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应用思路
2025
01-08

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应用思路

明医公开课

>>>第3322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易导致各种疾病。已故中医泰斗焦树德在临床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脾胃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从焦树德《医学实践录》中学习、继承了焦树德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现将运用经验总结如下并列举验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方药解析

三合汤三合汤由焦树德创立,主要用于治疗久痛难愈,或服其他药不效的胃脘痛。药物组成为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百合30g,乌药9~12g,丹参30g,檀香(后下)6g,砂仁3g。临床症见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本方是以良附丸(良姜、香附)、百合汤(百合、乌药)、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胃脘痛,百合汤主治诸气膹郁所致胃脘痛,丹参饮主治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丹参饮不但可以活瘀定痛,并且能够养血、益肾、醒脾、调胃。焦树德认为,以上三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可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较全面。

焦树德运用三合汤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加减药物。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g,加砂仁至6g,高良姜用10g,再加吴茱萸5g、干姜3g。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g、半夏9~12g、茯苓10~15g、木香6~9g、煅瓦楞子10g。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g、厚朴10g、炒川楝子10g、绿萼梅5g、白芍10g,檀香改为9g。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但食冷物后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g,加炒黄连6g、炒黄芩9g、千年健12g,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g、焦三仙各9g、香稻芽10g、葛根9g。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及9g、生藕节15~20g、茜草炭12g,减高良姜为5g。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g,去砂仁,加沙参9g、麦冬6g、知母9g、白梅花3g。

四合汤四合汤由焦树德创立,即在上述三合汤中再加失笑散(蒲黄6~10g,五灵脂9~12g),四方合用,故名四合汤。主治同三合汤,但又兼治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或夜间痛重,唇舌色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而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

焦树德认为,将失笑散加入三合汤中,配合丹参,活血止痛功效大增,对中焦瘀血阻络所致心腹疼痛有良好疗效,四方合用,既有气药又有血药,既能祛邪又兼益人,对久治不愈的胃脘痛有特殊效果。

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及10g、生藕节20g,或藕节炭30g、三七粉(分冲)2g,伏龙肝(煎汤代水)60~100g,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灵脂炭,或再加白及、乌贼骨等。其余加减同三合汤。

验案举隅

案一

患者,男,36岁。主诉:胃脘疼痛、腹胀2年。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胃脘疼痛、腹胀,饮冷饮则腹痛、腹胀加重,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辗转多家医院,久治不愈。遂来诊。

诊断:脾胃虚弱,气滞湿阻。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化湿。

方用三合汤加减:良姜6g,干姜6g,香附9g,百合10g,乌药10g,砂仁6g,陈皮10g,茯苓10g,檀香6g,甘草6g。服药7剂后,患者胃脘疼痛、腹胀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后继续服用14剂,症状基本消失。

案二

患者,女,43岁。主诉:胃脘疼痛、口苦口干5年。患者5年来反复出现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口苦口干,喜冷饮,饮后痛剧,偶有烧心反酸,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舌下青筋暗紫,苔黄腻,脉细滑数。

诊断:寒热错杂,湿热夹瘀。

治法:温中化瘀,清热化湿。

方用四合汤加减:丹参15g,檀香3g,百合20g,乌药10g,砂仁3g,炒黄连6g、黄芩10g,蒲黄10g,五灵脂6g,良姜5g,吴茱萸5g,香附9g,厚朴6g。服药14剂后,患者胃脘疼痛、口苦口干明显减轻,烧心反酸消失,大便、小便恢复正常。继续服用30剂,症状基本消失。

案三

患者,男,60岁。主诉:胃脘疼痛、腹泻2年。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胃脘疼痛,喜揉喜按,痛有定处,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曾服真人养脏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中药汤剂,自述服后不但无效,而且胃脘疼痛更甚。

诊断:脾胃虚寒,气滞湿阻。

治法:温中和胃,行气化湿。

方用三合汤加减:良姜6g,干姜6g,香附6g,陈皮10g,茯苓10g,丹参10g,檀香6g,砂仁6g,百合15g,乌药10g,佩兰6g。服药7剂后,患者胃脘疼痛、腹泻明显减轻,食欲好转。继续服用30剂,症状基本消失。

运用经验

焦树德认为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失笑散均为治疗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长,把这三个或四个方合为一方,冶其所长为一炉,并互纠其短,可发挥共济作用,在临床上常显奇效。

笔者学习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并在临床上活学活用。现结合自身实践将具体的辨证用药总结如下。

久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脾胃为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脏腑,脏为阴,腑为阳,脾为阴,胃为阳,客邪从阴化寒,从阳化热。久病损阴、损阳,继则阴阳互损、寒热错杂。另一方面久病多虚,脾胃虚损,运化失常,饮食停滞,乃成脾虚胃实、虚实夹杂之证。所以用药辨证应寒热互解、虚实相济,方中高良姜、香附调寒、调气,使寒气得温而通,丹参、百合辛凉散行,平开滞气,行中有补。《神农本草经》言百合“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砂仁、檀香、乌药疏导中焦气机,中气得和。最终脾胃得以阴阳调和,寒热互解,中气调和。可见,三合汤、四合汤对慢性胃病中常见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证均有效。

久病多虚多瘀,久病必伤气血

脾胃久病伤及气血,易导致气虚、气滞、血虚、血瘀的问题。气血衰弱、多虚多瘀是脾胃久病难以恢复的原因,现代医学称之为免疫力低下。气虚、血虚可致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消化不佳。气滞、血瘀可致中焦气机瘀滞,胃脘疼痛不舒,痛有定处,夜间痛甚。所以辨证遣方上需要选择调益气血、疏通气机、活血化瘀的方药,“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养血活血、化瘀止痛,百合养阴下气,砂仁醒脾和胃益肾,三味药使得气血得以生化,补而不滞。香附、乌药、檀香三味药疏导气机、调畅中焦,使得气机得以调畅,而无破气之嫌。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使瘀血得散,胃络得活。可见,三合汤、四合汤对慢性胃病中常见的气虚、气滞,血虚、血瘀诸证亦均有效。

久病入络

随着中医络病学的发展,“久病入络”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中医学者心中,并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实践。“久病入络”思想是“久病多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治疗特点是在活血化瘀理论的指导下,促使血脉经络、微小脉络的疏通和修复,使器官组织得以恢复正常状态。慢性胃病同样具备久病入络的病理,如四合汤中失笑散的作用,就是改善脾胃脉络的瘀滞,促进脾胃组织微循环的恢复。另外也可以在方中大胆加入个别搜风剔络、活络的药物,比如全蝎、僵蚕、地龙等入络之品,对胃脘痛有定处,夜间痛甚,如针如刺等瘀血疼痛有良好效果。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