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基于《内经》探讨五苓散的加减运用
2024
04-25

基于《内经》探讨五苓散的加减运用

五苓散是一首著名的经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五苓散的条文总共有11条,其中《伤寒论》中有71、72、73、74、141、156、244、386条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1条、《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条及5条。从以上11条条文分析归纳,其中口渴10次、发热6次、烦躁5次、脉浮4次、呕吐4次、小便不利3次,由此可见口渴是五苓散主要症状之一;而其口渴非常具有特点,71条的消渴、72条的烦渴、74条的水逆,由此可见其渴的特点是消渴,或渴不欲饮水,甚至水入则吐的水逆。进一步分析其总体症状特点:下有小便不利(3次),上有口渴(10次),外有表证(脉浮4次、发热6次)。可以梳理出五苓散的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常,导致水湿内停,所以其渴非邪热耗伤阴津,也不是阴津不足,而是津液不布,才出现渴而不欲饮水。体内津液非不足,而是分布异常,体现在上津液不足,而下焦水湿泛滥内停出现小便不利。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五苓散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全身津液代谢。所以,国医大师郭子光先生言五苓散:“凡是津液运行失调引起的疾病,不管其疾病在什么部位,均可用五苓散加减取效。本方实际上是调节人体津液循行的方剂。”

梳理出五苓散的方证特点,其关键病机津液分布异常,根本的原因在于膀胱气化失常,由此可见五苓散不仅仅运用在泌尿男科,吾师认为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异常的基本方,通过温阳化气利水的方法将病理之水转化为生理之水,从而使口渴止、小便利,常加减运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临床中运用中,单纯五苓散证有,但不多,多是有兼夹之证,如何理解运用五苓散的加减运用,作为临床一首经典的经方也是常用之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通过追本溯源,尝试从阐述膀胱气化功能的最本源内经进行分析,以达到用理论指导临床,而不仅仅是经验,如此临床中则可行致远。

谈及膀胱功能,必须首先明白其所藏非尿液,而是津液。《灵枢·本输》有言“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这是中医最早阐述膀胱功能的,津液者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那么膀胱所藏的津液如何转化为尿液?《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是对于膀胱功能进一步详细阐述。此处最为关键之点“气化”。膀胱所藏“津液”经过阳气的温煦和蒸腾,使“津液之清者”化气上升重新利用,“津液之浊者”成为尿液向下排出体外。所以借用援物比类写法,用“州都之官”对膀胱功能的高度概括,后世医家有言“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外邪或内伤均可致膀胱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津液分布异常,在下出现如小便不利或小便自利等情况,在上可出现口渴不欲饮水情况。五苓散可以调节膀胱气化功能,关键还需祛除邪气,或调整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内在因素,哪些因素可以导致膀胱气化失常,更加需要理解完整的津液产生及输布过程,仍然需要追本溯源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是内经对于津液之生成和输布过程详细的阐述。从其过程可知,津液的输布依靠肺、脾、肾、三焦及肝等脏腑生理功能相关,是一个多脏腑相互协调、密切合作而完成的。膀胱气化功能是津液输布排泄中的一环,膀胱气化失常可以影响津液调节紊乱。反之,津液代谢的其它环节出现紊乱,同样可以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五苓散功能是化气利水,兼以解表,被尊为调节膀胱气化的专方。如何依据内经的这条阐述指导临床运用五苓散治疗膀胱气化失常,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

《素问·水热穴论》有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膀胱气化需要肾气的温煦蒸腾,肾阳温煦蒸腾推动膀胱的津液气化,其清者布散全身,其浊者成为尿液排出体外;如肾阳亏虚,则可加用附子、干姜,有如附子五苓散,临证中亦步亦趋模仿老师,多喜用平补肾气之品,如菟丝子、巴戟天、淫羊藿等。当浊液排出体外前,需要肾气固摄,如此尿液不致于随时随时地排出,临床表现尿失禁、小便频数无度、夜尿频多等,则可加入金樱子、桑螵蛸、益智仁温肾固涩之品。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具有通调水道作用。若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则可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临床在小便不利的基础上,并见如胸闷不适,心情急躁抑郁,咽干口苦,纳差等,则可合小柴胡汤而成柴苓汤或合用四逆散则成四逆五苓散;如兼有阳明腑实之证,则可以合用大柴胡汤。

肺主宣发萧降,对于津液的输布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表现在“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如肺气的宣发与萧降失常,不仅影响津液代谢的整体通路,膀胱气化作为津液排泄的一环,同样受影响。肺气失宣则有著名的提壶揭盖之法,患者小便不利多合并鼻炎,或经常感冒,或汗出不畅者,可以通过开宣肺气,加入如麻黄、荆芥、桔梗、苏叶一类。反其道行之,如肺气不能固涩,同样可以出现小便异常,此时小便异常则表现小便自利,则可合用玉屏风散,我的老师将其称之为塞盖止流。

三焦者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不利则出现水湿停聚,膀胱气化失调。湿热之邪易于积聚下焦,出现小便不利,也可以用五苓散加减调治。而湿热者也有不同侧重,如湿热并重,可用五苓散合用薏苡仁、虎杖,合用茵陈而成茵陈五苓散,合用导赤散则成导赤五苓散;如热重于湿,表现大便干结,则可用五苓散加入薏苡仁、大黄;单纯为湿邪为病,则可合用羌活元戎五苓散,或合用平胃散而成胃苓汤。如湿热之邪灼伤膀胱血络,出现血尿,则可选用通淋止血之品如白茅根、仙鹤草、大小蓟、蒲黄一类。

临床中五苓散的加减变化,不胜枚举,尚有合党参而成春泽汤,合四物汤成四物五苓汤,合五皮饮成五皮五苓汤,合天水散而成天水五苓散。行文至此,回归中医辨证论治,则不必拘泥,紧扣五苓散“气化不利,津液不布”这一病机即可。无论水饮所停部位不同,无论其何缘由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均可因证施治。

赖海标按:

关于五苓散证的“渴”,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有精辟论述:“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因此,临床出现口渴一症,或津液不足,或津液不布,应详加辨证,依证施方。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