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辩证胃炎常见以下几种症状,中医辩证治疗胃炎的方剂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2025
01-08

​​中医辩证胃炎常见以下几种症状,中医辩证治疗胃炎的方剂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中医辩证胃炎常见以下几种症状:

1. 脾胃虚寒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或劳累后疼痛加重,得食或得温则缓解,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证主要有以下方法:

 

中药方剂

 

– 理中丸:主要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人参可以补气健脾,干姜能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则能调和诸药。这个方剂主要功效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较严重,出现呕吐、腹泻、腹满疼痛等症状。

– 小建中汤:含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其中桂枝能温阳气,芍药可和营阴,饴糖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配合其他药物起到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等情况比较适用。

 

食疗

 

– 生姜红糖水:生姜性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红糖可以补中缓急、活血化瘀。二者搭配能起到一定的温中散寒、健脾暖胃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寒较轻的情况。

– 山药薏米粥:山药补脾养胃,薏米健脾祛湿,二者煮粥食用,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虚寒状况。

 

艾灸

 

–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艾灸这个穴位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还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对脾胃虚寒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 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脘部,艾灸此穴位可以直接温暖脾胃,起到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能有效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等症状。

 

生活起居

 

– 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适当增添衣物,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寒。

2. 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中医治疗肝胃不和证有多种方式:

 

中药治疗

 

– 柴胡疏肝散:主要包含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其中柴胡能疏肝解郁,香附、川芎可以理气活血止痛,陈皮、枳壳增强行气之功,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此方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的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等情况。

– 左金丸:主要药物是黄连和吴茱萸。黄连清泻肝火,吴茱萸辛热,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二者配伍能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对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等症状很有效果。

 

食疗

 

– 佛手粥:佛手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的作用。把佛手煎汤去渣后加入粳米煮粥,能起到疏肝健脾、和胃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肝胃不和的患者缓解症状。

 

按摩推拿

 

– 按摩穴位:可以按摩内关、太冲和足三里。内关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太冲穴可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足三里穴能调节胃肠功能。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肝胃不和引起的不适。

 

情绪调节

 

– 肝胃不和和情绪密切相关,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如焦虑、愤怒等,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以减轻肝郁对胃的影响。

3. 脾胃湿热证:胃脘疼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治疗脾胃湿热证主要有以下方法:

 

中药治疗

 

– 甘露消毒丹:主要成分包括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其中茵陈、滑石、黄芩清热利湿,藿香、白蔻仁、石菖蒲等芳香化浊,对于脾胃湿热导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情况有很好的疗效。

– 清中汤:主要有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半夏、陈皮、草豆蔻等理气和胃、化湿醒脾,用于治疗湿热中阻、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疼痛、嘈杂灼热等症状。

 

食疗

 

– 薏苡仁红豆粥:薏苡仁和红豆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将二者熬粥食用,可以帮助去除脾胃的湿热,改善脾胃功能。

– 冬瓜汤:冬瓜有利尿清热的功效,喝冬瓜汤能够增加尿量,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减轻脾胃湿热的状况。

 

针灸推拿

 

– 针刺穴位:常选足三里、阴陵泉、内庭等穴位。足三里能调节脾胃功能,阴陵泉是脾经合穴,能健脾祛湿,内庭可以清泻胃热。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来清利脾胃湿热。

– 推拿按摩:可沿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进行按摩,重点在腿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排出湿热。

4. 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治疗胃阴不足证主要有以下方式:

 

中药治疗

 

– 益胃汤:主要成分是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沙参、麦冬能清养肺胃,生地、玉竹滋阴清热,冰糖养胃和中。该方剂可以起到养阴益胃的作用,用于治疗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等胃阴不足引起的症状。

– 麦门冬汤:含有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麦门冬滋养胃阴,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中益气,半夏降逆下气、化痰和胃,主要用于治疗胃阴不足、气逆呕吐等情况。

 

食疗

 

– 石斛粥:石斛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的作用。将石斛与粳米一起煮粥,能够滋养胃阴,缓解胃中嘈杂、饥不欲食等症状。

– 百合莲子羹: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二者煮汤饮用可以起到滋阴养胃的作用。

 

针灸推拿

 

– 针灸穴位:常选用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调节三阴经气血,滋养胃阴;内关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足三里调节胃肠功能,通过针刺这些穴位来调节气血、滋养胃阴。

– 推拿按摩:可以轻轻按摩胃脘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同时,从下往上按摩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有助于滋阴养液,改善胃阴不足的状况。

5. 食积停滞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中医治疗食积停滞证主要有以下方法:

 

中药治疗

 

– 保和丸:主要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其擅长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能化解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半夏、茯苓、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连翘清热散结。保和丸能消食、导滞、和胃,用于治疗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症状。

– 枳实导滞丸:包含枳实、大黄、黄连、黄芩、神曲、白术、茯苓、泽泻。其中枳实、大黄破气消积、泻下通便,清除胃肠积滞;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神曲消食化积;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这个方剂有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的功效,适用于食积内阻,生有湿热的情况,比如脘腹痞闷、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食疗

 

– 山楂麦芽粥:山楂和麦芽都是消食化积的食材。山楂能消食健胃,麦芽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将它们与粳米一起煮粥食用,可缓解食积症状。

– 萝卜汤:萝卜有下气、消食、化痰的作用,煮萝卜汤喝可以帮助消化,减轻食积停滞带来的腹胀等不适。

 

推拿按摩

 

–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食物积滞。每次按摩时间可在10 – 15分钟左右,每天2 – 3次。

