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科
1.血虚腹痛。微汗恶风。加官桂(七分)、倍芍药;
2.嗽痰。加桑白皮、杏仁、麻黄、贝母(各等分)。
3.大便秘。加桃仁、大黄、麻仁、枳壳(减半余各等分)。
4.血虚头眩。加天麻、防风、荆芥穗(各一钱)。
5.虚寒脉微。气难不息。不渴。便清。加干姜附子(各一钱)。
6.中湿。身重无力。身冷微汗。加苍术、白术、白茯苓(各一钱二分)。
7.筋惕肉瞤。属血虚也。加天麻、人参(各一钱伤寒筋惕肉自有本条)
8.转筋属热。加酒芩、红花、木瓜、苍术(各等分)。
9.两胁胀满。加枳实、半夏(各八分)、白术(一钱)、去地黄、
10.身上虚痒。加黄芩、防风、煎调浮萍末(一钱)。
11.小便秘涩。属血虚。加茯苓、泽泻(各八分)、牛膝(一钱)、甘草梢(五分)。
12.盗汗属阴虚者。加麦门冬、知母、黄、浮麦、麻黄根(各等分)。
13.自汗。加人参、黄、麻黄根(各一钱)、桂枝(五分)。
14.劳瘵阴虚火动。加白茯苓、贝母、陈皮、款冬花、杏仁、黄柏、知母(各一钱)、甘草(三分),有热,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钱)。
15.阴虚喘嗽。或吐红者。加知母、贝母、黄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参换沙参)。
16.阴虚发热。烦渴不能坐卧。加麦门冬、山栀、黄柏、知母(各一钱)。
17.阴虚潮热。加柴胡、知母、黄芩、地骨皮(各一钱)。
18.半身不遂。左边。加桃仁、红花(各八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19.血痢。加黄连、荆芥穗、地榆(各一钱)、木香(五分)、枳壳(七分)。
20.风虚眩晕。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钱)。
21.香港脚冲心。加炒黄柏(一钱)。
22.口干烦渴。加麦门冬、乌梅(各一钱)。
23.四肢冷气痛。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吴茱萸(各等分)。
24.血气虚弱。起则无力而倒。加白术、陈皮、人参(各一钱)。
25.血虚刺痛。五心热。加山栀、香附、乌药(各一钱)、官桂、青皮(各五分)。
26.血虚甚者。加人参、附子(各一钱)、暑月。再加麦门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27.腹中积血气块。加木香(五分)、三棱、莪术、干漆(各八分)。
28.乍寒乍热。加人参、白茯苓、柴胡(各一钱)。
29.血虚成痿。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30.老人性急作劳。两腿痛。加桃仁、陈皮、牛膝(各一钱)、甘草(生五分)、入姜汁(半盏)服三四剂而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587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