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经为首,是从太阳经伤寒开始论的,而这里以少阴为首湿从温、升、汗、下之法而论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伤寒论》的实际的治法来见证其自身的实际的六经之次第,而非只看其表面的排列。
太阳化寒者,由热转凉;少阴化热者,由寒转温。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麻黄汤:
麻黄汤首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春秋擂按:在太阳病篇里麻黄汤用桂枝,而在少阴病篇里麻黄附子汤里则无桂枝。麻黄附子汤者,温法也。三阴温法始于少阴。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黄连阿胶汤证方剂:(略)
春秋擂按:医家以为下而补北之法也。太阳经证里有欲表而救里之法,乃升而后浮散;而此少阴经证中下而补北之法,则降而后敛藏。
附子汤等诸方多为补法、温法。
真武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茯苓:别名苓龟。《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淮南子》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抱朴子》云:“老松余气结为茯苓,”
入药部位:真菌的干燥菌核。 性 味:
味甘、淡,性平。
归 经:
归心、肺、脾、肾经。
功 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春秋擂按:茯苓者,降而伏也。芍药者,育阴也。真武汤伏而敛也。
春秋擂按:真武汤:茯苓利水(现代药理分析似有不确),乃伏而后敛,而后转以温升;桂枝汤(春秋擂按:此实为伤寒论中的朱雀汤):桂枝发汗,乃升而后散,而后转以凉降。茯苓长在树根的边上,桂枝长在枝梢上。
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地气上升,升极而后浮散。浮散者,天气也;天气下降,降极而后敛藏。敛藏者,地气也。
春温则地气上升,升极而后浮散;秋凉则天气下降,降极而后敛藏。此后天背景自然之理也,亦乃中医治法之纲领也。
春秋擂早就指出:湿与雨是不同的,湿者,地气之上升也;雨者,天气之下降也。不要将湿与雨水相混淆。《黄帝内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即:雨者,后天背景之天降之阳也。在人,则依阳经而下行也。故,不可将运升与利水相混淆。
春秋擂按:桂枝升而散,茯苓降而伏(伏非浮也)。此两者之性,亦两者之功也。
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春秋擂按:四逆汤首见于太阳经证中,然其主用乃是在阴经之温升,由少阴到厥阴到太阴无不逐次用之。
“回阳救逆”阴阳之辨:
或问:地热上腾者何也?春秋擂答之曰:地热上腾者,即地气之上腾也。其热即地气自身之热也,何以言之?曰:先天背景无私地将其能量转化给了后天背景上升之地气。所谓肾阳者,即肾阴自身之温之热也,而非那后天背景应四时而收受之少阳胆之少阳也。少阳胆之少阳者,乃后天天气下降下堕之气也,即黄帝内经之所谓少阳多气也。而非先天背景少阳之少也。两者不可妄为混淆!
故,所谓肾阳者,肾阴自身之温也。所谓肝阳、脾阳者类同。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春秋擂在前面的博文中已经指出,《伤寒论》六经病脉证虽然讲的是病脉脉象,但却基本上是围绕着平脉脉象而论的,只是有所失调而已。
辨脉法第一:“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网文:《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春秋擂按:茯苓降而伏(伏非浮),性与功同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春秋擂按:不可下之,当以温升之法。
四逆汤
四逆汤首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四逆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乌梅汤证: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汤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当归四逆汤证: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 通草二两(甘平) 甘草二两(炙,甘平)
当归:
性味:味甘、辛,性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芍药:
性味:味苦、酸,性微寒。
归经:归肝、脾经。
“ ……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春秋擂按:厥阴之症主要是温升之法,温则地气上升,在此则是少阴之后厥阴肝经之上行。少阴经证真武汤茯苓之后即加芍药。而厥阴经证当归四逆汤则当归为君药。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春秋擂按:四逆辈主要是温升之法。可以说四逆辈也是治太阴病的主要经方,何以言此?曰: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骨而后筋,筋而后肌,此生理自然。四逆汤能温厥阴之厥逆,四逆辈亦可继而温太阴之四达也。这只能表明太阴是主出主升的,而且它是厥阴之后阴升之盛也。即便是太阴肺也应是上升的。春秋擂早就指出:同名同经者同时同气也,太阴肺与太阴脾即同时同气也。现代医学观测也表明:主静脉(少阴心)由心脏经厥阴心包上输到肺(即太阴肺)乃是上升的过程,然后上承天气,转化为动脉血。而藏寒乃至四肢厥逆者,非只下肢厥逆也,上肢亦是逆冷也。温通上肢太阴经者,即太阴肺之上达也。形意横拳起横者,乃至陈式太极之逆缠横抖者,即手太阴肺之上升也。
