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整理:张福志 山东
1、淋巴窦
淋巴窦位于被膜下(即被膜下窦)并遍布于整个淋巴结(皮质窦和髓质窦),被膜下窦包裹整个淋巴结。有2条输入淋巴管穿入包膜进入被膜下窦-T区的中间窦(滤泡间窦)-髓窦,向淋巴结门汇集成门窦,汇集构成一条输出淋巴管。淋巴窦壁内衬不完整的窦内皮细胞(窦岸细胞),腔内可有不定量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淋巴窦具有过滤杀伤抗原性物质及细胞或异物的功能。淋巴窦是免疫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相互作用的混合性功能区域。在良性淋巴结中,窦是开放的或“通畅的”,包含淋巴液,后者通过淋巴结外周的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穿过被膜下窦,通过髓质窦,并通过淋巴结门部的输出淋巴管循环离开淋巴结时。
在HE染色的玻片上可能难以显示淋巴窦,淋巴窦内通常含有小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在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结中,淋巴窦常被肿瘤细胞所填充而不再明显,或可能被浸润的肿瘤细胞挤压成狭缝状腔隙。在其他疾病中,淋巴窦可能出现扩张。
解释:被膜下窦(红色虚线箭头),髓窦(红色实线箭头)。
2、髓索
髓索是髓窦之间,从副皮质区到淋巴门之间的淋巴组织,即髓淋巴窦(简称髓窦)分隔的从副皮质区延伸到淋巴门的索状淋巴组织。其中含有B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和成熟浆细胞及B小淋巴细胞等。
当副皮质区淋巴组织增生扩大时髓索混入不易识别,淋巴窦随之闭合不见。在GC(生发中心)中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反应增殖衍化为B免疫母细胞,在副皮质区与髓索交界处的B免疫母细胞衍化为浆母细胞,浆母细胞进入髓索衍化为浆细胞。
在B淋巴细胞衍化成浆细胞的同时部分分化成为记忆B淋巴细胞分布到滤泡套区外表成边缘区。在淋巴结免疫反应增生后,髓索与T区细胞相混合无法区分B淋巴细胞增生衍化最后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消灭病原体,这称之为体液免疫。
3、淋巴滤泡
淋巴波泡(LF)与髓索,共为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区。
LF分初级滤泡(primary follicle,PF )与次级滤泡(secondary follicle,SF )。初级滤泡由成熟处女型B小淋巴细胞组成,无生发中心(GC);次级滤泡是经抗原刺激后,由初级滤泡演变而来,中央产生生发中心,环绕的外壳为套区(mantle zone )。未产生免疫反应的处女型淋巴细胞围绕GC成滤泡套区(matlezone, MZ )。
淋巴结初期,PF分布于皮质带,后逐步演变成SF,同时SF可以在副皮质区和髓索出现,排列无序。PF可几乎消失,有时可以见到实性小淋巴细胞团块,无GC,这是由于淋巴滤泡切面经过MZ导致。次级淋巴滤泡在免疫反应过程中GC可演变分成4个不同时期(I〜IV期)。I期,GC以中心母细胞(centroblast,CB)为主,可见核分裂象;II期,GC由CB与中心细胞(centrocyte,CC)混合并出现吞噬凋亡小体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呈星空状,核分裂象多见,这在免疫反应旺盛期多见;Ⅲ期,GC分明极(以CC为主)与暗极(以CB为主),此期不能作为增生滤泡的代表,出现率不高;IV期,在免疫反应消退期出现,GC以CC为主。滤泡这4个期可同时出现或以某一期为。GC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可增生扩大导致MZ细胞变薄,甚至几乎不见,成裸CC。
生发中心主要由滤泡中心细胞与中心母细胞组成,尚有少量滤泡树突细胞(FDC)、着色体巨噬细胞(tingible-body macrophage)及少量T小淋巴细胞(CD4阳性,CD57阳性)。在套区外周尚存在由单核样B淋巴细胞组成的边缘区(marginal zone),但除腹腔淋巴结外一般LF不见或不明显,在某些反应性淋巴结病(如弓形体淋巴结病)可以见到。
