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列所有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构成医疗建议,如有需求,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建议!】
71、柴葛解肌汤
【组方成分】柴胡一钱二分,葛根一钱五分,赤芍一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五分,知母一钱,贝母一钱,生地二钱,丹皮一钱五分。
【煎服方法】水煎服。
【原文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春温夏热之病,其症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本方主之。”
【主治病证】解肌清热,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参考剂量】柴胡3.6g ,葛根4.5g ,赤芍3g ,甘草1.5g ,黄芩4.5g, 知母3g, 贝母3g, 生地黄6g, 丹皮4.5g。
【考证讨论】《伤寒六书》中也有柴葛解肌汤,成书更早,应用更加广泛,为什么选入经典名方时,选《医学心悟》而不是《伤寒六书》呢?陶氏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表,解肌清热。用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组方:柴胡12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9克,羌活6克,白芷6克,芍药6克,桔梗6克,石膏3克。
72、茵陈术附汤
【组方成分】茵陈一钱,白术二钱,附子五分,干姜五分,甘草一钱(炙),肉桂三分(去皮)。
【煎服方法】水煎服。
【原文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阴黄之证,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主治病证】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表现为阴黄证型者,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参考剂量】茵陈3g,白术6g,附子1.5g,干姜1.5g,甘草(炙)3g,肉桂(去皮)1g。
73、消瘰丸
【组方成分】元参(蒸)、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煎服方法】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原文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瘰疬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肝之部位也。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
【主治病证】清热滋阴,化痰散结。治肝肾阴亏所致的瘰疠。可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迸、淋巴结结核、单纯性淋巴结炎等辨证属痰火凝聚者。
【参考剂量】玄参120g、牡蛎120g、贝母12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开水送下,日二服。
【考证讨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中也有消瘰丸主治瘰疬。组方不同:牡蛎(煅)10两,生黄耆4两,三棱2两,莪术2两,朱血竭1两,生明乳香1两,生明没药1两,龙胆草2两,玄参3两,浙贝母2两。
“微信公众号:三师齐言堂”整理,
感谢关注,欢迎交流;
74、阳和汤
【组方成分】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煎服方法】水煎服。
【原文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此方主治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结核、石疽、贴骨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等证。”
【主治病证】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可用于治疗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参考剂量】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75、柴胡清肝汤
【组方成分】柴胡、生地各一钱五分,当归二钱,赤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连翘二钱(去心),牛蒡子一钱五分(炒,研),黄芩一钱,生栀子(研)、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一钱。
【煎服方法】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原文出处】《医宗金鉴》(清·吴谦)“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翘蒡,黄芩栀粉草节防。”
【主治病证】养血清火,疏肝散结。主血虚火动,肝气郁结,致患鬓疽,初起尚未成脓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
【参考剂量】柴胡、生地4.5g、当归6g、赤芍4.5g、川芎3g、连翘6g、牛蒡子4.5g、黄芩3g、生栀子、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3g。
【考证讨论】疑似有误,中管局所列“柴胡清肝汤”的组方与《外科正宗》的组方相同,但用量不同;与《医宗金鉴》的组方差异较大,怀疑中管局“柴胡清肝汤”标注的原文出处有误。
经查:柴胡清肝散(《医宗金鉴》)由银柴胡、栀子、生地、连翘、胡黄莲、赤芍、龙胆草、甘草、青皮、灯心、竹叶构成。功能清肝泻火。主治小儿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眼生多泪,隐涩难睁,摇头揉目,合面睡卧,耳疮流脓,腹大青筋,燥渴烦急,粪青如苔,身体赢瘦。《外科正宗》柴胡清肝汤,养血清火,疏肝散结。主治血虚火动,肝气郁结,致患鬓疽,初起尚未成脓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另有两方:方1由柴胡、山栀、黄芩、白芍药、青皮、枳壳组成。功能清热疏肝止痛。主治内伤胁痛。方2由柴胡、青皮、山栀、钩藤、川芎、香附、木通、木香、枳壳、独活、乌药构成。功能疏肝理气止痛。主治因烦闷恼怒、优思郁结所致内伤腰痛。柴胡清肝散(《证治准绳》)由柴胡、黄芩、黄莲、当归、山栀、川芎、生地、丹皮、升麻、甘草构成。功能泄火清肝,凉血止血。主治肝胆部火,血热妄行,肋痛寒热,目赤易怒,耳聋耳衄,妇人崩漏,以及疮疡等。
76、四物消风汤
【组方成分】生地三钱,当归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五分,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各一钱,独活、柴胡各七分。
【煎服方法】红枣肉二枚,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服。