可以肯定太阴病用的是温法,温升之法,而非下法,以太阴为下法者大谬!而且太阴之温升之法当在厥阴温法之后,而非在厥阴之前,更非在少阴之前。故虽然少阴病也用四逆辈,但不如太阴病用之为甚。太阴病欲解时在亥至丑这种收敛敛藏或起亟之初的时刻,则与其主攻温升之法不相宜。太阴脾乃至太阴肺之所以为太阴者,乃指的是地气上升之最也,而非冬至之所谓太阴也。
太阴病治既然是升法而非下法,其欲解时当在厥阴欲解时之后,而非在少阴欲解时之前之亥至丑上。太阴肺之所谓降下者,实乃为太阴肺之表阳明也。这是春秋擂早就指证了的。
在《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中有一句:“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春秋擂按:这是说:太阳病本当用汗法,却先用了阳明证之下法。伤寒论理法当先解而后下,解肌发汗,而后用下法。筋者,肝之所主也,脾者,肌之所主也。即:解肌而后发汗,而非发汗而后解肌。即:太阴而后太阳,太阳而后阳明,而非太阳之后太阴。太阳未开,阳明难下也。
横拳导引者,逆缠束手而起也,乃起之终也,然后必先转为顺缠之炮或棚也。
表未解而下则逆也,表未解而大下,在次序上更是违背了太阳之后而阳明的道理。而在形意太极道艺导引中,也必先棚劲而后按劲。练形意的很多人由横劲之起,直接就走按劲之落,是超之过急了,而陈式太极就好些,往往会走到棚劲之后,方走落按,只有等走到棚劲放松(乃至头顶放松)之后,在往下落按才是顺其自然的,否则按劲难免努气努劲,这是春秋擂早就多次指出的。
这首先就把由太阳到阳明的顺序弄颠倒了。故表未解更不可大下。
青龙汤
青龙汤首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中。
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春秋擂按:青龙汤虽出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然其理当为浮散之前之升运之法。
麻黄:
性味:甘、温。
《本经》:’味苦,温。’
《药性论》:’味甘,平。’
《医学启原》:’《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
归经:入肺。
《珍珠囊》:’入手大阴。’
《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
《药品化义》:’入肺、大肠、包络、膀胱四经。’
春秋擂按:青龙汤之所以为青龙者,人言甘草、桂枝为绿色故。青龙汤当与白虎汤相对。青龙汤麻黄为君药,表面淡绿至黄绿色,也当与石膏相对。麻黄乃温三阴之里,乃至温通肌里而助升乃至发也,而桂枝主解肌浮散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春秋擂按:《金匮真言》应夏时所收受之气者七也。)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春秋擂按:肝主筋、脾主肌,解肌者,由太阴之逆旋而为太阳之顺旋也。太极导引由横劲逆旋之起,转为棚劲顺旋之松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
春秋擂按:太阳病本病主要用汗法。汗者,阳之汗也,乃太阳之浮散也。其欲解时为从巳到未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白虎汤、承气汤:
白虎汤、承气汤方首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春秋擂按:桂枝汤证而后白虎加人参汤证,太阳而后阳明也。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春秋擂按:此一句后人有疑见,有改为表热里邪,或表里俱热之说;在辨阳明病脉证中有一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这一句后人也有疑见。这里需要分辨的是,阳明胃之所谓里与三阴为里是不同的,两者不可混淆。
白虎汤方:石膏一斤(碎,味甘寒) 知母六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调胃承气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小承气汤证: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春秋擂按:白虎汤、承气汤,虽然一个清(降)热,一个下实,但皆属下法。譬如手阳明(肺之表)与足阳明乃皆属天气下降。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柴胡汤:
柴胡汤首先见于“辨太阳病证”之中,且是在伤寒之后“四五日”乃至“十数日”之后。
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四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春秋擂按:“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者,有医家以为乃是正邪相争而至汗也。
关于少阳证是否主用攻下之法,后世医家多有疑见,多以为不可下。这里的“下之”,医家多解释为误下。
春秋擂按:“胁下”者,少阳胆乃至少阳经之范围也。胸胁者亦然。少阳胆之下降乃是现代医学观测所明证了的。不可下之又岂可升之。
