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总第31条)
2025
01-0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总第31条)

31.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1]。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译〗弟子:师傅您看,貌似太阳病桂枝汤证,我按桂枝汤法给他治疗,这病反而加重了,四肢逆冷、咽中干、烦躁、吐逆、还说胡话,这是为什么啊?师傅:哦,这是阳旦证,不能攻汗啊。寸口脉浮,浮是风邪所致,也是津液虚的表现。风邪导致发热,津液虚导致腿抽筋。若误以桂枝汤等温覆取汗,则会导致病人津液更加亏虚。汗出愈多津液愈虚,津枯液竭则筋挛急、胃中干燥,人呢当然就要烦躁、说胡话。甘草干姜汤能健胃理中、恢复胃化生水谷为津液的能力,芍药甘草汤大补津血、善治挛急痛,调胃承气汤能微和胃中燥热之气、使病人不再说胡话。这是误治导致的坏病,须根据其脉证、选择适当方法善后。方按:本条以问答的形式对上条经文作进一步的阐发。通行本差不多是这样的:“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通行本说“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桂林古本说“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可见,通行本与桂林古本关于阳旦证与阳旦汤的界定是不同的。通行本认为阳旦证即桂枝汤证,阳旦汤即桂枝汤。桂林古本认为阳旦证就是上条所说的“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个样子,类似桂枝汤证但病人自汗出又小便数,津液特别虚,所以“不可攻也”,不能用桂枝汤取汗。他就强调这个,强调阳旦证(这个样子的病)不可攻汗,但怎么治他没说。是否有个阳旦汤?他没说。成无己、王肯堂、黄竹斋等说要用桂枝加附子汤,胡老认为小便数者不可用桂枝汤、更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直接用芍药甘草汤,我认为胡老的看法是对的。胡希恕说,…“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2]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这一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到这是一段,这是故意设一个问,带出下面的解答。这个阳旦啊,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他是根据那个证候像阳旦,像桂枝汤证[3],那么按桂枝法治之呢,不但不好,反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两胫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脚挛急呀,而人也说胡话。这个呀,上边他是搁个“若胃气不和、谵语”,搁后头了,这个可见开始就是…服过桂枝汤之后,这个谵语就发生了。这一段是这个样。…那么当时呀,先生这么说的,说到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那么之后的结果呢,同先生说的一样,您怎么知道的呢?底下就是先生的解答了。“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病开始呀,它就是个虚证,他说寸口脉浮而大…我们这个前一段只说浮了…这个浮大其外,而内里头它是没有的啊。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说浮为风,大为虚。这个大脉呀,如果这个脉大,按着里头滑,那是实热了,实啊脉大。他这个呢里头当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那么,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那么由于虚呢,指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嘛,两胫发拘挛。这个病形啊,由于这个脉浮、汗出,像桂枝证,“因加附子参其间”,就是由于他这个汗特别多呀,头前不是有一个吗,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有那么一节,他就也因为那一节,他说桂枝汤…他这个津液太虚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吧,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可这都是错的,“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桂枝配合附子,附子本来它是一个温经药了,如果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更使之亡阳了,亡阳就是亡津液,所以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就实在的实啊,所以他谵语烦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这里头他是简说的,…那么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但他主要由于虚啊,这个虚,津液特别虚,使得胃不和,所以这个时候还是救津液要紧了,这个到讲阳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说的这个,就是这个“脾约”了。他古人说脾约什么意思啊?他是这么看的,脾为胃行津液,说胃呀光消化了,但把这个津液往外送啊它没这个本事,它得脾。如果胃里头啊,没有津液可输送了,那么这个脾呀就受了制约了,古人是这么看的。这个看法当然是不一定对了,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他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这个你不要先治胃中干,你还是要想法子健胃[4]而滋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汤,…这个连谵语都得管…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这个两足应该温了,这个“夜半阳气还”这句话呀,也要不得,这古人的看法都是…古人认为呀,一过了这个…(音频缺失)…其实,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好病,两足当热。但是这个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只是把这个四肢厥冷治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尔乃”就是不久,这个脚就好了。那么这时候这个谵语烦乱不止啊,你再稍用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这与头前那个“少与”一样的意思,微微地呢让大便稍稀一点,你别让他大泻下,“则止其谵语”,那谵语就好了。他说由于上边的这个…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这个病它是可以好的。