【原文出处】《医宗金鉴》(清·吴谦)“四物消风饮调荣,血滋风减赤色平,荆防鲜蝉兼独活,柴薄红枣水煎浓。”
【主治病证】调荣滋血消风。主治赤白游风,滞于血分发赤色者。可用于治疗慢性寻麻症、慢性湿疹、顽固性瘙痒症等疾病,属血虚风燥证者。
【赤白游风】此证发于肌肤,游走无定,起如云片,浮肿焮热,痛痒相兼,高累如粟,由脾肺燥热,而兼表虚腠理不密,风邪袭入,怫郁日久,与热相搏则化热益盛而成。滞于血分者,则发赤色;滞在气分者,则发白色,故名赤白游风也。
【参考剂量】生地三钱9g,当归二钱6g,荆芥、防风各一钱五分4.5g,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各一钱3g,独活、柴胡各七分2.1g。
【考证讨论】《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四物消风饮与《医宗金鉴》不同,少一味防风,独活改黄芩、多一味生甘草;主治血虚风热,皮肤游风,瘾疹瘙痒等证,及劳伤冒风,身热口燥。组方:生地黄四钱,归身、赤芍各二钱,荆芥、薄荷、蝉蜕各一钱五分,柴胡、川芎、黄芩各一钱二分,生甘草一钱;
“微信公众号:三师齐言堂”整理,
感谢关注,欢迎交流;
77、地黄饮
【组方成分】生地、熟地、何首乌(生)各三钱,当归二钱,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一钱五分,红花、甘草(生)各五分。
【煎服方法】水煎,早晚服。
【原文出处】《医宗金鉴》(清·吴谦)“地黄饮治血风疮,痒盛不眠血燥伤,首乌丹皮生熟地,黑参归蒺草红僵。”
【主治病证】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主血风疮、旋耳疮迁延日久,血虚化燥生风,身体或耳内生疮如粟米,瘙痒无度,疮面粗糙,上覆痂皮或鳞屑,心烦便秘,夜不得寐。
【血风疮】即:风瘙痒,中医病名。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
【旋耳疮】中医病名,是指发生于耳根部的湿疮类疾病。别名月蚀疮,浸淫疮,黄水疮。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外耳湿疹、耳后间擦性湿疹。急性多见于婴幼儿,小儿服食乳制品,脾胃湿热内蕴,化火生风上攻于耳;或外感风热之邪,或泪水、汗水、脓耳之脓液浸渍,或附近黄水疮毒蔓延于耳,或接触某些药物、刺激物,引动脾胃湿热上攻,内外风热湿邪困扰于耳,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如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风热湿邪久羁,外损肌肤,内耗阴血;或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不足,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则发为慢性。
【参考剂量】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生)各9克、当归6克、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4.5克、红花、甘草(生)各1.5克。
【考证讨论】《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地黄饮”功在滋阴助阳,化痰开窍。主暗痱。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现用于中风后遗症、各种脊髓病变之偏枯、失语属于精虚痰实者,亦可用于全身性瘙痒症。组方: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30克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15克。
78、凉血四物汤
【组方成分】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赤茯苓、陈皮、红花(酒洗)、甘草(生)各一钱。
【煎服方法】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加酒一杯,调五灵脂末二钱,热服。
【原文出处】《医宗金鉴》(清·吴谦)“凉血四物皶鼻红,散瘀化滞又调荣,芩苓四物陈红草,姜煎加酒入五灵。”
【主治病证】化滞血。主治酒渣鼻。胃火熏肺、风寒外束、血瘀凝结,鼻准头及鼻两边先红后紫,久变为黑。症见鼻部颜面暗红。可用于治疗血热瘀阻,所致酒渣鼻等皮肤病,属气滞血瘀证者。
【酒渣鼻】《医宗金鉴》“酒疱鼻生于鼻准头,及鼻两边;由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昏紫,久变为黑,最为缠绵。治宦宣肺中邯气,化滞血,如麻黄宣肺酒、凉血四物汤俱可选用,使荣卫流通,以滋新血。”
【参考剂量】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赤茯苓、陈皮、红花(酒洗)、甘草(生)各3g。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加酒一杯,调五灵脂末6g,热服。
【考证讨论】《丹台玉案》卷五:凉血四物汤,凉血调经。治妇人血分有热,月信先期而来,紫黑色者。当归
黄连 山栀 香附 槐花 川芎各3克 白芍 生地各6克 灯心30茎。《外科大成》卷四:凉血四物汤,主治血虚脓疥,寒热肿胀作痛。当归1钱,川芎1钱,赤芍1钱,生地1钱,苏木1钱,连翘1钱,黄连1钱,防风1钱,甘草5分。
79、滋水清肝饮
【组方成分】熟地四五钱,或七八钱或两余,当归、白芍各一二钱,枣仁三钱,山萸肉一钱五分或二钱,云苓三五钱,山药四五钱,柴胡数分或一钱余,山栀一二钱,丹皮一钱或二钱,泽泻二钱。
【煎服方法】水煎服。
【原文出处】《寿世新编》(清·万潜斋)“治胃脘燥痛,气逆左胁而上,呕吐酸水,忽热忽寒,或心腹发烧,或小便赤热。”
【主治病证】滋阴养血,清热疏肝。治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弦或细软。以肾虚耳鸣、听力减退、咽痛口干、腰膝酸软、口苦胁痛、大便燥结、舌红少苔、脉象细弦或细弱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神经衰弱、小儿发育不良、习惯性便秘、男子性功能失调等疾病。
【参考剂量】熟地15-25g、当归、白芍3-6g、酸枣仁9g、山萸肉4.5-6g、云苓9-15g、山药12-15g、柴胡3g、山栀子3-6g、丹皮3-6g、泽泻6g。
【考证讨论】“滋水清肝饮”多记载出自《医宗己任编》卷六,中管局滋水清肝饮疑似有误;《西塘感症》卷上也有滋水清肝饮,主治火燥生风,发热,热甚而胁痛,头面手足似觉肿起者。由熟地、山药、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柴胡、白芍、山栀、枣仁、归身组成。组方相同,但主治疾病不同。
80、黄芪汤
【组方成分】绵黄芪、陈皮(去白)各半两。
【煎服方法】右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后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原文出处】《金匮翼》(清·尤怡)“治老人虚闭。”
【主治病证】健脾益气,润肠通便。主治脾虚气弱型便秘,症见:大便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脉弱。
【参考剂量】黄芪30g,火麻仁、白蜜各15g,陈皮9g。
【考证讨论】《金匮翼》卷八“便闭统论”之“虚闭”:虚闭有二,一以阴虚,一以阳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05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