春秋擂按:关于“不可发汗”“不可吐下”:“发汗”即是浮散,而少阳之气本该下行,当然不可浮散,浮散者,升散也,与少阳下降之气相悖也;“温针”亦乃温升之法,亦与少阳之下降之理相悖;“呕”、“吐”本身就是上逆,与阳明乃至少阳之下相悖。“谵语”之逆亦然。很显然除了那个“下”字,这几样都是“上”逆,都是与少阳之下相悖的。医家似乎也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只是少阳证,阳明没有问题,则不可用阳明证之泄下之法。阳明承气,少阳降逆。下与下或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少阳胆之少阳不可升也、上也。
柴胡: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
除热,散结,解表。
(春秋擂按:中医学者们也知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柴胡有镇痛、镇静、退热、抗病毒、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退热实际上就是降热。柴胡开黄花,秋季采摘,虽取其根,但多韧皮且易髓空。植物的韧皮部乃至外皮多是浮表乃至主降的。这是春秋擂早就指证的。而医家多以“香气馥郁, 而体质轻清,气味俱薄”以别柴胡之凉寒与其它苦寒泄降之法,未免片面执取。无论医家对柴胡如何看待,少阳胆是下降,这一点决定无疑。不要将后天之少阳之气和胆分开,那是对少阳胆的支解。更不要将后天之少阳与先天之少阳之说相混淆,这也是春秋擂早就质证过的,这里就不在赘述。所谓肝中之“阳”者,其实就是厥阴肝自身之热,乃地气阴精之上升也。古代乃至现代医家没有明确的科学观测凭空揣度误以为它是胆之少阳之气了。而所谓少阳胆之热者,乃邪热之上逆也,它更多的是造成水气停滞不下,反逆。
李杲:’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根,”
张仲景用北柴胡。
医家也有分辨:
解表退热多用生柴胡,疏肝解郁多用醋制柴胡,醋可柔肝。
据统计:“临床应用:用于退热 北柴胡对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等有较好的退热效果。据143例的临床观察:流行性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98.1%,普通感冒于24小时退热者达87.9%。制剂及用法:用北柴胡的干燥根,”
春秋擂按:散有两种,浮散与降散,春秋擂早就指出过:秋凉则天气下降,秋冬之际更是如此,大自然天气下降之气是顺旋而降的,是扩散的 、解散的。胆之顺旋而降既是如此。这是春秋擂早就指证的。)
黄芩: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
泻利,逐水,下气。
大黄: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
泻热毒,破积滞,治实热便秘。
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现代医学观测表明胆气是下降的,柴胡、黄芩、黄连、大黄等等之用恰恰是于此相合的。
春秋擂按:柴胡味苦,性微寒,当主降,而非主升举。黄芩也是一样。而且它恰恰是入少阳而降,而非入少阳而升。大黄主泄下。小柴胡汤之后大柴胡汤者只能说明少阳、阳明并病,不等于阳明经在少阳经之后。譬如下游之满不解,上游亦急也,非上游在下游之下也。
柴胡汤证当为阳明证之后之下法,少阳之所谓下,不等于发汗、吐下。胁满岂可不下,不过下法是否得当而已。“胃和则愈”者,阳明而后少阳也。阳明和,则少阳不上逆也。
散结即是攻下也。
少阳欲解时当在阳明欲解时之后。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网文《中医宝典》“脉虽沉紧.可与小柴胡以和之.以证见少阳.舍脉而从证也.”
关于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说: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春秋擂按: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说乃后世之衍。“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之说不等于表明少阳经之位在阳明与太阳之间或少阴与太阳之间,不等于少阳经之位在如此之半里半表之间。至于四肢经脉的位置,春秋擂早就指出过,四肢经络的排布只是表面现象,从身体上看,少阳三焦与胆皆在阳明胃肠之外,当为外腑!而且少阳之外不同于太阳之表之外也。
由太阳到阳明到少阳之传递,这是现代医学观测所能证明的,春秋擂早就给出了中西医生理循环的同一性的印证。而且不论是少阳三焦还是少阳胆都是决渎决渗之决下也。
至于早晨分泌胆汁,实际上只要饮食就分泌胆汁,分泌胆汁恰恰是由于饮食所导致的下降。它的意义恰恰是为了降下。早晨饮食,分泌胆汁,恰恰是升前之降也,乃至降而后升也。没有升则无以降,没有降也无以升,这是人体消化吸收小循环之理也。这是春秋擂早就指证的。
很显然从伤寒论之温法、汗法、下法、收法在六经病的用法的实际上来看,六经的升降次第无疑是:少阴→厥阴→太阴→太阳→阳明→少阳
后世医家岂可只从表面排列上看伤寒六经之次第,那未必是仲景之本意,或为后人造次之更改也。
太极四神图:
少阴玄武温法
厥阴青龙升法
太阳朱雀汗法
阳明白虎下法
在后天背景里:青龙者,即虎阴数偶之地气上升也;白虎者,即龙阳数奇之天气下降也。这是春秋擂早就分辨过的。龙西虎东之“龙阳数奇,虎阴数偶”者,只不过是沿用先天九宫数之龙奇虎偶之用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54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