…这一段他说明呢…比上一段说明得好,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小便数,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这个在临床上啊也是常遭遇的事情,所以这个问病啊非详细不可。你说病人闹感冒,他憋不住尿,频数得很,你像这个我们常遇到啊,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拿现在病名说,小便频数,这个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他小便频数就好。给他吃猪苓汤,你先别管他那感冒。你要是先发汗啊,那非越来越坏不可。他这个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至于这两段,也都针对桂枝汤讲的。所以我们这个辨证啊,不能片面看问题,这个桂枝汤,它是治发热汗出的,但是还有旁的证候,你都得全面看,你不能一遇到这个发热汗出就用桂枝汤,这也是往往治成错误的。所以他有个小便数,造成这个自汗出,虽然脉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汤,尤其他要是有了这个明显的津液竭于里的一种反应,那你更不能用了。你像这个脚挛急呀,心烦啊,这里他已经由于津液的枯燥,他胃不和都已经有了嘛,你还给人家攻表那还行?所以这个时候这个病啊,搁在我们现在看,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那么脚挛急先就应该使芍药甘草汤。要是不好呢?这个病不好啊,有用这个——咱们后头就要讲了——桂枝汤加芍药加人参,有用这个的机会,不过,这个它要有表证仍不解,那个则是治里虚的。也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病人如果他要渴呢?他里头热相当盛了,你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个石膏啊也治小便数啊,也治自汗出。…仲景他为什么在头前不给你明说呢?他不注重这个。关于这些方剂的证治在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一节呀,后世的医家也都说应该用什么、大家直打架,他这个有很多。他就是讲一个当戒之点,就是不能够发汗,他主要讲的这个,讲这节的这个用意,不是说这个证候应该用什么药,还没讲到那个地方。但是…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也能够所谓育阴生津啊,这个,它有甘草这个药嘛。这个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仲景这个书在这里不注重这一点,他注重后头,他提出来的最好…你像甘草干姜汤,这里的这个津液虚,是由于胃的关系。这个时候,你不理胃呀,你光滋阴,越滋阴这个胃越坏。咱们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你越滋阴,尤其生地,它碍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会生的。哪来呢?他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只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证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那么这一段,他讲得比较好。明明是津液大虚,他用甘草干姜汤,这在后世数不尽的…尤其《医宗金鉴》上也说,他说这个津液虚,还用辛甘药?其实这个辛甘药是用得对的,你得看什么时候。你比如咱们常说“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大热需要甘温来解的,你非用甘温不可。你比如桂枝汤就是呀,咱们这个桂枝汤讲不少了,后头还有。是桂枝汤证没有不发热的,可它有一个条件,这个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那是百试百验。随便一个大热,你像白虎汤证也是…你像大青龙汤证也是,那个他脉浮紧而无汗,你给吃上桂枝汤就坏了。所以“甘温除大热”这句话是有毛病的,它得遇到它这个适应证,是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你用它就对了,否则就是害人。你比如说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这个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呕吐,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嘛,烦躁,他一现就现这个急迫的情况,那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而且这个原病小便数始终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数,你用它不是蛮好嘛。所以说,中医这个辨证啊,尤其这个书,那严得很。不像咱们随便大原则上地看个问题,就来自己想方子用药,那是不行的。黄竹斋按:此节设为问答,以申明上节之义。太阳病,其证备,谓太阳与少阴表里同病也。按桂枝法治之,表证虽罢而里证增剧,加以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治当解表兼温里,不可专攻表也。寸口脉浮为表中风,亦为里阳虚,风则生热,故证见自汗出,心烦。虚则阳衰,故证见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今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津竭液枯,液枯则筋失所养而挛急。阳明之内胃腑热结,则烦躁谵语。诸证寒热错杂,阴阳两亏,当权其缓急先后,以复阳为急,救液次之,滋阴为后。故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俟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以救液,则其脚即伸,然后以调胃承气清胃结热、止其谵语。由是诸证以次渐愈。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以救之也。程郊倩曰:此证之阳明内结,得之自汗出,小便数,上部之津液外越,而下部之阴分更无阳以化气也。故阳回而结未破,不妨少从胃实例,一去其燥。一证中亡阳、阳结互具,故以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阳明内结并举,而治法之层次,因出其中。[1] 百度有“卫强为中风,卫弱为阳旦”的说法。这个“卫”就是指的津液。脉浮缓、恶寒、汗出,津液不太虚,就是太阳中风证;脉浮缓、恶寒、汗出,但津液特别虚、表现为“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就是阳旦证。阳旦证不是桂枝汤证,桂林古本义胜。[2] 通行本作“师曰:言”,显然“曰”字是多余的,去掉就是了,不必拘。[3]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胡希恕先生当年给学生讲课是以赵本(通行本)为依据的。[4] 健胃:原文为“调胃”,恐与调胃承气汤混淆,所以老方把它改为“健胃”。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