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饮:
胃饮即胃肠积液。胃饮是是古代所指的狭义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现代一般认为胃饮(胃肠积液)是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胃反等病,脾胃受损,运化输布失常,导致水饮停聚于胃肠。以脘腹痞胀,腹中水声漉漉,呕吐水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痰饮类疾病。
【病因】
腹部手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感受邪毒等因素,刺激胃膜、胃络,形成胃疡、胃反等病,脾胃受损,初起气虚不运,继而脾阳虚衰,运化输布失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饮,导致水饮停聚于胃肠而成。脾胃阳虚为本;痰饮中阻为标,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临床表现
1.多有腹部手术后、胃疡、胃反等病史。
2.起病缓慢,以脘腹痞胀,腹中水声漉漉,呕吐水液等为主症,或见腹痛,口渴,纳差,心悸气短,大便干结或稀溏,头昏目眩,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等症。
3.体查或可见腹膨胀,有压痛,中上腹有振水声,肠鸣音亢进,可闻气过水声等。
1.中医辨证施治
(1)痰饮中阻证
证候:脘腹胀满,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肠间漉漉有声,或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苔白腻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则:攻逐水饮。
主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方药:甘遂、半夏、芍药、甘草。
(2)脾阳虚衰证
证候:胸胁支满,脘腹痞胀且喜得温熨,畏冷背寒,呕吐痰涎或水液,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少便溏,形体逐渐消瘦,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则:温脾化饮。
主方:苓桂术甘汤。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3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