在淋巴结被膜下窦以内与副皮质区之间的带状区称为皮质区(cortex ),其为初期淋巴滤泡所在区。皮质区向内与髓索之间为副皮质区(paracortex )。皮质区的滤泡间区与副皮质区共同以T淋巴细胞为主,又称T区,为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区。当免疫反应时,细胞增生扩大,可见核分裂象。该区除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以外还可有少量B小淋巴细胞、B免疫母细胞、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较多的毛细血管后静脉[又称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umvenule, HEV )]。副皮质区与髓索之间无明确的分界。在副皮质区增生可见到由T淋巴细胞、HEV、组织细胞组成的结节,称为T结节。
腹腔淋巴结,淋巴窦明显扩张。
解释:淋巴窦在部分淋巴结中难以显示,箭头所示淋巴结纤细的被膜下窦。
次级LF受抗原刺激后起免疫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变化。
淋巴滤泡(次级)1期,生发中心主要由中心母细胞组成,巨噬细胞少。
次级滤泡II期,生发中心由中心细胞与中心母细胞混合组成,巨噬细胞多见,吞噬现象明显,套区变薄。
淋巴滤泡Ⅲ期,生发中心分明极(以中心细胞为主)与暗极(以中心母细胞为主,朝向髓质)。
淋巴滤泡IV期,(免疫反应终末期)生发中心以中心细胞为主,巨噬细胞减少。
副皮质区T细胞增生扩大,伴散在的组织细胞。
副皮质区T细胞结节状增生,结节内包括大、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指突树突细胞。
4.副皮质区
包括滤泡和靠近门部的髓索之间的区域,由淋巴细胞、小血管,以及散在的活化淋巴细胞即免疫母细胞混合而成。副皮质区还包含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朗格汉斯细胞、交指状树突细胞和组织细胞。
副皮质区的大多数细胞是CD3阳性T细胞,其表达CD43、CD2、CD4或CD8、CD5和CD7。值得注意的是,反应性T细胞有时会显示CD7部分丢失。典型的副皮质区T细胞也是Bcl-2阳性,但其强度略低于套区B细胞。T细胞Bcl-2表达缺失不常见,如果Bcl-2对照组织染色强度适宜,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T细胞淋巴瘤累及。
在淋巴结内,T细胞为CD4和CD8阳性细胞混合存在。CD4阳性细胞与CD8阳性细胞的比值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常淋巴结中,CD4与CD8的比值通常为(1〜5):10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副皮质区有大量的组织细胞,那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计数CD4阳性T细胞可能并不容易,因为组织细胞也是CD4阳性。如果需要,可以进行CD68免疫组化染色,以帮助识别副皮质区的组织细胞。
CD4与CD8的比值异常降低(小于1:1)可见于HIV和其他病毒感染,或罕见于淋巴瘤。例如,CD8阳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或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CD4与CD8的比值异常增高(大于5:1)可见于良性反应性状态,如皮病性淋巴结炎,但也可见于部分淋巴瘤,包括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和EpsteinBarr病毒(EBV)阴性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此外,CD4与CD8的比值异常还可见于非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累及淋巴结时,因为肿瘤反应性淋巴细胞可能倾向于CD4阳性或CD8阳性。
通常,副皮质区包含单个散在的活化T免疫母细胞或B免疫母细胞,它们是具有明显核仁的大细胞,极少数为双核细胞。这些T免疫母细胞和B免疫母细胞分别不同程度的表达CD3或CD20。这些免疫母细胞也强弱不等的表达CD30和MUM-1。
5.髓质区
髓窦靠近淋巴结的中心,周围有一个富含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髓索,是浆细胞增殖和产生抗体的地方。髓索中的浆细胞是k和入轻链阳性细胞混合而成(混合表型)。k轻链阳性浆细胞的数量通常略多于入阳性细胞,正常淋巴结中浆细胞κ与λ的比值为(1〜4):1。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83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