– 捏脊:从尾椎骨部位开始,双手交替沿着脊柱向上捏拿皮肤,一直到颈部。这可以刺激背部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食积状况。

 

针灸

 

– 针刺穴位:常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足三里是调节胃肠功能的重要穴位,中脘是胃之募穴,能和胃健脾,天枢是大肠之募穴,可调节肠道气机。针刺这些穴位有助于消食化积。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辩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二,中医辩证治疗胃炎的方剂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 脾胃虚寒型:常用方剂为理中汤。此方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改善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等症状。

理中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 人参(9g)、干姜(9g)、炙甘草(9g)、白术(9g)。不过,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剂量。

2. 功效

–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像脘腹疼痛(胃脘和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呕吐清水,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等情况。

3. 方解

–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它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在理中汤中,人参主要起到补气健脾的作用,为脾胃虚寒提供动力支持,增强脾胃功能。

–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在方剂中,干姜是温中祛寒的关键药物,能有效驱散脾胃中的寒邪。

– 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炙甘草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它在方中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同时也能协助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使整个方剂的药效更加温和持久。

–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白术可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在理中汤里,白术主要用于健脾燥湿,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防止寒湿在脾胃中积聚。

4. 用法

–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一般是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不过具体的服用方法和剂量调整还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2. 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常被应用。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能缓解胃脘胀满、胁肋胀痛、嗳气等表现。

柴胡疏肝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方剂组成及剂量(一般参考剂量)

– 柴胡(6g)、陈皮(6g)、川芎(4.5g)、香附(4.5g)、枳壳(4.5g)、芍药(4.5g)、甘草(1.5g)。临床应用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

2. 功效

–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常见症状如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经常叹气)、情志抑郁或易怒、脘腹胀满等。

3. 方解

–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柴胡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在本方中是君药,主要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引领诸药入肝经,以解肝郁。

– 香附、川芎: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能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这两味药为臣药,辅助柴胡加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 陈皮、枳壳: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肺、脾、大肠经,可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它们也是臣药,主要作用是行气化滞,使气行通畅,帮助消除肝郁导致的脘腹胀满等症状。

–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在方中与甘草配伍,起到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防止理气药物过于辛燥而伤阴血。

–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这里主要是调和诸药,并且和芍药一起缓急止痛。

4. 用法

– 用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或三次服用。具体的服用量和疗程等要根据病情和医嘱来确定。

3. 脾胃湿热型:连朴饮为主方。具有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针对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肢体困重等症状。

连朴饮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 制厚朴(6g)、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栀(9g)、芦根(60g)。实际临床使用剂量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有所调整。

2. 功效

–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治疗湿热霍乱,症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渴不欲多饮,心烦溺赤,泄泻,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3. 方解

–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在连朴饮中是君药,主要用于清热燥湿,直折胃肠中的湿热之邪。

–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它是臣药,可助黄连燥湿,且能行气化湿,消除胸脘痞闷的症状。

– 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的功效。作为臣药,石菖蒲可化湿和胃,与厚朴配合增强化湿理气的作用。

–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在方中也是臣药,主要用于降逆止呕,消除恶心呕吐的症状。

– 香豉、焦栀:香豉味辛、甘、微苦,性寒。归肺、胃经,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的作用。焦栀即焦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二者为佐药,可清热除烦,使热邪从小便而出。

– 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在方中为佐使药,既能清热生津,又能利尿,使湿热之邪有出路。

4. 用法

–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但具体用法应根据医嘱进行调整。

4. 胃阴不足型:一贯煎为常用之选。能滋阴疏肝,用于治疗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

一贯煎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 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9g)、生地黄(18 – 30g)、枸杞子(9 – 18g)、川楝子(4.5g)。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灵活调整剂量。

2. 功效

– 滋阴疏肝。用于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症见胸胁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或数等。

3. 方解

– 北沙参、麦冬: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二者为君药,共奏滋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以补肝肾阴虚之不足。

– 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生地黄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这三味药为臣药,辅助君药增强滋阴养血的作用,使肝肾之阴得补。

– 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经,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的功效。在方中为佐药,少量使用,既能疏泄肝气,又能防止诸药过于滋腻而滞气。

4. 用法

–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具体服用量和疗程等要根据病情和医嘱来确定。

5. 食积停滞型:保和丸可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情况。

保和丸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1. 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 山楂(180g)、神曲(60g)、半夏(90g)、茯苓(90g)、陈皮(30g)、连翘(30g)、莱菔子(30g)。现代临床应用时,一般会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制成丸剂、汤剂等多种剂型。

2. 功效

– 消食、导滞、和胃。主要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等症状。

3. 方解

–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山楂能消食健胃,尤其善于消肉食油腻之积,是治疗肉食积滞的要药,在方中起主要的消食化积作用。

– 神曲: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神曲有消食和胃的功效,能帮助消化酒食陈腐之积,辅助山楂消食。

–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莱菔子可以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擅长消谷面之积,并且能降气消胀,对食积导致的腹胀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胃。在保和丸中主要用于和胃止呕,消除食积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此处主要用于健脾渗湿,帮助脾胃运化,防止食积产生的湿邪在体内积聚。

–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促进脾胃气机的运行,增强消化功能,并且有助于消除食积产生的痰湿。

– 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胆经。连翘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在方中可以清除食积所化之热,防止食积化热产生的各种热毒症状。

4. 用法

– 传统用法是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制成丸剂,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70 – 80丸(约6 – 9g),用白汤送下。如果是汤剂,一般是每日一剂,水煎服,具体剂量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

然而,中医用药需依据个体的具体症状、体质等进行精准辩证,方剂的使用也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