯苓、白术、桂枝,气化中焦水湿,打通大循环。308.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少阴病,同时腹泻,腹泻是太阴病,里虚寒,津液虚动血排邪,可刺。可刺哪,这里没有讲针刺哪些穴位,这种情况用桃花汤也可以。有的时候严重了,到了阴证,证轻的时候用的是桃花汤,干姜、粳米,再重的时候怎么办呢?到了阴证,里虚寒严重,用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炙甘草补津液,干姜温里,生附子恢复身体的机能。四逆汤,干姜一两半,灸甘草二两,粳米一升。桃花汤用的是赤石脂,赤石脂给血液能量、重镇下行,四逆汤用生附子恢复身体机能。这里用的是针刺,用艾灸效果应该也很好。艾灸温身体,补阳,相当于用干姜、附子。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57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