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变化,渐渐的进入了秋季,立秋之后燥气袭人,津液大伤。很多人身上就干的不行,最常见的有肺燥、肠燥和血燥。
首先是肺燥痰黏。因为肺喜润恶燥,所以秋燥最伤肺。当燥热大量蒸发肺中津液,炼液成痰,就容易出现黄痰肺燥痰黏,很难咳出的情况。当燥热之邪上行,容易灼伤咽喉和鼻腔,就会感觉口干、咽干、鼻干、咽喉疼痛、呼吸灼热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我们可以参考清燥救肺汤。
然后是肠燥便干。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循经下行至大肠。如果过度蒸耗大肠中的津液,就容易引起肠道大肠失去润滑,使大便蠕动无力,长时间停留,从而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并且还伴有心烦、失眠、盗汗、腰膝酸软等情况。这时候除了要润肺,还要滋肾阴,补足全身水液,使肠道滋润,大便通畅,可以参考增液汤。
最后就是血燥肤痒。因为秋燥易伤阴,当阴血不足,血液无法濡养皮肤,就会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即血虚生风,风行则痒。一般表现为荨麻疹、皮肤麻木、手脚心发热、头发干燥等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养血活血,祛风止痒,可以参考当归饮子加减。
提醒大家中医用药需要辨证,如有问题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参考。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58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