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终结编)并病与合病的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并病之浅析
1、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与阳明二经同时受邪,相合为病,就叫做太阳阳明合病。二经合病,邪气多较为盛实,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若既有脉浮、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的太阳经证,同时也见“缘缘面赤,目痛,鼻干”等阳明经证;且由于太阳与阳明经表受邪,气实于表而不能主里,影响阳明胃肠之气不和而见下利或呕逆;或只表现为太阳经表证,同时因表邪太盛而内迫胃肠,上逆则呕,下奔则利;以上两种情况均属于太阳阳明合病。因胃肠之里不和主要是来自于表邪郁闭,故治疗当解表以和里。见下利的,用葛根汤解表、升清阳以止利;“不下利但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解表和里,降逆止呕。还有一种是太阳表不解,肺气不宣,影响大肠腑气不得通降,见喘而胸满、不大便的,因并非里实,故不可攻下,可以麻黄汤解表宣肺,肺气得以宣降,则喘满、不大便随之可愈。
2、太阳少阳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指两经同时受邪,相合为病,既见太阳表证,又见少阳半表半里证。前面介绍的柴胡桂枝汤证,也可以看做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而偏于表邪盛的一种类型。若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半表半里之热邪为主,邪热下迫于肠,则见腹痛、下利;上迫于胃,则可见呕逆。其病主要在少阳,故汗下均非所宜,可用黄芩汤清泄少阳邪热以止利;若呕者,可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泄少阳,降逆和胃以止呕。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组成。黄芩清泄少阳邪热,兼清大肠之热;芍药调血和肝而敛阴,合甘草可缓急止痛;大枣合甘草,可健脾和中。半夏、生姜善能散饮降逆以止呕。本方治热痢有很好疗效,后世许多治痢疾的方子多由此化裁而来,故本方有“治痢祖方”之称。
3、阳明少阳合病
阳明少阳合病,亦见下利。但因脉见滑数,主内有宿食,也就是病变偏于阳明,故当以大承气汤泻下。以方测证,可知阳明少阳合病之下利,属于热结旁流,并应兼见腹满疼痛拒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此时虽有少许少阳证存在,亦不必有所疑虑,而当从阳明论治施以攻下法。《伤寒论》中提出的“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就是可下的依据。但由于少阳属木,阳明属土,两者之间有其制约的关系,其病变亦互相影响。若病下利,见滑数或沉实的阳明里实脉,为脉证相符,即阳明“不负”为顺,则可用攻下;若见少阳脉弦,是为木来乘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主阳明胃气不足,少阳邪气为甚,就不能施以攻下之法。
4、三阳合病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同时受邪而俱病,称为“三阳合病”。前面少阳病篇介绍的“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是病变偏于少阳枢机不利,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若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热盛的,则见证与治法均与前者不同。由于三阳之热偏结于里,故见腹满;太阳主背,阳明主腹,少阳主胁,三阳俱为热邪所困,则一身尽重,难以转侧;胃气通于口,胃热甚则口不知味;阳明经循于面,热邪郁蒸则面污垢不泽;胃热扰心,故见谵语;热迫膀胱失约,因而遗尿;热蒸津液外泄,所以自汗出。综合上述见证不难看出,虽属三阳合病,而邪热却偏盛于胃,因此治疗当从阳明热证下手,用白虎汤。如果不清阳明之热,而发太阳之汗,则津液愈伤,燥热愈甚,必更增谵语;本证虽热盛阳明,但并未形成腑实,因而也不宜攻下,若误下伤阳,则可引起手足逆冷,额头生汗的亡阳之变。
5、太阳阳明并病
本太阳病,因汗出不彻而转属阳明,同时太阳表证仍在,则为太阳阳明并病,《伤寒论》中又称“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由于太阳表证未能尽解,即“太阳病证不罢”,故虽有阳明证,亦不可先用下法,应以小汗法轻透表邪。若发汗太过,则有增加阳明胃燥的弊病。若因汗先出不彻而转属阳明,内热外蒸则汗出,表邪入里而不恶寒,此时太阳表证已罢,可用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则愈。若太阳之邪未传入阳明之腑,而传于阳明之经,见面色缘缘正赤,说明在经之邪不解,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当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治疗应以葛根汤宣散阳明经阳郁之邪,或配合以熏蒸的方法发其汗。假如施以上法而发汗仍不透彻,以致阳郁化热,可使人烦躁不安;邪气闭郁,不得外散而循经流行,营卫因之凝涩,故痛无定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外邪闭郁,肺气失宣,故“其人短气但坐”而不得卧;营卫凝滞,血脉运行不利,故脉涩滞而不畅。脉证相合,一派闭郁阻塞之象,溯其病源,皆由于汗出不彻所致。治疗当继续解表,以疏散营卫之邪,即“更发汗则愈”。
6、太阳少阳并病
太阳病证未罢而并及少阳,是为太阳少阳并病,简称“太少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病不解;头目眩晕甚则昏冒,是少阳见证;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脘(心下)痞硬,时如结胸。邪在太阳、少阳二经,虽有进一步内陷趋势,但心下痞硬亦并非阳明里实,所以本证既不宜发汗,也不能攻下,可采用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的方法,以宣散太阳并疏泄少阳之邪。如果误用汗法,必助热伤津化燥而生谵语:若里未成实,仍见脉弦等少阳证者,又不能用下法,可刺期门以泻肝经实热邪气。如果误以心下痞硬为实,用攻下,可导致邪热内陷而成结胸;或造成里虚气陷而下脱,出现“下利不止,水浆不下”;正气内虚,邪热上扰,则“其人心烦”。总之,太少并病误下多产生不良后果,应当引起注意,故《伤寒论》中特别强调“慎勿下之”。
7、少阳阳明并病
阳明之里病者,即为少阳阳明并病。《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少阳阳明并病”,但实际上这种病证是存在的,在前边所介绍的内容中也已有所论及。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均有一定的少阳阳明并病的倾向。因其病虽有阳明证,但尚未成实,故仍宜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使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则愈,而不能过早地攻下。再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若来自少阳证不解,又并见阳明里实证者,亦可以说属于少阳阳明并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298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